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微隐于学

发布: 7:30am 25/04/2024

宋明家

微隐于学

世界卫生组织

矿泉水

微塑料

塑胶瓶子

宋明家

微隐于学

世界卫生组织

矿泉水

微塑料

塑胶瓶子

宋明家.喝塑料瓶裝水失去兩顆腎?

每個地球人,都有責任在科學家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過程中,共同獻出一份力,努力做好減少塑料使用,以及回收塑料物的本份。

ADVERTISEMENT

朋友圈最近瘋傳一視頻“喝這水失去兩顆腎”,說某年輕人長期每天喝礦泉水,因水裡含微塑料,結果被逼長年洗腎。

這不一定是“礦泉水”,也可以是“飲用純淨水”或其他飲用水,因為重點是“塑膠瓶子”。

“喝瓶裝水得腎病”說法有沒有科學根據,還有待深入研究,但瓶裝水被發現含有數以萬計的微塑料顆粒,那可是真有研究報告的。

“微塑料”(microplastics),是直徑小於5毫米(5 mm)的塑料碎片;另一種更小的“納米塑料”(nanoplastics),直徑小於1微米(1 <00B5>m,或0.001 mm)。

早在2018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裡多尼亞學院研究員就曾測試全球11個品牌259個瓶裝水的微塑料汙染,其中93%被發現每升水平均含有10.4個顆粒“大於100微米的微塑料”,以及325個“6.5–100微米的顆粒”,該濃度是自來水中微塑料汙染的兩倍(參見2018年9月《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論文)。

今年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以高光譜受激拉曼散射攝像技術(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SRS),自動化識別1至5微米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發現每升瓶裝水平均含約24萬個塑料顆粒,其中約90%為納米塑料(引2024年1月《PNAS》報道)。這比先前發現的微塑料顆粒高出2000倍之多。

聽起來真可怕。尤其是講究“方便”的現代社會里,銷量蒸蒸日上的瓶裝飲用水,是許多人“賴以為生”的必需品。

據聯合國大學水、環境和健康研究所於2023年3月發佈的分析,全球每分鐘售出超過1000萬瓶水,相等於每秒鐘賣出1萬7千個瓶裝水;預計到了2030年,全球瓶裝水銷售額將翻倍。

生活在“無塑不歡”的年代,我們無可避免暴露於微塑料無處不在的環境中,這包括飲用水和食物,塑料瓶也成了科學家探討塑料汙染的研究重點。

無論是瓶裝過程、瓶蓋開關、塑料瓶磨損和老化,這些過程都會釋放微塑料顆粒到水中;而微塑料汙染水平,也和瓶子素質、塑料厚度、水pH值有關聯。

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曾發表一份報告,說成人和兒童每天因飲用瓶裝水攝入的微塑料數量,分別約為每公斤體重153萬和335萬顆(引2019年3月《Water Research》)。雖然這研究後來被諸路專家駁斥為不科學(例:德國團隊2019年3月發表的《Water Research》文章),但卻也因媒體的渲染,使到大眾對此“微塑料汙染影響健康”的議題倍加關注。

微塑料會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比如帶來癌症、腎病之類的風險,某些研究團隊也曾報道過,但卻都缺乏確鑿有力的科學證據。

目前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團隊已發表的研究顯示,塑料顆粒可被人體吸收進入血液裡(見2022年5月《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論文),但論文也提出警示:他們的研究樣本量只有22個,所以必須更完善的研究來證實這新發現。

另,英國赫爾大學的綜述分析也顯示,微塑料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引2022年4月《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唯這是體外細胞系的研究,所以必須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中國徐州醫科大學團隊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同時對正常皮膚造成損害(引2023年11月《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但這僅是體外細胞(in vitro)研究,不能等同於體內實驗研究(in vivo)。

紐西蘭基督城奧塔哥大學團隊也曾發現,直腸癌的發生頻率存有環境因素,並認為微塑料可能損害結腸粘液層,降低其屏障保護作用,但卻沒實質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引2023年7月《Cancers》期刊)。

同樣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2年8月發佈的報告,也給出“沒有證據”、“需進行更全面研究”的結論。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儘量避免在生活裡攝入這些微塑料顆粒。

每個地球人,都有責任在科學家尋找微塑料問題的解決方案過程中,共同獻出一份力,努力做好減少塑料使用,以及回收塑料物的本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pm 05/04/2025
张创荣.“隐藏售烟”是长期戒烟政策
我们希望业者能够抛弃对“戒烟”政策所持有的旧式观点,换个角度以新思维和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一举措,配合政府共同推动烟草控制措施,为自己和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
 
随着政府实施新的措施,规定自4月1日起,国内商店将不得公开展示香烟和电子烟产品。不过这一措施曾经引起了不少争议,特别是杂货商和咖啡店业者,他们到今天仍普遍认为,这项禁令“治标不治本”,因为烟民仍然会购买香烟。显然的,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他们自身的立场和经营角度,但忽略了政府此举的长期目标。
 
业者应该明白,政府的这一政策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基于国际经验和公共健康研究。研究表明,减少烟草产品的可见性,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购买欲望,从而减少新烟民的产生。需知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公开展示香烟无疑会增加他们接触和有意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因此,禁止公开展示香烟是一种心理暗示的策略,主要是在减少烟草产品对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而非完全聚焦在帮助老烟民戒烟。
 
但部分业者显然并不这么理解,他们偏向于选择认为隐藏香烟,并不会减少现有烟民消费的思考层面。然而,他们的这种看法明显忽略了政策的长期效应。确实,对于已有烟瘾的人来说,他们仍然会主动去购买香烟,但如前所述,政府推动“隐藏式售烟”政策的真正目标,是防止更多人加入烟民的行列。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也表明,限制烟草产品的可见性、提高烟税、加强宣传教育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吸烟率。
 
也许这样讲并不公平,但杂货商和咖啡店业者的消积回应,只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的销售影响,而忽略了社会整体的健康利益。他们强调政府应该首先解决走私香烟的问题,而非“针对”正规业者。然而,政府打击走私烟和规范正规市场并不矛盾,两者应当并行推进。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走私烟的泛滥与烟草成瘾本身所存在的密切关系;业者何不反过来思考,一旦烟民基数减少了,则相应的也就自然能从根本上,降低了对走私烟的需求。
 
当然,政府在落实新政策时,也应当加强对业者的沟通,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特别是在相关政策所要达致的目标,更有必要让他们明白政策方向。只有当大家对共同目的有共识时,才能真正的相互谅解配合,把事情办成功。
 
总体而言,尽管一些业者对禁令有所不满,但从公共健康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是合理且必要的。我们希望业者能够抛弃对“戒烟”政策所持有的旧式观点,换个角度以新思维和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一举措,配合政府共同推动烟草控制措施,为自己和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环境。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