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02/05/2024

文物

动物学

科普

马来半岛

象牙

标本

展览

林泽昇

濒危物种

大象

霹雳

历史

博物馆

考古

太平

簡記太平霹靂博物館臨展之點滴/林澤昇 (芙蓉)

作者:林泽昇 (芙蓉)

坐落於市區內的霹靂博物館,是國內許多博物館迷和人文自然歷史愛好者的朝聖之地。它成館於1883年,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其獨特的外觀帶有歐洲二戰前期公共建築物的典型風韻。這樣震撼人心且略帶霸氣的設計,加上泛白的粉刷牆面,使得建築物的正面在萬里晴空下格外耀眼壯觀(圖一)。

圖一

霹靂博物館最吸引人的特色是獨具一格的內部結構和標本的展出風格。能放慢腳步仔細欣賞賞這“博物館中的博物館”,確實是個千載難尋的旅遊經驗。博物館賴以提升國民知識水平的根本在於:一、館藏的豐富;二、以收藏品為基礎的研究工作。霹靂博物館成立之初,就在這兩方面獲得充分的發展,才有今日的成就。

ADVERTISEMENT

為了迎合太平建市150週年,又適逢2024霹靂旅遊年的到來,國家博物院和霹靂博物館向大眾推出了一項富含科學普及教育,並以動物學標本剝製術為主題的臨時展覽(圖二)。

圖二

臨展一共展出51件動物剝製標本,涵蓋了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動物。標本類型則包括由原件骨骼組裝而成的骨架、動物實體填充標本、乾製標本,以及少量浸泡在防腐劑內的液態保存標本和仿真原色模型標本。每件標本都伴有簡便的解說標籤,特品還會附加額外解說,以豐富標本背後的故事和研究歷史。

臨展旨在借用各個展區內不同類型的標本,細說動物學剝製術在霹靂博物館發展史上的重要,也在介紹這個鮮為人知行業的現代科學處理手段,及要遵守的法規。整體解說不僅清晰易懂,還富含歷史和知識,展示的動物大都是我國多樣生物的代表物種。

圖三

踏入臨展,映入眼簾的就是一件鎮館之寶(圖三)。1894年在安順鐵軌附近不幸與一列火車相撞的已經成為幾代安順人的集體回憶。當時英殖民政府在事件發生處設立的紀念碑現在還屹立在原址附近。由於事件發生年代久遠,加上原始記錄缺失,多年來這具雄性大象遺骸的去向一直是個謎。近年來經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追蹤調查,才發現館內的一具成年大象頭骨,和一對極可能就是這頭不幸遇害的個體。如該研究的推斷屬實,這具年齡大概介於20-40歲的大象不僅是館內現存藏品中最早的代表,象牙更可說是國內已知最大者,其上曲面的總長度不下於5英尺。臨展還同時展出另外兩個亞洲象的頭骨,兩者都是成年的雄性個體,略小於安順大象。

首次展出的罕見標本

展出的珍品還包括業已在馬來西亞(馬來半島)絕滅的動物種類,如綠孔雀(學名:Pavo muticus)的雌性個體、雙角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和白臀野牛(Bos javanicus)的頭部標本。固定白臀野牛標本的原件木製盾牌還可看見烙有英屬馬來亞軍警首領的速寫稱謂(C.R.E., 意即Chief Royal Engineer),以及標本製作之年份:1903。在它旁邊的白肢野牛(Bos gaurus)盾牌上,則記其製作年份為1898年。

圖四

這些展品中(圖四),除犀牛標本在2011年霹靂博物館館藏特展上見過外,其餘還是首次見有展出。學術界長期以來一直無法確定馬來半島是否曾有野生白臀野牛出沒,這是馬來西亞大型哺乳動物研究上一個懸而未決之謎。如果臨展上白臀野牛標本的鑑別是準確的,那這可就是馬來半島罕見之博物館標本,非常有研究價值。

此外,臨展還特別選了一些具代表的瀕危物種和目前生物學家還不甚瞭解的種類,包括三線潮龜(Batagur borneoensis)和雲豹(Neofelis nebulosa)的實體填充標本、老虎(Panthera tigris)的頭骨、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完整骨架、犁頭鰩(Rhinobatos)和南方鱟(Tachypleus gigas)的乾製標本。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展出一種具遷徙行為、在馬來西亞鮮少遇見的候鳥——亞洲鰭趾鷉(Heliopais personatus)。

因製作年代久遠,加上我國常年炎熱的氣候及溼度差幅較大,而國內又少有具全天候恆溫恆溼的保存設備,致使某些動物標本無法保存原來的豔麗色彩。不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卻以非一般的高超手工技藝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很少參觀者會知道,展品中的紅尾遊蛇(Gonyosoma oxycephalum)其實是個仿真原色的模型標本。這具真實比例的標本除缺少活體動物鱗片中的金屬閃耀光澤,在其它方面都表現出這種蛇類主要的形態特徵。其科學準確已達高等院校專業教材的水平——自然愛好者僅需手持一本本地蛇類的動物圖鑑,就能依此模型鑑別其為何種何類。

雖名為臨展,但其本質無疑是霹靂博物館內,以野生動物標本為主的固定展覽的一個“導言”。此言何解?固定展覽內有更多的飛禽走獸剝製標本可供細看。想要親身近距離感受亞洲象或白肢野牛身軀有多麼龐大(或卑微地說,想要知道我們在它們眼裡是多麼的小巧),那你就千萬別錯過往館內多走幾步路。這裡的全骨架和全實體填充標本就能讓你在感官上有所昇華。

一個博物館並不一定要靠形形色色的多媒體科技玩意來吸引觀者;反之,有一兩件具百年曆史底蘊和富含故事的代表標本往往已足夠捕獲大眾的芳心。安置在展區中軸線上的安順大象,及其讓人過目不忘的那對碩大象牙,不就是以物件取勝的最佳榜樣嗎?

作者簡介:
林澤昇,古脊椎動物學和動物學研究工作者。畢業於劍橋大學動物考古學碩士班。先後擔任馬大動物學博物館附屬研究員和砂拉越博物館研究員。現於馬大地質系從事馬來西亞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工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