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真正担任开封知府的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短短的时间内,他大力改革开封府诉讼制度,命令属下将府衙正门打开,告状者可直接登堂,以避免转递的衙役有机可乘收受贿赂。公开对付城中贵族及官员,将侵占河道的非法建筑全部拆除……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小时候常陪伴母亲追看港台电视剧,其中一个最著名的系列就是《包青天》,片头曲及片中的经典台词“开封府尹包拯”就是我对开封最早的印象。由于之前我们聊了河南洛阳的前世今生,有朋友让我讲讲另一座河南历史名城开封的故事,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述这座曾经繁华如梦的东京开封城。
ADVERTISEMENT
开封历史悠久,也是一座千年古城,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春秋时期。当时被叫做“仪邑”,是属于卫国的一座小城。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成为魏国领土,魏惠王在仪邑城的基础上发展成新的国都——大梁。汉朝的时候,朝廷在这里设立了浚仪县,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南北朝时期。
五代除后唐,其他都定都开封
但最早的开封与浚仪县无关。最早使用开封这个名称的地方,是在浚仪县的南边。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仪邑南边修筑一座城来储存粮食,寓意启拓封疆,所以命名为启封。但到了汉景帝时期,由于皇帝名叫刘启,为了避讳,启封县就改名为开封县。
北朝时期,一南一北的开封县和浚仪县,与周边的县一起归梁州管辖,后改名汴州。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通济渠成功将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汴州成为隋唐时期东都洛阳的水运门户,开始迅速发展。
后来,梁王朱温篡位称帝,汴州升为开封城,列为都城。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中,五代除了后唐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因地处东边,所以又多被称为东京。五代的结局是赵匡胤在军队的拥护下黄袍加身,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
宋朝定都开封府,经济与商业空前蓬勃发展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宋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王朝。但根据文献上的研究,宋朝的经济与商业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将军权、财权全部收归中央,大多数平民老百姓终于能够暂时远离战火,休养生息,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也能够稳定发展。但是这种强干弱枝的政策,同样导致了地方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边境地区,经常被北方辽国入侵骚扰。因此,在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给对方提供布匹银两,最终换取一百多年的边疆和平。
北宋社会的稳定发展,让国家的文化科技及商业贸易突飞猛进,首都开封一跃成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根据史书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开封府的人口超过100万,而同时期西边最发达的城市——巴格达的人口大约是30万至50万人,威尼斯只有10万人,巴黎6万,伦敦4万。
北宋东京开封府交通便利,中外商人与物资都可以通过水运轻松抵达,促进京城的商业发展。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朝廷打破了过去商业区与居住区分开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对小商贩交易不课税,所以东京开封府城中许多街道两旁都是店铺,甚至出现了大量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商业街。加上取消宵禁,城中居民晚上可以出门自由活动,出现了许多通宵达旦的夜市,可见北宋开封府的商业多么蓬勃兴盛。
但这光辉岁月仅维持了168年。1127年,北方的金国军队攻破开封城,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宋灭亡。宋高宗在杭州建立南宋,开封成为北方金国的陪都,改名为汴京、南京。后来曾在元朝一度改名汴梁,最终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名为开封,使用到现在。
繁华如梦的北宋开封城,由于黄河泛滥而被掩埋在黄土之下,目前地面上能看到的北宋主要遗迹,只剩下俗称铁塔的开宝寺琉璃塔及繁塔。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北宋东京城的遗址就在当今开封市地下8至10公尺。
任期不足一年半,但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说完开封,我们来说一说开头所提到的包拯。这位铁面无私、清廉公正的包青天大人是否真的曾经治理开封府呢?
开封博物馆内有一件镇馆之宝,叫做《开封府题名记》碑。这通石碑最初设立于北宋开封府衙署之中,记录了自北宋开国至宋徽宗改制前的146年内历任开封府长官的姓名和任职时间,是研究北宋都城官员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石碑上共记录了183任开封府管理长官,其中只有4位的职衔是开封府尹。这4位都是皇室成员,包括后来当上皇帝的宋太祖和宋真宗。其余的职衔则是民间称呼的开封知府。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等北宋政坛风云人物都曾担任此职位,而包拯则是第93任。
实际上,历任开封知府的任期都很短,包拯也不例外,他真正担任此职位的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短短的时间内,包拯大力改革开封府的诉讼制度,命令属下将府衙正门打开,告状者可直接登堂,以避免转递的衙役有机可乘收受贿赂。同时,刚正不阿的包拯公开对付城中贵族及官员,将侵占河道的非法建筑全部拆除。包拯任期虽短,但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然而,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却无法看清包拯的名字。根据南宋人周密所写的《癸辛杂识》记载,宋朝老百姓十分爱戴包拯,敬仰和怀念包拯的他们经常去抚摸石碑上包拯的名字。久而久之,包拯的名字变得模糊,形成了凹痕。这段记载与石碑上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也是整块石碑上唯一因长期触摸而形成的痕迹。
可见为官清廉有为者,必定名留青史,深受后人赞颂。官老爷们,你们看懂了吗?
相关文章: 林家豪/考古“潜规则” 阿蓟/马来烘烤类小吃三剑客 Sata,Pepes与Otak otak 李系德/横床直竹打老虎=抽鸦片 彭健伟/五星级刮胡子享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