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7:30am 21/04/2024

手作艺术

手工灯笼

跨族

古船

鼻笛

Pensol

手作艺术

手工灯笼

跨族

古船

鼻笛

Pensol

3手藝工匠開班授課 跨族跨文化 傳承絕活

报道:黄健兴
照片:曾淑芬提供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曾淑芬既協調,亦帶動項目進程,親身跟學員參與學習;結果,每一場的師傅的教與授,學員接受與學習的經過,帶給大家震憾心靈的感動。

霹靂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致力打破種族藩籬,通過締結師徒情,以及跨界跨文化發揚傳統工藝,由3名分別是巫裔、華裔和原住民的手藝工匠,不分膚色將絕活傳授給學員,希望在日後推廣過程中產生激盪,並激發火花,使傳承的作品體現馬來西亞多元面貌。

此項目發起人為研究創意城市發展,專注文化與藝術產業的學者曾淑芬,她獲得Think City旗下文化經濟催化補助金,於6個月內安排了3名手作藝術家,即製作木模型的阿茲哈、中式燈籠的全文輝,以及竹枝原住民樂器——)的霹靂原住民文化與藝術協會主席羅尼巴哈里開班授課,提攜新一輩。

ADVERTISEMENT

這個項目獲得霹靂州卓越人才中心(PORT)團隊支援,在工作坊舉行期間進行攝錄工作,供工藝創作與授藝過程的檔案記錄用途。

曾淑芬:3“入門班”交流學習

傳統工藝過去是以師帶徒的形式一代代沿襲下去,曾淑芬從工匠口中瞭解到,時代的不同,傳承的困難與挑戰更大。

“我也意識到,3場各短短8小時的工作坊,實際上難以達成工藝傳授,更遑論傳承;我姑且一試,集結一批對傳統工藝有興趣、有學習熱忱的有心人,一起向工匠師傅討教,深入瞭解工藝創作過程,以及師傅一路走來的實踐經驗。”

曾淑芬形容,工作坊不折不扣是“入門班”,她先前與師傅們溝通一番,收集資料,各整理3天學習課程及訂下目標,協助工匠規劃系統化的教學模式、準備教材和工具,但願能夠推進學員的掌握能力。

帶著以往在檳城參與文化與創意產業的研究及活動經驗,她返回了自己出生的地方怡保,在去年6月至8月期間,戰戰兢兢地善用週末時光,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工作坊。

“我抱著探索的心態,在沒有太大抱負下,意外地在每場活動過程中,我見證了跨族、跨文化和跨工藝的交流及學習,而且目睹了跨代、跨領域、突破業界限制達致的知識共享及創作啟發。我發現多方面的傳承切入點,也驗證了文化傳承的多元化、生活化及普及化的可能性。”

為了體驗細節,曾淑芬既協調亦帶動進程,親身跟學員參與學習,結果,每一場師傅的教與授,學員接受與學習的經過,帶給大家震憾心靈的感動。

阿茲哈耐心指導制鄭和寶船

“阿茲哈不僅無私分享及耐心指導,他解說一再製作的鄭和七下西洋航海的寶船,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原來沒有一人比他更理解這段中國歷史。”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古船木模型承載著世界航海史,不同年代呈獻不同風土文化。

動手打造古船當兒,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學員第一次使用刨木和電鋸。曾淑芬披露,其中一對是特地從雪州蒲種到來的六旬夫婦,丈夫熱衷木工,妻子喜愛陶藝,他們的熱誠令旁人深受打動,體悟到只要願意學習,有心絕沒有疆界,並創造無限的可能。

全文輝中式燈籠延續傳統

中式手工燈籠的製作,她目睹了已被淘汰的傳統手法和完整保留的文化元素,深深被全文輝為了延續、傳承及發揚峇峇孃惹,以燈籠作為延續燈火象徵的習俗所抱持的堅定信念打動。

“全文輝分享華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邀請大家一起吃紅雞蛋,場地陳列節慶用上的器具,更添意義。”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全文輝(左)細心向學員講述中式燈籠每個工序蘊含的意義 。
羅尼巴哈里削竹製Pensol迴歸自然

在金寶沙坎原住民族村內,羅尼巴哈里以雙手削竹枝製成Pensol吹奏,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是人們迴歸大自然,與自然界調諧共存、互動奏出的交響曲,令眾人感受不一樣的體驗。他以原住民族文化守護者的身分,推動跨族、跨代、跨領域的文化交流。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竹枝刻上圖騰製成的Pensol,吹奏起來,正是人們迴歸大自然,與自然界調諧共存、互動奏出的交響曲。

“3場速成班,不可能就達到工藝傳承,但我相信,由沒有任何關係與交接的師徒,所構建的交流學習平臺,開啟了可延續的教與學關係,再探索由多元滋長作的空間機會,使這項目在悠遠的文化傳承長河中,在異域播下即將發芽的種子。”

師傅:阿茲哈(Captain Jack) 工藝:古船模型
打破木工只限男性觀念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阿茲哈(左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目標達成,隨著女學員加入,也打破了木工只限男性的觀念;右一為曾淑芬。

“我覺得項目的目標達成,併成功傳授工藝知識及技巧,因此項目有必要延續,供工匠授藝,而非機器代工;隨著零經驗的女學員加入,也打破了木工只限男性的觀念。

古船木模型承載著世界航海史,不同年代呈獻不同風土文化,更需要獲得弘揚;我造中國寶船模型時,喜歡播放中華古典音樂。”

學員:楊恭國(69歲)
認識古時航海船隻

“Captain按古船比例造出模型,我學到不只是製作步驟、技巧及材料運用,還有對古時航海的船隻認識及工藝美感。

作為最年長的學員,我與太太共同參與,並交上年輕朋友,一面學習一面交流、分享,增添了人生樂趣。”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六旬夫婦楊恭國和潘雪梅從雪州蒲種到來向阿茲哈學習製作古船木模型。
學員:潘雪梅(65歲)
克服恐懼使用機械

“師傅的耐心及無私教導讓我們受益,我也克服了對使用機械的恐懼,也認知到木工藝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只要瞭解當中技巧便可打造精緻優美的作品。

老夫老妻一起參與活動,增進了我倆的日常話題,還有促進彼此的感情。”

師傅:全文輝 工藝:中式手工燈籠
分享百家被燈籠意義

“從明朝傳衍的燈籠文化,仍在土生華人群體流傳,希望下一代依然能夠在社區看到傳統燈籠,而非只在博物館。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從明朝傳衍的燈籠文化,仍在土生華人群體流傳。

學員除了學習傳統學問如製作漿糊、染布等工序,我還分享張燈結綵過後的彩布是一個祝福,為兒孫製作百家被和燈籠的意義;我也向友族講述紅蛋破殼的含義,峇迪從植物萃取精華手染技術會留下淡香,花卉香葉拌著古龍水的香薰更喚起了佳節歡愉的記憶。

這些天,多元的一點一線由交錯到融合,彼此跨越了種族和宗教相互學習。”

學員:鍾沅萍(42歲) 藝術工作者
學習過程瞭解多元

“傳統工藝沿襲到現今,不僅講究精美,也必須務實;透過工作坊,我意識到傘燈對於華族而言,蘊含光明的意義,並展現注重團結、團圓的寓意。

我很開心,在學習過程中互動、交流、觀察才是真正的收穫,也是一個適合我瞭解多元的方式,作品反而不是最重要。”

學員:費扎哈侖(59歲) 峇迪工匠
欽佩師傅認真堅持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費扎哈侖發現創作燈籠的竹框架工藝技巧非常實用,其他族群所用到的鳥籠、竹籃等,都能派上用場。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一起學習土生華人的文化遺產工藝,善用大自然的竹枝,憑傳統手法創作燈籠,竹框架工藝技巧非常實用,其他族群所用到的鳥籠、竹籃等,都能派上用場。

我欽佩師傅對實踐工藝創作的認真、堅持及不斷追求進步、完美的精神,希望項目能延續下去,讓更多人通過活動了解多元種族的文化特色。

師傅:羅尼巴哈里 工藝:Pensol
推廣傳播原住民文化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羅尼巴哈里(中)示範如何製作Pensol,其兒子羅斯諾亞(右)和同樣19歲的米傑賽文(左)準備成為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接班人。(PORT提供)

“原住民傳統特色逐漸被淡化、遺忘,也許真的有一天,原住民需要向我的學員學習Pensol,非原住民也沒關係。

我認為目前最重要是設法讓更多人認識及瞭解原住民文化,這批Pensol種子老師正好在不同群體中繼續傳播,在我國多元社會中引起關注,然後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我们∕跨族跨文化跨界 缔师徒情传承工艺
羅尼巴哈里(中)培育的Pensol種子老師,將在不同群體中繼續傳播原住民文化。

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制作和使用鼻子吹奏Pensol,他們的主動、耐心和堅持,令我十分感動。”

學員:謝詠淋(37歲) 自然種植工作者
用鼻吹奏Pensol不易

“每支Pensol皆獨一無二,音階有所不同,透過鼻子吹氣發出聲響,訣竅並不容易掌握,必須長年累月練習。

從森林取材,以小刀和鋸子完成Pensol,全憑自己雙手和身體實踐,從中體驗到原住民樸實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嘗試自給自足過活的我來說,原住民古老智慧值得借鑑,生活也許可以像Pensol般簡單、自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