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22/04/2024

新加坡

文化

艺术

演员

琼剧

酬神戏

戏曲

剧团

符岂华

大马戏曲

华戏荟

【戲曲香火/03】獅城戲曲華麗轉身,進駐劇場煥發新生命

报道:本刊 林德成 图:符岂华提供

跨越柔佛海峽,的戲曲生態擁有不同光景。在政府資助和推動下,當地出現足夠肥沃的藝術土壤,傳統戲曲亦從“街戲”走進藝術殿堂,將年輕一代與戲曲拉近了距離,重新譜寫當地戲曲發展的命運。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最近剛結束的“巾幗禮讚”瓊劇摺子戲,當中有一折是現代瓊劇《紅色娘子軍》。符豈華說,這是一部經典的瓊劇作品,以前在新加坡是不能演的,擔心觸碰政治因素。現在比較開放了,大家會以藝術眼光去看待。

在2000年或更早以前,新加坡戲曲已經隨著時代的融合和演變,脫離街邊戲定位,走入了劇場,成為新時代的舞臺表演藝術。

ADVERTISEMENT

新加坡華戲薈負責人之一符豈華說,政府的文化資助是一個重大的改革因素。其實不僅是華族戲曲,無論是哪個族群的傳統藝術、現代藝術、舞蹈、歌唱、音樂都可以提交表格申請贊助款項。

除了資金贊助,新加坡政府也有出租文創場所。倘若團體常年有活動,固定每週會舉辦文創活動,那麼可向政府申請以優惠價格租用場地,這解決了文創團體的據點難題。

符豈華認為,當年還有一個因素促成戲曲踏入劇院,那是在90年代,許多中國人遷移新加坡,當中不乏戲曲伶人、專業戲曲老師,有者更是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

隨著他們的到來,當地出現專業的戲曲教學課,而民間的業餘劇團、戲班演員有機會學到標準的身段、唱腔和基本功,大幅提升戲曲的表演質量。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符豈華曾想過做播客、YouTube訪談內容,但仍在初期階段,畢竟一旦投入資金製作,就必須持久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新移民”對戲曲感興趣

華戲薈是個很年輕的瓊劇團,由一班業餘瓊劇愛好者成立。然而,這批愛好者可不是泛泛之輩,有些成員已有三十多年表演經驗。

符豈華說,當初是因疫情緣故才成立這個組織。由於疫情鎖國,當地文藝團體無法籌辦活動演出,新加坡政府便成立基金,鼓勵文藝團體將演出內容數碼化,開拓新的觀眾群和打造數碼經濟機會。自然而然地,有了基金補助,他們便開始拍攝瓊劇摺子戲,然後上傳YouTube平臺。

當地瓊劇團也同樣面臨鄉音式微和缺乏年輕演員的難題。他坦言,以人口比例來說,粵劇和潮劇有更大的觀眾群。“現在要找一位年輕演員,真的很辛苦。即使有,也不會很多,加上很多(年輕人)不會海南話、對戲曲不瞭解。”

現在華戲薈有計劃配合會館開辦海南會話班,或者開設唱腔班。符豈華補充道,反而“新移民”會對戲曲感到有親切感。“新移民”的父母是從中國或大馬來到新加坡落地生根,他們還保留方言會話,反而喜歡看戲曲表演。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華戲薈也有積極在創作劇本和曲子,2023年,華戲薈與中國海南瓊劇院曾合作打造新版的《白蛇傳》。
改革表演形式,以主題包裝戲曲

進入劇場演出後,瓊劇的表演形式也面臨改革。以往是唱板腔,演員可依據曲調,靈活添加歌詞。如今瓊劇有更好的劇本創作和曲子,演員按照曲譜演唱,整體的美感就不一樣了。

當然,想要戲曲蓬勃發展就要有觀眾。在劇場演出不意味有票房擔保,劇團還是要懂得宣傳和包裝,吸引觀眾購票入場。

主題必然是要吸睛,符豈華舉例2023年華戲薈呈獻的“這就是愛”瓊劇摺子戲,便是用愛情為主題,扮演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最近剛結束的“巾幗禮讚”瓊劇摺子戲,則主打女性角色,呈現4位不同性格特質和魅力的花旦人物。

其次,必須採用新穎的表演方式,運用燈光烘托氛圍情調,再配合佈景道具、音樂演奏、炫麗的戲服,給觀眾感官帶來煥然一新的體驗。

只不過,想創新也會面臨一些先天侷限,像是武打動作,他們沒有紮實的功底,只能展示簡易版的武打動作,“很多技巧我們是做不來的,所幸瓊劇以文戲見長,武戲沒這麼多。”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符豈華說,這些年不同領域的文化人在跨界合作,例如“華彩2023”文化節,當中有個表演就結合了粵劇表演、印度傳統舞蹈和華樂阮演奏。(圖:取自Ruanatworkz䪭樂房官方臉書)
單靠民間力量難以持久

符豈華直言,新加坡劇團的生態圈真的很健全。以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為例,該中心有開辦成人戲曲課、青少年戲曲班。另一個是南華潮劇社,他們亦有舞臺戲曲化妝班、戲曲基本功和工作坊。

不過,單靠民間力量是很難持久,畢竟開銷成本會越來越吃重,必須有固定資金,抑或商團、社團和會館贊助,才能延續戲曲的香火。

那麼新加坡的街戲狀況又如何?符豈華說,至今還是有戲班持續演出,只不過情況也不樂觀,碰到資源緊絀,沒有年輕人才挑大樑。“他們有時還要聘請大馬或泰國演員來幫忙,因為新加坡實在找不到人。”

為何不找劇場的戲曲演員呢?他坦言,完全是不一樣的演出形式。舉個例子,街戲演員長期演出,早有默契,彼此知道要如何隨機應變,反觀他們需要排練,清楚各自的崗位和唱詞。接著是唱板腔,如果對方突然即興填詞,他們會不懂得接話。

“所以也不見得我們這邊會比較好,這些前輩很靈活,我們就很死板了。”

相關報道: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戲曲香火/02】肩負傳承與推廣使命,大馬粵劇迎來年輕新聲
【戲曲香火/04】海南鄉音網紅麥英,讓戲曲在虛擬世界流傳

延伸閱讀:
【表演藝術/01】表演藝術,你看懂多少?
【表演藝術/02】舞蹈家陳連和‧在舞蹈的路上,做我所愛,愛我所選
【表演藝術/03】舞臺劇演員陳立揚‧ 熱愛戲劇,用心演好每個角色
【表演藝術/04】藝術不會消失,善用創造力利益他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05/04/2025
妈妈的记忆法/吕振丰(吉隆坡)

近日车上的播放器修理好了,可以通过手机信号接通电讯网络。驾车时可以在大屏幕上使用导航、播放音乐、收听新闻、接电话和语音视频等等,一举数得,非常方便。在上下班两个小时多的路途给我一个娱乐和吸收新知识的平台。

一天,在收看罗振宇的《文明之旅》视频中了解到宋朝庆历七年,也就是辽朝重熙十六年,赵宗实和高滔滔结婚,他俩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以及高太后,对照显示当年是公元1047年。当时心想如果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纪年是非常不方便的。

记录生活、工作和历史等等,最关键的是在于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社会、国家和世界所造成的影响和回响。然而要将事情串联起来,并且厘清一些事件的因果关系,一个统一的纪年和历法变得非常重要。

虽然现今世界各地仍然存在许多年号和历法,但是公历纪元或称西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广泛使用的纪年标准。这相当于为国际社会设立一个共同的时间表。它源于西方国家使用的基督纪年,据说当初是以耶稣出生年份为纪年的开始。

今年2025年是耶稣出世的2025年,言下之意,如果耶稣在世的话他已经2025岁了。

在以前纪年历法还没有统一的日子,大家都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区域,而对外界没有太大的交界。共用一种纪年作为记录方式使一切变得更简易和便捷。或许这也可以诠释为人类走向世界,勇敢走出自己舒适区的表视。

例如一对走出各自国度的异国夫妻,在历法纪年未标准化之前,他们趋向使用自己国家的年号和国号,在表达时间和日期比较缺乏默契。可能一方会说:“他与太太在昭和33年末相识,翌年结为夫妻。”太太却说:“我们是民国47年在日本横滨邂逅,第二年结婚。”

不记年龄 只记生肖

经纪年对照,他俩是于公元1958年结识,1959年结婚的,双方都没错。

十多年前,到马六甲旅游,在三宝山下的宝山亭看到一座石碑,碑题以篆书刻写着“建造祀坛功德碑记”,立碑日期乾隆六十年乙卯桐月。对照西元纪年为1795年3月。根据记载,此亭由第8任华人甲必丹蔡士璋和善士们出资兴建,以供前来扫墓的后人落脚休息。

去年7月,正值华教元老沈慕羽111岁冥诞公祭,出席者包括华教人士、学者、政要、社团代表和学生等等。墓碑镌刻着用沈老浑厚书体写出的对联、墓志铭“服务一生,战斗一世”、肖像、国民党党徽、后人子嗣姓名和生卒日期等等。

如墓碑所示,沈老生于癸丑年六月十八日,逝于己丑年正月十一日;也不必查阅纪年对照表,墓碑上镌刻着生于1913年7月20日,逝于2009年2月5日。

比起用历法、年号、日期来记录事情,妈妈的记忆法更精彩了。她说老家的旧冰箱是小妹出世不久后买的,小妹几岁,这冰箱就有多少年。老家开始重建时,我还未上小学。

妈妈共有13名兄弟姐妹,她从来不去记他们的年龄,只记生肖,再从生肖推算年龄。几年前的农历新年,大家齐聚位于吉打州日得拉的小舅家,场面热闹非凡。如果所有的舅舅阿姨,加上他们的孩子、甥侄、孙玄辈都到齐,肯定有百余人。

哮天犬。

妈妈说我、小舅、二舅以及大姨都肖狗。那年我虚岁50,她顺序往上算小舅62岁,二舅74岁,大姨妈86岁。结果引起一阵生肖比拼潮,各个生肖“拉帮结派”拍全体照,气氛顿时活络起来。在喧哗声中,还比较哪个生肖人数最多呢!

另外,妈妈虽然说不出冠病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令(MCO)是公元多少年执行,但是她却牢牢记得当年中国(其实是武汉)农历新年除夕封城,还记得她的孙子在四川大学念二年级,有幸在封城的前两个星期回国。

妈妈这种没有国号,没有历法的记忆法,虽然不是很精确,不过不要紧,记录生活并不像撰写历史那样繁琐。这种一件事挨着一件事的记忆法好处可多了,尤其是在家人联谊叙旧时,总会牵动许多主题以外的“花絮”,让大家沉醉甜蜜的共同记忆中。话题不断,笑声不绝。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