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我們回母校同唱一首歌
4月23日是世界書香日,一打開某個網站,就出現了下列這段文字:
也許是求知若渴的懵懂青春
ADVERTISEMENT
也許是篤行精進的挑燈夜讀
當你沉浸其中感受閱讀帶來的能量
你能聽到
雨打芭蕉 花鳥蟬鳴
你能看到
蒼山萬物與大地同輝
在書裡
你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隅天地
去讀書吧
這是與自己對話最好的方式
去讀書吧
書山有路
詩和遠方一定不遠
一起去讀書吧!
自1995年11月23日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列為“世界讀書日”後,每年在這一天,就有不少相關的書訊或活動公佈,記得2017年,中國福建少兒出版社為我出版的《爺爺的故鄉》曾列為當年書香日“品讀節童書類”20本中之一,記憶深刻。
最近有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就是中國公佈的《2019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這份白皮書中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達到4.7億人,人均電子書年借出量近15本,閱讀量還真不少(現在數字肯定增加)。
就在大家慨嘆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之際,原來還有不少人在看書,只不過閱讀的方式改變了,將實體書改為電子書。這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不僅會持續,而且慢慢會成為一種主流。我們不能說是好與不好,這只是一種閱讀方式的選擇。
或許現在依然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要讀書?
於是,難免又要搬出一些名言來強調它的重要性:例如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也許過於文縐縐了,還是俄國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得貼切: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就是這麼簡單。
前來香港時,順便帶了三本去年10月底出版的新書:《世事如雲任卷舒——我的人生》,準備送給三位在港的學姐、學長。
沒想到他們收到書後的第三天,其中兩位就給我來了電話:
“鳳喜,你的書我已經看了三分之二了。”
“譁,這麼快?”八十多歲的人了,這樣的看書速度還真讓人意外。87歲的學姐(我大姐的小學同學,我中小學同班同學的姑姑、她們全是中化的校友,後來先後前往中國繼續學業)說:“你書中描繪有關童年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依然勾起了我對第一個故鄉的美好回憶,你裡邊所描述的,也是我曾經經歷過,因此看了特別親切,很有共鳴,也很感慨,那些幾乎遺忘的故鄉的人和事,彷彿昨日,歷歷在目,讀著讀著,不捨得放下。”聽到這裡,不期然奔出費玉清唱的〈一把泥土〉:
這把泥土這把泥土,祖先耕過敵人踏過你我曾經牽手走過
這把泥土這把泥土春雷打過野火燒過杜鵑花層層飄落過……
是的,不論你身在何處,歲月流逝,對故鄉的一景一物,總是令人難以忘記。
另一位85歲的學長陳功保,是我同班同學陳功安的兄長,也感觸萬千地說:
“你描述在母校求學的部分故事,讓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校歌來:巍樓高峙麻河旁,東序西庠柔佛最高學府,培植桃李門牆,英才輩出,巾幗流芳,中華教化化南邦……
唱校歌時 心潮澎湃
“都說校園生活最美好,雖然高一時就離開了,但母校的一切,依然深深地存放在我的腦海裡。”他還說當時的校長,正是名書法家陳人浩,教師徐其禮,後來也當了母校的校長。
本身何嘗不也如此?離校一甲子(60載)有多,每在一些特別場合唱起校歌時,無不心潮澎湃,有一種泫然欲涕的感覺。
中化校歌,歌詞充滿中華文化的精髓,歌曲優美,這是1947年為了迎接學校創校35週年校慶,由在校任教的陳應時與戴國水老師合作譜寫。
“第五任已故林鴻圖校長描述道:戴國水老師所譜的曲子,抑揚頓挫,充滿活力。難怪我們每次唱起校歌時,都唱得激昂慷慨,神采飛揚。這也正是中化校友聚會時唱校歌的寫照,可見中化校歌是聯繫全體中化人的精神紐帶,長存於每個中化人。”(引自春媛:〈中化校歌的涵義〉)
“母校將於6月30日為綜合大樓籌款,舉行校慶111週年萬人宴,回去吧,趁著有生之年,回去參加這個盛會,讓大家再一次高唱同一首歌。”我趁機跟對方透露了這個好消息。
02 / 書,是一帖秘方
書的生命,是被閱讀喚醒的,確實是。
一本書出版後,當然希望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閱讀,至於它是否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還真說不出。前提是,讓閱讀成為悅讀。80年代初,我在香港訪問了著名報人和作家農婦(孫淡寧)時,當時不少少女都在迷瓊瑤小說,許多家長和師長都為此感到擔憂,認為會被“洗腦”。
在訪談中,這位資深報人卻獨排眾議,認為不需要禁止:“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她們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將自己代入書裡的那些美好的愛情,還有白馬王子,讀起來就很開心、很愉悅,至於她們未來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愛情和對象,那已經不重要了,為什麼要禁止呢?(大意如此)”。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我想她的原意無非就是要強調愉快的閱讀。
從少到老,看書很雜,無形中也幫了當年主編綜合性的刊物《中學生》一些忙。當然,專業人士閱讀一些業內有關的專業書籍無可厚非,但我知道好些有成就的科學家、音樂家、演員等、他們除了本業之外,其他的知識都很豐富,例如楊振寧、吳健雄、傅聰、趙丹、李雪健、陳道明等。
前面說過,書,是療愈心靈創傷和驅除寂寞的良方;書,除了增加知識外,還可以為你揭開很多迷惑,例如我對中國著名教育家、書法家、畫家,古典文獻鑑定家,啟功(據說是雍正的第九代孫)好奇之極。他不但歷經各種磨難,還能享受高壽(93歲),特別是對他僅受過中學教育,後來還成為了北師大的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在文化大革命爆發的年代,他卻能“因禍得福”靠讀書和校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度過那艱難的歲月,且樂在其中。
最反對溫習煩惱
從圖書館借來《啟功傳》後,終於對這個傳奇人物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掩卷之餘,單是下面這段文字,就讓人受益不淺:“人的一生主要是‘過去’和‘未來’,現在是很短暫的,很多故去的事情,還想它做什麼呢?要多想想未來。我幼年喪父、中年喪母。老年又失去老伴,沒有子女,但很舒服,什麼牽掛也沒有了。當‘右派‘不許我教書,我卻因禍得福,寫了許多文章。幸虧有那麼多曲折,讓我收到了足夠的鍛鍊。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有許多因素,遇到挫折時我不會生氣。我最反對溫習煩惱,自討不痛快乾什麼?”
好一個“我最反對溫習煩惱”。有人說,很多時候一本書也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同樣的,書中的一句話,或一段文字,就會讓你醍醐灌頂,這就是書的力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