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柔佛海峡,新加坡的戏曲生态拥有不同光景。在政府资助和推动下,当地出现足够肥沃的艺术文化土壤,传统戏曲亦从“街戏”走进艺术殿堂,将年轻一代与戏曲拉近了距离,重新谱写当地戏曲发展的命运。
在2000年或更早以前,新加坡戏曲已经随着时代的融合和演变,脱离街边戏定位,走入了剧场,成为新时代的舞台表演艺术。
ADVERTISEMENT
新加坡华戏荟负责人之一符岂华说,政府的文化资助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因素。其实不仅是华族戏曲,无论是哪个族群的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舞蹈、歌唱、音乐都可以提交表格申请赞助款项。
除了资金赞助,新加坡政府也有出租文创场所。倘若团体常年有活动,固定每周会举办文创活动,那么可向政府申请以优惠价格租用场地,这解决了文创团体的据点难题。
符岂华认为,当年还有一个因素促成戏曲踏入剧院,那是在90年代,许多中国人迁移新加坡,当中不乏戏曲伶人、专业戏曲老师,有者更是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
随着他们的到来,当地出现专业的戏曲教学课,而民间的业余剧团、戏班演员有机会学到标准的身段、唱腔和基本功,大幅提升戏曲的表演质量。
“新移民”对戏曲感兴趣
华戏荟是个很年轻的琼剧团,由一班业余琼剧爱好者成立。然而,这批爱好者可不是泛泛之辈,有些成员已有三十多年表演经验。
符岂华说,当初是因疫情缘故才成立这个组织。由于疫情锁国,当地文艺团体无法筹办活动演出,新加坡政府便成立基金,鼓励文艺团体将演出内容数码化,开拓新的观众群和打造数码经济机会。自然而然地,有了基金补助,他们便开始拍摄琼剧折子戏,然后上传YouTube平台。
当地琼剧团也同样面临乡音式微和缺乏年轻演员的难题。他坦言,以人口比例来说,粤剧和潮剧有更大的观众群。“现在要找一位年轻演员,真的很辛苦。即使有,也不会很多,加上很多(年轻人)不会海南话、对戏曲不了解。”
现在华戏荟有计划配合会馆开办海南会话班,或者开设唱腔班。符岂华补充道,反而“新移民”会对戏曲感到有亲切感。“新移民”的父母是从中国或大马来到新加坡落地生根,他们还保留方言会话,反而喜欢看戏曲表演。
改革表演形式,以主题包装戏曲
进入剧场演出后,琼剧的表演形式也面临改革。以往是唱板腔,演员可依据曲调,灵活添加歌词。如今琼剧有更好的剧本创作和曲子,演员按照曲谱演唱,整体的美感就不一样了。
当然,想要戏曲蓬勃发展就要有观众。在剧场演出不意味有票房担保,剧团还是要懂得宣传和包装,吸引观众购票入场。
主题必然是要吸睛,符岂华举例2023年华戏荟呈献的“这就是爱”琼剧折子戏,便是用爱情为主题,扮演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最近刚结束的“巾帼礼赞”琼剧折子戏,则主打女性角色,呈现4位不同性格特质和魅力的花旦人物。
其次,必须采用新颖的表演方式,运用灯光烘托氛围情调,再配合布景道具、音乐演奏、炫丽的戏服,给观众感官带来焕然一新的体验。
只不过,想创新也会面临一些先天局限,像是武打动作,他们没有扎实的功底,只能展示简易版的武打动作,“很多技巧我们是做不来的,所幸琼剧以文戏见长,武戏没这么多。”
单靠民间力量难以持久
符岂华直言,新加坡剧团的生态圈真的很健全。以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为例,该中心有开办成人戏曲课、青少年戏曲班。另一个是南华潮剧社,他们亦有舞台戏曲化妆班、戏曲基本功和工作坊。
不过,单靠民间力量是很难持久,毕竟开销成本会越来越吃重,必须有固定资金,抑或商团、社团和会馆赞助,才能延续戏曲的香火。
那么新加坡的街戏状况又如何?符岂华说,至今还是有戏班持续演出,只不过情况也不乐观,碰到资源紧绌,没有年轻人才挑大梁。“他们有时还要聘请大马或泰国演员来帮忙,因为新加坡实在找不到人。”
为何不找剧场的戏曲演员呢?他坦言,完全是不一样的演出形式。举个例子,街戏演员长期演出,早有默契,彼此知道要如何随机应变,反观他们需要排练,清楚各自的岗位和唱词。接着是唱板腔,如果对方突然即兴填词,他们会不懂得接话。
“所以也不见得我们这边会比较好,这些前辈很灵活,我们就很死板了。”
相关报道: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4】海南乡音网红麦英,让戏曲在虚拟世界流传 延伸阅读: 【表演艺术/01】表演艺术,你看懂多少? 【表演艺术/02】舞蹈家陈连和‧在舞蹈的路上,做我所爱,爱我所选 【表演艺术/03】舞台剧演员陈立扬‧ 热爱戏剧,用心演好每个角色 【表演艺术/04】艺术不会消失,善用创造力利益他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