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也有人说,历史是由多数人创造。那么,在引以多元色彩社会为傲的马来西亚,国家历史对多数、少数及弱势群体的背景叙事,是否有做到包容并蓄?
《马来西亚历史:包容性意味着什么》网络论坛邀请不同立场、不同族群、不同的历史论述者展开对话,也让民众参与分享各自对“大马历史包容性”的定义与主张,在解答中促进相互理解之余,也试图寻找更明确的身分认同。
ADVERTISEMENT
拉姆扎:立国之本
大马历史须各族兼容
“国家历史非常重要,如何看待过去然后思考未来的意义,历史对地域、文明、性别和民族的包容,皆为立国之根本。”
以上这段话,是国家团结咨询理事会成员兼沙巴发展研究机构(IDS)首席执行官拿督拉姆扎博士(Ramzah Dambul)在网络论坛上,针对“何谓历史包容性”的定义给出简单诠释。
但从学校的历史课本编制,到政府乃至社会从上而下所强化的历史观,身为东马土著的拉姆扎感叹,原住民、土生华人、大马暹裔等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叙事中都被边缘化。
指感觉像局外人
“现在的历史课本中,马来半岛的历史是从超过100年前的马六甲开始,反之沙巴和砂拉越的历史发展却不被详述,只从英国统治和1963年马来西亚建国契约开始,但东马早期也有属于我们的王朝历史啊。”
多年来,国内非主流的少数群体依然在历史拼图的缺块中,寻找国族认同。
“如果不(写)在历史里,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或认为——我们是局外人。”他不讳言:“少数民族的信仰一样被历史叙述排除在外,我国的历史不只以马来人为中心,也过于以伊斯兰为中心。”
历史叙事缺女性视角
拉姆扎强调,他所言并非指当前的历史叙事是错误的,只是还不够包容,包括性别上缺乏女性的视角和重视。
他表示,尽管过去几十年来,女性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甚至超越男性,但女性在决策方面的话语权依然落后。
“大部分的历史里,我们存在性别偏见,就像马来西亚的独立英雄,完全看不到女性的影子,而一般上她们总是以‘一群妇女’的形象出现。”
他补充,每当人们问起谁是我国最好的运动员?多数人的首选肯定是李宗伟、阿兹祖等男性之后,才轮到网球女王妮柯尔戴维,“我不是想要比较他们的成就,他们都很棒,但女性依然不是主流。”
“会议提沙砂事项 官员不耐烦”
自从马哈迪在1981至2003年首度担任首相期间提出“2020年宏愿”概念,往后,历任首相都会推出独特口号。例如,纳吉时代的“一个马来西亚”、马哈迪二度任相时采用“新马来西亚”、慕尤丁的“关怀政府”、依斯迈沙比利的“大马一家”和安华上任后喊出的“昌明大马”,都可看出时任政府希望能在人民心中,建立更加包容的全民社会。
拉姆扎认为,国家要实现更大的社会融合,历史的包容性是最重要的基础。倘若历史无法做到涵盖所有人民的包容,何来进一步谈各族的教育、经济和生活发展?
他继说:“我希望政府一定要认真看待这件事,可惜的是,当我们在会议中谈论到沙巴和砂拉越事项时,我可以看到他们(政府官员)的表情不耐烦。”
争取权益 易被指“挑战国家主权”
拉姆扎表示,许多少数族群在争取自身权益、要求受到历史正视的路上,容易被形容为“挑战国家主权或地位”,同时遭到舆论攻击。
拉姆扎举出大马华人新村的申遗课题为例。
今年初,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再次表明,大马华人新村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申遗,不料该课题在国内政党和种族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尽管雪州大臣阿米鲁丁强调此事不应沦为种族争议,但还是有巫统党员和伊斯兰保守组织公开反对,声称这可能威胁大马土著的地位。
“这些舆论让我感到惊讶,虽然我个人也不同意这项提议,但重点是理性讨论华人新村是否具备突出价值,而不是试图制造种族之间的不安全感。”
反对批判大马历史叙事
阿罗夫:忧出现欧威尔式
马来西亚历史学会研究员兼作家阿罗夫.伊沙克(Arof Ishak)则不同意对现有的大马历史叙事进行全面批判。他担心,过于强烈的“历史否定主义”或将演变为欧威尔式(Orwellian),意思是出于某种目的进而有意图地改写历史,并将某一部分从公共记录中消除。
一名与会者代表念出阿罗夫的文章。在阿罗夫看来,提出包容性历史的主流声音是要重新定义这片土地,批评论点亦不停围绕着目前的历史呈现存在“以马来人为中心”、“不包容”、“不平衡”、“不公平”、“不真实”甚至是一场“谎言”。
他认为,这些对历史的指控具有政治性。
“我的论点主要依据是,我们的历史叙事是在谈文明性,而这片土地的文明起源就是马来文明,叙事当然多以马来世界为中心,历史上的民族视角自然是马来民族的视角。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统治时期,马来亚才因华印裔人口出现变化,在1980和1990年代,这种形式逐渐蜕变为一种新的标签——多元文化主义。”
威胁国家原始身分
阿罗夫表示,若仅仅是为了强调和刻画多元性,而去重新洗牌现有的历史论述,无疑是在打击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理念。
他以欧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中的情境为例子:“当所有历史书将重新书写,每张图片重新绘制,每个雕像和街道建筑都重新命名等等,就是为了达到符合多元文化中强调的‘平衡’并将国家重新命名为‘多种族’国家。
“这些都将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原始身分。”
“平衡非历史书写标准”
历史的记载,是人所为,当中的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由诸多因素决定。阿罗夫认为,在谈论历史包容性课题中,“平衡”不能成为历史书写的唯一标准,最终或沦到“为了多元而多元”。
但这不意味着其他民族不能撰写历史。他在文章的最后重申,我国现有的历史叙述对其他民族与领土而言并非毫无包容性,“任何民族都能书写历史,但需认知和承认这里的基础文明,是马来文明。”
拉姆扎:非为推翻既定历史
只希望成土地故事一分子
不过,拉姆扎提出反驳,因为支持历史拥有更多包容性的立场并不意味着要拒绝承认这片土地作为马来国家的既定历史。
“我们没有要推翻现有历史,我们只是希望自己可以被承认,可以成为这片土地故事中的一分子。”
一名参与者在问答环节时抒发心声,表示被载入史册并不是为了特定群体“感觉良好”,而是承认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是真实地存在过和发生过,不像壁橱里的骷髅一样消失在阴影中。
面对如今的历史叙事仍然缺乏其他族群和少数群体的视角,我们可以怎么做?100年后,历史又会如何阐述2020年代?
吁勇于发声
“除非出于政治意愿,否则我没有答案。”但拉姆扎也坚定呼吁,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人们必须勇于发声,继续公开讨论各种议题。
“大声说出我们如何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重视我们的存在,这是我们目前能够做的事。”
《马来西亚历史:包容性意味着什么》是马来西亚政治与公共议题系列的线上论坛之一,由Zubedy人力发展及培训顾问公司与泰莱大学合作举办,未来也会围绕《马来西亚的团结》和《平权行动》的主题展开对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