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英從事瓊劇創作超過40年,是一位非常有動力幹勁的人,以推廣海南鄉音為使命,落力推動海南瓊劇和歌曲。她甚至自學剪輯視頻、音頻、上字幕,把歌曲發佈到社交媒體,讓海南鄉音在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裡流傳。
當我翻閱《儂是麥英》這本書時,發現她是天賦極高的才女,天生就是吃這行飯。她從來不會原地踏步,一直在激發自身潛能,嘗試各種新鮮事。
ADVERTISEMENT
她曾是泰國瓊劇團的掌板(擊樂領導),之後無師自通創作瓊劇小品,隨即成為瓊劇演員。期間,麥英萌生推廣海南鄉音念頭,直接拎起樂器,創作了一首接一首的海南歌曲。
2009年,她充分發揮了語言和音樂天分,從瓊劇跨界到粵劇領域,成為樂手和演員。如今,她是知名的海南歌曲創作人,還受邀到中國、澳洲、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地方演出。
當問到有沒有想栽培接班人,她苦笑地說,“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臺上沒有人(演員),臺下也沒有人(觀眾)。”即使有前輩願意栽培,成為全職戲曲演員是冒險之舉,根本很難在社會求存。
第二個要克服的關卡,亦是眾多劇團共同的難題——方言逐漸式微。方言是文化遺產,語句很有感染力,遇到同鄉說起方言也會倍感親切。戲曲則是用方言來記錄地方事物、歷史故事、偉人事蹟的民間藝術表演。
“可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的鄉音完全不在乎。”她記得,有些長輩看見孩子不會說海南話,沒意識到是個問題,轉過頭便安慰孩子,將來出來社會工作不會用到海南話。
她只能無奈和感慨。若家裡不貫徹方言會話,彷彿文化無根,更遑論傳承戲曲藝術。
創作現代化瓊劇小品,“笑”果掀起熱潮
《瓊香茶店》是她創作的第一部瓊劇小品,當時她察覺到想要推動瓊劇,必須脫離傳統框架,迎合現代人習性,要有快速和明亮的節奏,避免內容沉悶冗長。
早年本地表演空間很少,她便在宴會上表演自創的小品,可惜觀眾的迴響並不如她所願。宴會上,吆喝聲此起彼落,觀眾沒有認真欣賞她的演出。
“我非常灰心,很沮喪。因為你用心地演,臺下一直在吵,高喊‘飲勝’。”
直至2009年10月5日,她有機會到新加坡光華劇院演出,重新演繹《瓊香茶店》,現場氣氛和反饋已經截然不同了。
“我第一次把創作小品帶去劇院表演。那天晚上我才知道,原來觀眾100%消化(我的內容)是那麼爽的,這才是我想要的演出效果。我演了35分鐘,觀眾笑了25分鐘。”
後來,這部作品流傳到海南島,收到的反應是她始料未及的。“我聽中國當地朋友跟我說,‘你那個《瓊香茶店》第一年推進去,我們海南島的人聽到瘋了,公交車、打車也能聽到。’”
創新VS傳統,帶出海南文化的魅力
麥英的創新開闢了新路徑,但不意味摒棄傳統。凡事都要平衡,兼顧二者。在作品裡面,麥英會加入很多海南人的生活日常、文化習俗、價值觀,輸出海南文化的魅力。
比方說《瓊香茶店》用詼諧有趣的臺詞,描繪了海南人愛喝茶的現象。如果深諳海南話,就會讀懂《算命》裡面的海南人經典語錄和諺語。她保證會從頭笑到尾。
“通常我的作品,我都會把海南人的歷史和精髓寫進劇本。”然而,她坦言,現在彷彿靈感“枯竭”,暫時寫不出任何作品。
“我聽回去,真的覺得很驚訝,為什麼那個時候能夠寫出這麼多東西。我現在不要講寫,想都想不起。所以我常說一句話,‘你今天不做,也許明天就沒有機會了。’”
成為網紅,推動海南鄉音
與麥英通話時,我跟她說,“我感覺你已經是網紅了。”電話那頭的她突然笑了出來。
麥英承認,現在把受眾目標放得更遠,不僅僅是大馬市場,而是海外所有喜歡海南歌曲或瓊劇的人。她會花更多時間深耕鄉音創作,把全副心思放在網絡上,讓更多人免費聽到海南作品。
她補充,曾有一位國外粉絲向她分享一個故事。這位粉絲載著患癌親人去醫院時,一直痛苦難耐。可是,當這位粉絲播放麥英的作品時,如《算命》、《瓊香茶店》等,頓時起了一種轉移痛楚的“功效”,讓親人一邊聽,一邊大笑。
“我(現在)有作品就放YouTube,讓全世界人看。之後我發去微信群組,全海南島的人可以看。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後記】大馬戲曲──如何革新才能走出困境?
採訪這個課題時,大家處於一個略帶消極,但又要積極看待的心態。本地戲曲發展仍需要更多革新的動力,而目前是找不到一個有效的方案。我在歸納彼此的內容時,有找到了一些共同訴求,比如本地需要一個固定的表演平臺,為年輕戲曲演員提供表演機會。其次是會館角色,需迎合時代需求去改革,積極吸引年輕人參與會館,守護自身的文化之根。
相關報道: 【戲曲香火/01】大馬戲曲末路求存,兩大錦囊:解救困境,尋找出路 【戲曲香火/02】肩負傳承與推廣使命,大馬粵劇迎來年輕新聲 【戲曲香火/03】獅城戲曲華麗轉身,進駐劇場煥發新生命 延伸閱讀: 【舞動大旗/01】大遊行?大旗鼓?探究Chingay起源與演變 【舞動大旗/02】踏上申遺之路,大旗鼓文化要如何傳承創新? 【舞動大旗/03】耍旗接旗傳旗,如何練就神乎其技的功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