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灵再也26日讯)今年3月21日,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封面发表了科学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每12颗恒星中至少1颗吞噬了一颗行星”,揭示了天文界的一个惊人现象,我们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吞噬者”。
而领导这项研究团队的是来自大马的天体物理学家丁源森博士,他们的研究同时也揭示行星吞噬证据,对于行星的稳定性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负笈哈佛大学 专研天体物理
目前是澳洲国立大学天文系与电脑科学系副教授的丁源森接受星洲日报的专访时为大马的青年子弟打气道:“成功是方方面面的,不要只盯着一个目标或世俗的成功去规划。只盯着一个目标,很容易就会错失其他可能就在你身边的机会。”
丁源森来自吉隆坡,中学在吉隆坡中华独中求学,在新加坡同时修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双学位,考获学士和硕士学位过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专研天体物理,2017年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运用NASA哈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卡内基研究院所给予的奖学金进行博士后研究,过后到澳洲国立大学任职。
他的父亲是工地里的项目经理,母亲是家庭主妇,姐姐跟他一样,都在搞科研,一个研究天文学,一个研究免疫学。
修读天体物理 可挣钱出路广
他分享,天体物理,其实就是数学、统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编程的结合。这个组合,尤其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出路是多方面的。这个领域可以从事的工作非常多。他有很多同学和学生,最后有的去了华尔街(分析股票),有的去了硅谷(从事编程工作),也有很多人去创办科技初创公司,这些可能与大家刻板地认为学习自然科学就是为了教书有所不同。
“当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也有像我一样选择留在学术界,成为科研人员或教授。但是要知道,读数学或物理博士的人,像我这样为了学术理想而留下来的其实并不多,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可以挣钱的出路。”
而他的日常工作,主要任务是利用人工智能去处理从宇宙中采集到的大数据(同时研究数十亿个星体)。由于现在天文数据非常庞大,大部分情况下都无法通过人工逐一处理,所以他们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去寻找宇宙运行的规律,并发现可能与我们现有物理认知相左的观察结果,进而推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优秀生未必要学医读法律
丁源森认为,在大马或邻近一带,很多学生可能都和他一样有类似的经历,认为优秀的学生就应该读医科或法律等专业。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确实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选择。但是其实在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通常首选都是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等)。
“可能大家的盲区是认为学习自然科学在马来西亚比较难找工作。基础科学研究在东南亚地区确实还有待发展,但是,即使是物理、数学等学科学习的硬技能(统计、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等)都是大量工作的基础。比如说在美国硅谷,最容易找到工作的一般都是修读数学、物理专业的,虽然他们的工作不一定直接涉及物理。”
没工作比天体物理学家更酷
他说,自己其实比较幸运,本来高中时数学物理还可以,后来机缘巧合没有读上医科,多涉猎后发现,不仅对物理非常感兴趣,而且如果真的要转行也并不难。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和我说过,说起工作,确实没有什么比天体物理学家更酷的了。想像一下,我的工作就是两个事情——教会学生了解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律,以及探究尚未被揭开的宇宙奥秘。还有比这个更酷炫的工作吗?”
为国贡献? “政府没回复”
拥有如此优秀学术背景的丁源森,目前是单身。询及如果有机会有没有想过回来大马为国贡献?
他说,自己一直都有考虑回国发展。而且最近东南亚的天体物理,以泰国为首,也发展得比较快。他在马大那里获得了一个访问教授的职位,偶尔也会回去协助一下,指导学生,希望可以尽自己的一分力。
他说,有一段时间,他也想通过自己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知识,看看能不能帮政府做些什么。
“但是,我写信给交通部和科技部,都没有得到回复……”
感恩独中求学 收获满满
他谦虚的说,不认为自己进入哈佛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每个人的际遇都很不一样,他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反之,他觉得成功有方方面面,不要只盯着一个目标(如哈佛)或世俗的成功去规划。
“只盯着一个目标,很容易就会错失其他可能就在你身边的机会。”
对于身为一个独中生,他很感恩自己可以在独中求学。一方面是老师的质量确实比较不错,另一方面,他在那里收获一辈子对他有很大帮助的真诚友谊,至今这些朋友依然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
主要工作 详研恒星化学成分
谈到这一次的研究成果,丁源森说,他们的研究团队人数不少,不过这是他领导的业余项目,相对小的团队,核心成员有3人,主要工作是对恒星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那些可能吞噬过行星的恒星。
“我们现在知道,大多数恒星,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都有类似地球和木星这样的行星。然而,我们并不完全确定这些行星的轨道是否稳定。我们的研究表明,许多行星会随机地偏离轨道,并‘落入了’恒星中。”
“举例来说,就好像大马目前没有地震,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太阳系也一样,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稳定的,然而之前和长时间的未来以后大家是说不准的,以后太阳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会不会变得不稳定,这很难说,但是以目前这个状态下是稳定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其实有很大的概率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是不稳定的,如果去寻找另外的外星人系统,它至少有12分之1,意味着在近十亿年里是不稳定的。”
以孪生兄弟举例 趣谈研究成果
对于如何发现这个研究成果,丁源森分享:“我们研究了成对的孪生恒星。就像孪生兄弟姐妹一样,一些我们知道是同时形成并且应该具有相同特性的恒星。举个例子,如果孪生兄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判断其中一个一定是在后天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吞噬了它们的行星),导致它们目前的化学成分存在细微差异。
“我们是透过对于这些孪生恒星的细致研究,发现每一打里面,就有一对这些孪生兄弟是不完全一样的,进而发现一定是弟弟偷吃了!”
理解行星系统如何形成演化
丁源森分享,天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理解像我们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而他们的发现表明,许多行星系统实际上是不稳定的。
“一个行星系统(如我们的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至少是一个“九体”问题。因此,在达到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前,我们的太阳系是否曾经失去过一些行星,这对于了解我们的太阳系乃至生命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说,他们的工作表明,由于多体运动,发现在太阳系外的许多行星系统的稳定性都比较脆弱,但是必须要澄清的是,这些稳定与否都是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尺度上(10亿到百亿年),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们的地球会不小心变成“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