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4:32pm 10/05/2024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读书笔记

谢诗奇

趣味人生

謝詩奇|​雜種城市

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大都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形成了多元混雜的文化,陳冠中稱之為雜種文化(hybrid culture)。陳冠中引述著名英語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話說:“城市容許你成為公民,雖然你不是國民。”

Hisilicon Balong
墨爾本街頭聲援難民遊行。(圖:謝詩奇)

陳冠中是著名的中文作家。成長於香港的陳冠中,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70年代回到香港後參與左派活動。八九十年代在港臺創辦電視臺並製作了多部電影。2000年後定居北京從事寫作。或許是在多地工作生活的經驗,陳冠中筆下的世界總是奇形怪狀,錯綜複雜。

ADVERTISEMENT

2018年,陳冠中出版了《烏托邦、惡託邦、異託邦:陳冠中的時代文評集》一書,其中在〈雜種城市與世界主義〉文章中,陳冠中借國際大都會呈現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對構成這奇形怪狀和錯綜複雜的世界梳理“主義”。

Hisilicon Balong
墨爾本川菜館。(圖:謝詩奇)

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大都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的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形成了多元混雜的文化,陳冠中稱之為雜種文化(hybrid culture)。陳冠中引述著名英語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話說:“城市容許你成為公民,雖然你不是國民。”魯西迪是寫跨國雜種論述的代表人物,曾因於1988年出版小說《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而遭到追殺。

“今日那些最吵嚷著反對《魔鬼詩篇》的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不同文化的互相混合將無可避免的弱化和摧毀他們自己的文化。我持相反觀點。《魔鬼詩篇》歌頌雜配、不純、互相混合,轉化是來自人類、文化、思想、政治、電影、歌曲的新和不被期待的組合。它為雜種化而歡欣,並害怕純的絕對……因糅合而改變。它是給我們的雜種自我的情歌。”陳冠中認為雜種有助於避免出現原教旨主義。“換個角度說,有了寬容,才有雜種。”相對於國家,城市往往具有更大的包容。

協助我們理解這種存在於大都會中的文化現象的理論框架有哪些呢?其實,相較於雜種文化,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多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陳冠中從多文化主義開始,逐步分析其中的區別和關聯。

Hisilicon Balong
墨爾本意大利餐廳。(圖:謝詩奇)

多文化主義

“西方的多文化主義是一種上世紀60年代後才逐漸贏取更多世人認同的進步價值觀及機制,是人類文明的成就,對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及弱勢群體是有保護、扶持、加權的重大作用的。”陳冠中引用加拿大學者泰勒(Charles Taylor)“承認的政治”的概念來說明多文化主義的內涵:“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少數民族、女性、階級、宗教、世代、身體有不便者、不同地域居民、不同興趣團體、不同性偏好族群等,紛紛強調自己的特殊性,爭取保留甚至促進自己的身分和生活方式的權利……”然而,陳冠中進一步指出,由於多文化主義強調身分認同和差異,不同文化間的關係是並存並列而缺少交流,因此有僵化差異、互不包容、原教旨、拒絕雜交甚至形成對立的危險。因此,多文化主義惹來很多批評。美國哲學家羅蒂(Richard Rorty)主張提倡愛國主義和主流價值予以還擊。但是,自由主義學者納斯鮑姆認為補足多文化主義的不是愛國主義,“而應該是一種有對人類共同體更高理想的世界主義。她正確的指出,如果推到國際層面,所謂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其實就是多文化主義的變奏,只不過主體不再是國內的某一族群,而是國家民族。”

陳冠中列舉多民族前南斯拉夫的解體和盧旺達的種族清洗,來說明過度強調身分認同的危害。但是“對應的方法不是放棄多文化主義多民族政策而改用消除差異、追求國族單一化的強迫同化政策,而是應該以世界主義補足多文化主義。”因此,前面提到大都會中的雜種文化似乎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Hisilicon Balong
墨爾本大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圖:謝詩奇)

多文化雜種世界主義

“雜種是多層次甚至深層次的文化混合,而不只是不同文化的並列並存。”陳冠中在這裡提到波斯印度裔學者巴巴(Homi Bhabha)。巴巴“以英文寫作,從左翼‘後學’觀點,以雜種理念來一併消解民族、國家與多文化主義的論述建構。他認為大城市裡的雜種文化,不能用單一的國族文化來說明(譬如說倫敦文化是不能簡單化約為“英國”文化的),但也不能靠多文化主義的多民族文化來涵蓋,因為這些都只談族群身分、風土習俗與原味,假設了先存的國族或族群身分,並帶決定論色彩,單向設定了文化只是這些身分的固定表達而已。”

陳冠中認為多文化主義思維強調身分的多樣性,為的是破解強調身分同一性的國族論述。“但因為兩者都是把身分作為討論的中心範疇,結果都包含不了大城市的跨族群跨文化的雜種世界主義文化。”陳冠中進一步說明雜種世界主義文化並非拋棄身分去追求一個抽象的、劃一的世界或現代,“而是承認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多種根、多重身分……用政治學家赫爾德(David Held)的說法是“多層次多方向的公民身分”。”

Hisilicon Balong
墨爾本美術館展示建造中的伊斯蘭教中心。(圖:謝詩奇)

瑞典學者漢娜茲(Ulf Hannerz)說:“真的世界主義首先是一種取向,即願意交往他者。”作為思想的西方,世界主義最早誕生於西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說:“全世界都是我的故鄉。”認為對一個智者來說,世界是開放的,一個善靈魂的故土是整個世界。”源自印度的佛教關於眾生無分別、人人皆有佛性都是世界主義的。中國傳統中也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等的理想。然而,世界主義在歷史上曾經與帝國和殖民畫上等號,進而使得通過民族自決爭取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在一戰、二戰結束後排斥世界主義。

陳冠中認為,在全球化和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2005年),有必要重提世界主義。“今天的世界主義,是受過多文化主義洗禮的;同時今天的多文化主義,也在世界主義的質疑下要自我修正,而大城市的雜種化既是成果也是催化示範。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論是並列的多元文化或是混合的雜種文化,背後都需要寬容、開放、自由、交流、合作、睦鄰、和平、幫助他者這些世界主義價值觀。沒有世界主義的支撐,城市的多元文化和雜種文化都會凋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