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7:30am 21/04/2024

手作艺术

手工灯笼

跨族

古船

鼻笛

Pensol

手作艺术

手工灯笼

跨族

古船

鼻笛

Pensol

3手艺工匠开班授课 跨族跨文化 传承绝活

报道:黄健兴
照片:曾淑芬提供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曾淑芬既协调,亦带动项目进程,亲身跟学员参与学习;结果,每一场的师傅的教与授,学员接受与学习的经过,带给大家震憾心灵的感动。

霹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致力打破种族藩篱,通过缔结师徒情,以及跨界跨文化发扬传统工艺,由3名分别是巫裔、华裔和原住民的手艺工匠,不分肤色将绝活传授给学员,希望在日后推广过程中产生激荡,并激发火花,使传承的作品体现马来西亚多元面貌。

此项目发起人为研究创意城市发展,专注文化与艺术产业的学者曾淑芬,她获得Think City旗下文化经济催化补助金,于6个月内安排了3名家,即制作木模型的阿兹哈、中式灯笼的全文辉,以及竹枝原住民乐器——)的霹雳原住民文化与艺术协会主席罗尼巴哈里开班授课,提携新一辈。

ADVERTISEMENT

这个项目获得霹雳州卓越人才中心(PORT)团队支援,在工作坊举行期间进行摄录工作,供工艺创作与授艺过程的档案记录用途。

曾淑芬:3“入门班”交流学习

传统工艺过去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一代代沿袭下去,曾淑芬从工匠口中了解到,时代的不同,传承的困难与挑战更大。

“我也意识到,3场各短短8小时的工作坊,实际上难以达成工艺传授,更遑论传承;我姑且一试,集结一批对传统工艺有兴趣、有学习热忱的有心人,一起向工匠师傅讨教,深入了解工艺创作过程,以及师傅一路走来的实践经验。”

曾淑芬形容,工作坊不折不扣是“入门班”,她先前与师傅们沟通一番,收集资料,各整理3天学习课程及订下目标,协助工匠规划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准备教材和工具,但愿能够推进学员的掌握能力。

带着以往在槟城参与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研究及活动经验,她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怡保,在去年6月至8月期间,战战兢兢地善用周末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工作坊。

“我抱着探索的心态,在没有太大抱负下,意外地在每场活动过程中,我见证了跨族、跨文化和跨工艺的交流及学习,而且目睹了跨代、跨领域、突破业界限制达致的知识共享及创作启发。我发现多方面的传承切入点,也验证了文化传承的多元化、生活化及普及化的可能性。”

为了体验细节,曾淑芬既协调亦带动进程,亲身跟学员参与学习,结果,每一场师傅的教与授,学员接受与学习的经过,带给大家震憾心灵的感动。

阿兹哈耐心指导制郑和宝船

“阿兹哈不仅无私分享及耐心指导,他解说一再制作的郑和七下西洋航海的宝船,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原来没有一人比他更理解这段中国历史。”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古船木模型承载着世界航海史,不同年代呈献不同风土文化。

动手打造古船当儿,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学员第一次使用刨木和电锯。曾淑芬披露,其中一对是特地从雪州蒲种到来的六旬夫妇,丈夫热衷木工,妻子喜爱陶艺,他们的热诚令旁人深受打动,体悟到只要愿意学习,有心绝没有疆界,并创造无限的可能。

全文辉中式灯笼延续传统

中式的制作,她目睹了已被淘汰的传统手法和完整保留的文化元素,深深被全文辉为了延续、传承及发扬峇峇娘惹,以灯笼作为延续灯火象征的习俗所抱持的坚定信念打动。

“全文辉分享华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邀请大家一起吃红鸡蛋,场地陈列节庆用上的器具,更添意义。”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全文辉(左)细心向学员讲述中式灯笼每个工序蕴含的意义 。
罗尼巴哈里削竹制Pensol回归自然

在金宝沙坎原住民族村内,罗尼巴哈里以双手削竹枝制成Pensol吹奏,何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与自然界调谐共存、互动奏出的交响曲,令众人感受不一样的体验。他以原住民族文化守护者的身分,推动跨族、跨代、跨领域的文化交流。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竹枝刻上图腾制成的Pensol,吹奏起来,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与自然界调谐共存、互动奏出的交响曲。

“3场速成班,不可能就达到工艺传承,但我相信,由没有任何关系与交接的师徒,所构建的交流学习平台,开启了可延续的教与学关系,再探索由多元滋长作的空间机会,使这项目在悠远的文化传承长河中,在异域播下即将发芽的种子。”

师傅:阿兹哈(Captain Jack) 工艺:古船模型
打破木工只限男性观念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阿兹哈(左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目标达成,随着女学员加入,也打破了木工只限男性的观念;右一为曾淑芬。

“我觉得项目的目标达成,并成功传授工艺知识及技巧,因此项目有必要延续,供工匠授艺,而非机器代工;随着零经验的女学员加入,也打破了木工只限男性的观念。

古船木模型承载着世界航海史,不同年代呈献不同风土文化,更需要获得弘扬;我造中国宝船模型时,喜欢播放中华古典音乐。”

学员:杨恭国(69岁)
认识古时航海船只

“Captain按古船比例造出模型,我学到不只是制作步骤、技巧及材料运用,还有对古时航海的船只认识及工艺美感。

作为最年长的学员,我与太太共同参与,并交上年轻朋友,一面学习一面交流、分享,增添了人生乐趣。”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六旬夫妇杨恭国和潘雪梅从雪州蒲种到来向阿兹哈学习制作古船木模型。
学员:潘雪梅(65岁)
克服恐惧使用机械

“师傅的耐心及无私教导让我们受益,我也克服了对使用机械的恐惧,也认知到木工艺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只要了解当中技巧便可打造精致优美的作品。

老夫老妻一起参与活动,增进了我俩的日常话题,还有促进彼此的感情。”

师傅:全文辉 工艺:中式手工灯笼
分享百家被灯笼意义

“从明朝传衍的灯笼文化,仍在土生华人群体流传,希望下一代依然能够在社区看到传统灯笼,而非只在博物馆。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从明朝传衍的灯笼文化,仍在土生华人群体流传。

学员除了学习传统学问如制作浆糊、染布等工序,我还分享张灯结彩过后的彩布是一个祝福,为儿孙制作百家被和灯笼的意义;我也向友族讲述红蛋破壳的含义,峇迪从植物萃取精华手染技术会留下淡香,花卉香叶拌着古龙水的香熏更唤起了佳节欢愉的记忆。

这些天,多元的一点一线由交错到融合,彼此跨越了种族和宗教相互学习。”

学员:锺沅萍(42岁) 艺术工作者
学习过程了解多元

“传统工艺沿袭到现今,不仅讲究精美,也必须务实;透过工作坊,我意识到伞灯对于华族而言,蕴含光明的意义,并展现注重团结、团圆的寓意。

我很开心,在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观察才是真正的收获,也是一个适合我了解多元的方式,作品反而不是最重要。”

学员:费扎哈仑(59岁) 峇迪工匠
钦佩师傅认真坚持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费扎哈仑发现创作灯笼的竹框架工艺技巧非常实用,其他族群所用到的鸟笼、竹篮等,都能派上用场。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一起学习土生华人的文化遗产工艺,善用大自然的竹枝,凭传统手法创作灯笼,竹框架工艺技巧非常实用,其他族群所用到的鸟笼、竹篮等,都能派上用场。

我钦佩师傅对实践工艺创作的认真、坚持及不断追求进步、完美的精神,希望项目能延续下去,让更多人通过活动了解多元种族的文化特色。

师傅:罗尼巴哈里 工艺:Pensol
推广传播原住民文化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罗尼巴哈里(中)示范如何制作Pensol,其儿子罗斯诺亚(右)和同样19岁的米杰赛文(左)准备成为原住民文化传承的接班人。(PORT提供)

“原住民传统特色逐渐被淡化、遗忘,也许真的有一天,原住民需要向我的学员学习Pensol,非原住民也没关系。

我认为目前最重要是设法让更多人认识及了解原住民文化,这批Pensol种子老师正好在不同群体中继续传播,在我国多元社会中引起关注,然后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罗尼巴哈里(中)培育的Pensol种子老师,将在不同群体中继续传播原住民文化。

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制作和使用鼻子吹奏Pensol,他们的主动、耐心和坚持,令我十分感动。”

学员:谢咏淋(37岁) 自然种植工作者
用鼻吹奏Pensol不易

“每支Pensol皆独一无二,音阶有所不同,透过鼻子吹气发出声响,诀窍并不容易掌握,必须长年累月练习。

从森林取材,以小刀和锯子完成Pensol,全凭自己双手和身体实践,从中体验到原住民朴实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尝试自给自足过活的我来说,原住民古老智慧值得借鉴,生活也许可以像Pensol般简单、自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