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建立互信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公民团体通过举办多元文化论坛、讨论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有助于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ADVERTISEMENT
我是一名佛教徒,但我同样尊重其他宗教。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正信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那就是慈悲、仁爱、宽恕、正直、善良和有品德;唯有彼此尊重和包容,才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却孕育了各个不同的种族,大家也拥有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独立数十年来,大马人“多数时候”都能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并在处理跟宗教有关的课题时都特别谨慎,以免碰触到他人的禁忌和敏感之处。
说“多数时候”,是因为不是“任何时候”,所以社会和谐指标也有起起落落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宗教是最能煽动情绪的工具,往往一个小小的事件被别有用心的人无限放大后,就成为了舆论,这些舆论被人带着风向,就能得到许多人的附和、共鸣和支持而达到既定的目的,这也是政客最擅长的操作。
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我们既知道政客的操作,就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星洲日报自2018年推出《我们》专版后,每个星期天用一整版来报道马来西亚社会各种跨文化、跨种族和跨宗教的新闻专题,6年来风雨不改,就是要让人知道,这个社会有许多“色盲”的跨族友情,值得人们去欣赏、推崇和学习,而不是一昧的随政客闻鸡起舞。
有人问我,每星期一版的报道,难道课题不会枯竭吗?故事不会被写尽吗?起初我也有所担忧,然而这些年下来,我发现马来西亚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友爱、亲善的温情故事,只要愿意去挖掘,去聆听,不愁没有正能量的故事跟读者分享。
《我们》报道的题材,以“跨族群、宗教和文化”为主轴,在近300期的报道中,发掘了许多精采的人文故事;其中有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有小朋友之间的信任、有成人之间互相扶持的喜悦、也有个人和团体不计肤色对人的关怀和无私照顾。这些美好的故事,反映了马来西亚各族的真实生活。
除了善美的一面,《我们》也针对某些突发或潜藏的课题作出探讨、邀请有识之士针对这些课题进行分析、作出提醒,通过他们的观点让读者理性和客观看待课题的发展,不至于被人误导。
由于经常需要搜集资料作为报道的题材,我发现许多民间团体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的做着促进跨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工作。例如学者陈亚才一直都在推广和介绍印裔文化、国内的一些清真寺也有华裔导览员,鼓励非穆斯参观和进一步了解清真寺、佛教寺院举办开斋晚宴,邀请巫裔同胞前来一起欢庆佳节。
譬如,我非常敬重的马来西亚佛光山总住持觉诚法师,在推动和促进各族和谐方面总是不遗余力。他欢迎各族到访东禅寺,对于其他宗教活动的邀请,他也从不推辞,抱着“走出去,结善缘”的宗旨接受和出席不同宗教团体的活动,希望能够通过交流、互动和沟通,让宗教和社会更和谐。
最近,觉诚法师出席了由伊斯兰青年运动在占美清真寺举行的开斋节宴会,又接受伊斯兰国际大学的邀请,在伊斯兰组织大会社会科学机构主办的一项跨宗教论坛上发言。他分享了在联合国出席妇女平行会议的所见所闻,也分享了在阿联酋所感受到的社会自由和开放,内容不离一个主轴:要使国家进步、社会和谐,就不可缺少平等、尊重与包容。
会上一名教授作出了一个尖锐的“提醒”。他说,在马来西亚,无论怎么样都是伊斯兰第一,因为它是这里最大的宗教,凡事都以伊斯兰为首。
觉诚法师不急不缓回应道:“我们知道大红花很重要,但是一个花园里面只有大红花是不够的,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漂亮。大家都尊重伊斯兰,因为它是官方宗教,但是不要忘记,国家的政策是让人民享有宗教自由。”
这名教授后来也承认,虽然伊斯兰是我国最大的宗教,还是可以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的,只要大家不把宗教跟政治挂勾,不受政治影响即可。
看到了吗?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建立互信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公民团体通过举办多元文化论坛、讨论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有助于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大马这个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的国家中,克服种种磨擦和猜疑,实现和平及和谐共处是一个错综复杂又具挑战性的目标,唯有落实多元主义政策,加强彼此的沟通和对话,站在欣赏的角度看待对方的文化和宗教,才能在一个小小的花园里,栽种和绽放出很多美丽的花朵。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