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據說早在東漢時期,文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把人分為“九品”,也就是人有三六九等分的來源。古代封建社會的階級觀念極其嚴重,認為人有高低貴賤,有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的區分。時至21世紀的今天,此等想法仍然深植在某些人的潛意識中。
人人生而平等,終究只是一個說法而已。就如實現性別平等和男女平權的議題,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句經典:“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或多或少暗示人是不平等的生命體。我所理解的幸福是出生於良好家庭,天資聰穎,在有愛的環境長大,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父義母慈,兄友弟恭,三觀正確,人格健全。一個人從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以致長大成人,必須經過多少試探與磨難,但在成長過程中,幸運的人必然比不幸的人少走許多彎路,成功幾率也比較高。
是什麼讓一個家成為幸福或不幸的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尾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擁有當時大多數人無法享有的幸福,她的悲劇源自她不安於室,背叛了婚姻和家庭,最後作者以審判的方式讓她命喪火車下。反過來說,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世事都有兩面,其間有個過渡地帶,叫做平衡。懂得平衡,心存正念(mindfulness),放下執著,沒有過不去的坎。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除了基因和成長背景,心理韌性也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先天條件不足,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來養成。古代人讀書是為了考取功名,特別是家境貧寒的子弟,為了不被命運所擺佈,科舉考試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現代人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然而教育資源是一座金字塔,競爭激烈,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爬到頂端。就算真的上了頂端,也不一定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教育的重要母庸置疑,看看保羅和彼得這兩位大使徒便知差別在哪裡。聖經共66卷書,舊約39卷,新約27卷中有21卷是書信,單單保羅就寫了13卷,而彼得只寫了《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為什麼呢?因為保羅出生在羅馬,在知名律法師迦瑪列門下受教,有學識有能力,而彼得是加利利伯賽大的漁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不過,他有靈性,也是12門徒中第一個認出耶穌就是基督的大弟子。
自己的人生自己掌舵。每個人都有一艘慢船,載滿希望和夢想,目標是幸福的彼岸。在波瀾壯闊的生命汪洋中,可能會遇到暴風大浪,遇到不可抗力或意外,只要堅定方向,終必抵達目標。幸福在哪裡?其實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心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