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英从事琼剧创作超过40年,是一位非常有动力干劲的人,以推广海南乡音为使命,落力推动海南琼剧和歌曲。她甚至自学剪辑视频、音频、上字幕,把歌曲发布到社交媒体,让海南乡音在无远弗届的网络世界里流传。
当我翻阅《侬是麦英》这本书时,发现她是天赋极高的才女,天生就是吃这行饭。她从来不会原地踏步,一直在激发自身潜能,尝试各种新鲜事。
ADVERTISEMENT
她曾是泰国琼剧团的掌板(击乐领导),之后无师自通创作琼剧小品,随即成为琼剧演员。期间,麦英萌生推广海南乡音念头,直接拎起乐器,创作了一首接一首的海南歌曲。
2009年,她充分发挥了语言和音乐天分,从琼剧跨界到粤剧领域,成为乐手和演员。如今,她是知名的海南歌曲创作人,还受邀到中国、澳洲、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地方演出。
当问到有没有想栽培接班人,她苦笑地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台上没有人(演员),台下也没有人(观众)。”即使有前辈愿意栽培,成为全职戏曲演员是冒险之举,根本很难在社会求存。
第二个要克服的关卡,亦是众多剧团共同的难题——方言逐渐式微。方言是文化遗产,语句很有感染力,遇到同乡说起方言也会倍感亲切。戏曲则是用方言来记录地方事物、历史故事、伟人事迹的民间艺术表演。
“可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乡音完全不在乎。”她记得,有些长辈看见孩子不会说海南话,没意识到是个问题,转过头便安慰孩子,将来出来社会工作不会用到海南话。
她只能无奈和感慨。若家里不贯彻方言会话,仿佛文化无根,更遑论传承戏曲艺术。
创作现代化琼剧小品,“笑”果掀起热潮
《琼香茶店》是她创作的第一部琼剧小品,当时她察觉到想要推动琼剧,必须脱离传统框架,迎合现代人习性,要有快速和明亮的节奏,避免内容沉闷冗长。
早年本地表演空间很少,她便在宴会上表演自创的小品,可惜观众的回响并不如她所愿。宴会上,吆喝声此起彼落,观众没有认真欣赏她的演出。
“我非常灰心,很沮丧。因为你用心地演,台下一直在吵,高喊‘饮胜’。”
直至2009年10月5日,她有机会到新加坡光华剧院演出,重新演绎《琼香茶店》,现场气氛和反馈已经截然不同了。
“我第一次把创作小品带去剧院表演。那天晚上我才知道,原来观众100%消化(我的内容)是那么爽的,这才是我想要的演出效果。我演了35分钟,观众笑了25分钟。”
后来,这部作品流传到海南岛,收到的反应是她始料未及的。“我听中国当地朋友跟我说,‘你那个《琼香茶店》第一年推进去,我们海南岛的人听到疯了,公交车、打车也能听到。’”
创新VS传统,带出海南文化的魅力
麦英的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但不意味摒弃传统。凡事都要平衡,兼顾二者。在作品里面,麦英会加入很多海南人的生活日常、文化习俗、价值观,输出海南文化的魅力。
比方说《琼香茶店》用诙谐有趣的台词,描绘了海南人爱喝茶的现象。如果深谙海南话,就会读懂《算命》里面的海南人经典语录和谚语。她保证会从头笑到尾。
“通常我的作品,我都会把海南人的历史和精髓写进剧本。”然而,她坦言,现在仿佛灵感“枯竭”,暂时写不出任何作品。
“我听回去,真的觉得很惊讶,为什么那个时候能够写出这么多东西。我现在不要讲写,想都想不起。所以我常说一句话,‘你今天不做,也许明天就没有机会了。’”
成为网红,推动海南乡音
与麦英通话时,我跟她说,“我感觉你已经是网红了。”电话那头的她突然笑了出来。
麦英承认,现在把受众目标放得更远,不仅仅是大马市场,而是海外所有喜欢海南歌曲或琼剧的人。她会花更多时间深耕乡音创作,把全副心思放在网络上,让更多人免费听到海南作品。
她补充,曾有一位国外粉丝向她分享一个故事。这位粉丝载着患癌亲人去医院时,一直痛苦难耐。可是,当这位粉丝播放麦英的作品时,如《算命》、《琼香茶店》等,顿时起了一种转移痛楚的“功效”,让亲人一边听,一边大笑。
“我(现在)有作品就放YouTube,让全世界人看。之后我发去微信群组,全海南岛的人可以看。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后记】大马戏曲──如何革新才能走出困境?
采访这个课题时,大家处于一个略带消极,但又要积极看待的心态。本地戏曲发展仍需要更多革新的动力,而目前是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方案。我在归纳彼此的内容时,有找到了一些共同诉求,比如本地需要一个固定的表演平台,为年轻戏曲演员提供表演机会。其次是会馆角色,需迎合时代需求去改革,积极吸引年轻人参与会馆,守护自身的文化之根。
相关报道: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延伸阅读: 【舞动大旗/01】大游行?大旗鼓?探究Chingay起源与演变 【舞动大旗/02】踏上申遗之路,大旗鼓文化要如何传承创新? 【舞动大旗/03】耍旗接旗传旗,如何练就神乎其技的功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