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梯、鞦韆、步道、石椅、球場、運動器材……將這些硬體設施通通挪進一片空地,一座公園就完成了嗎?不是的。如同其他建築空間一樣,人只要不走進來,它永遠只是個半成品。那要怎麼讓人走進來呢?這不僅是地方政府和發展商需要思考的問題,或許你我也該回頭想想,我們對公園有著什麼需求,心中理想的公園又是長著什麼模樣?
因為,打造理想公園這回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參與其中。
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公園?
ADVERTISEMENT
“從零歲到一百歲,擁有各種身心狀況的人,都可以去的地方。”馬來西亞規劃師協會(Pertubuhan Perancang Malaysia)理事會成員胡瑞雲這麼認為。
“是附近居民可以好好享受的空間,這才是重點,而不是那個地方本身。不能吸引人走進來,就是失敗的公園。”城市規劃師賴俊瑋如是回答。
“一定是兼容的,讓人心情愉悅的地方。小孩可以玩,老年人可以跳廣場舞,青年可以白天來健身,晚上來拍拖。好的公園,沒有一定非得要這樣那樣,更多的是怎麼讓當地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市政府和民間達成一致,完成共同的願景。”這是建築師張國強的看法。
理想的公園,沒有非如此不可的準則和樣貌。怎麼規劃,怎麼設計,才是最好?關鍵詞,是兼容,是以人為本。
縱使滿足城鄉規劃局制定的所有指南,並不表示同時也滿足了當地居民的需求。要怎麼確保居民的需求有被滿足?很簡單,開放溝通的管道。溝通的機會,可由發展商、政府單位、涉及的建築師與規劃師開啟,也可由居民本身主動發起。
管理與維護不求一勞永逸
在地方營造(place-making)的觀念裡,胡瑞雲解釋,公園管理可分為三個面向,即硬體(hardware)、軟體(software)與組織體(orgware)。
肉眼可見的硬體設施並不是公園的全部。在她看來,硬體反而是最容易完成的一環,屬於事前規劃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軟體和組織體的部分,則需等到公園建成以後,當地居民自發且活躍地介入,好讓公園長期維持在理想狀態。
“軟體指的是活動,比如早上有人打太極,或是趁著節日慶典舉辦聚會。這部分常常做得沒有很到位,它是需要居民的互動和參與。組織體也很重要,卻被很多人忽略了,指的是兩個M,management(管理)和maintenance(維護)。如果做好這三個面向,大家就能開心地使用公園,公園也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
管理公園的責任,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有的落在地方政府管轄範圍內,有的落在單位管理層肩上。然而,公園作為公共開放空間,每一個使用者都不該全然置身事外。
為什麼需要居民參與其中?因為只有居民本身才最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每個地區的人口結構都不同,適合各個地區使用的公園設計,自然也是有別。胡瑞雲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社區主導設計”(community led design)。
“比如在新村,老人家比較多,他們需要的可能不是鞦韆,而是更多悠閒的桌椅;換作是青少年,他們喜歡刺激的活動,需要的可能是一個滑輪場或擁有上下坡設計的腳車道。”
當居民有了想法,胡瑞雲鼓勵,他們可以循著官方管道發聲。
“一方面,要看地方政府有沒有意識到,他們有和居民定期溝通的需要;一方面,也要看居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參與權,我們有這個權利去主導管理公園的工作,通過與設計師和政府部門的溝通,大家一起坐下來,看看如何能將居民的需求設計出來,落實下來。”
不管是長期的維護,或是階段性的改造工程,資金都是無可迴避的困擾,她建議,除了申請政府撥款,居民亦可嘗試尋求私人企業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名義,給予贊助。
“這是一種共贏的方式。管理工作不容易,但唯有做好這一塊,公園才能持續保持活躍的狀態。”
培養社區歸屬感,讓人流進來活化空間
張國強也鼓勵,在官方準備了公園這個空間以後,民間可以用社區營造的形式,主動走進去做些事情。
“民間想要怎樣利用這些空間,就去做吧。”來自麻坡的他舉例,“像麻河公園之前辦過音樂會、市集、繪畫比賽,因為地點靠近河,也辦過很多水上活動,比如划龍舟。這樣的公園就很活力四射,人們會一直進來參與。”
當一個公園開始變得熱鬧,相對的,地方政府也會多加關注公園的美觀和安全,認真做好管理和修繕工作。
“公共空間一定是雙向影響的。當人流越來越多,對於居民的投訴,政府也會感到壓力,繼而想辦法去維護。”
目前,他與團隊也入駐麻河邊上的一個村子,並在村裡租了一個木房子,觀望如何能為這個人口老化的村子帶來新的火花。而村裡的公園是一個適合著手的好場域。
“之前我們帶一個非政府組織進來,做了一個遊樂場,希望可以慢慢帶動起什麼。做完後卻遇到疫情,大家不可以走出家門來使用。所以它還是需要人的介入,進去裡面產生事情,我們接下來看看能在這個公園裡做些什麼,想辦法延續之前的努力,希望可以給村子帶來改變。”
很多時候,所謂的“自發做些什麼”,賴俊瑋提醒,也不一定非得是多特別的事。更重要的,是居民在過程中如何生出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
“好像有些華人新村,他們會用環保的方式去美化公園,因為是他們自己參與創造的,這個空間對村民來說會有一份歸屬感,大家可以在這裡聚集、交流。包括像我住的地區,那邊的公園不是多有名,但居民協會和附近店屋的商家會捐錢、籌款辦活動,比如新年慶典、中秋晚會,他們也會跟市議會溝通,看看能否提供帳篷、移動廁所。”
一切的熱鬧與精彩,終歸須由當地居民先主動發起。否則,一個公園再美,如果失去了凝聚社區的功能,這個空間很快便會凋零。
都市人也需休閒與綠意
2024年2月,房屋部部長倪可敏宣佈,將在今年撥款5000萬,在全馬各地住宅區內的空地保留地,興建100座人民公園,旨在打造花園城市,推廣健康生活。
胡瑞雲說,對現狀不滿的居民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發聲機會。
“在馬來西亞規劃師協會里,我們認為,部長說的100個公園,不一定是要建100個全新的公園,而是可以看看現有的公園,有哪些值得政府去重新啟動。”這麼做,不僅可以節省成本,也能活化原先死寂的公園。“一個公園最重要的,不是多大多美,而是它有沒有發揮功能。”
可是,身為普通居民的你我,又為什麼要去多做些什麼事,維護公園這個空間?這個空間在我們的生活裡意味著什麼?
胡瑞雲和張國強不約而同談到了心理健康。
“城市高度開發,人口密度很高,空間又有限,造成人們壓力很大。”身為城市規劃師,胡瑞雲認為,“我們需要去重整整個空間,利用這些對心理健康有幫助的小空間,比如公園,去給大家一個可以抒發情緒和壓力的地方。”
“為了呼吸啊,”張國強感嘆,“走在城市市區,都是高樓大廈、鋼骨水泥,我們的身體會一直維持在高壓的工作狀態。喜歡看多點植物,看藍天白雲,這是人的共性。所以綠地是一個療愈、放鬆的空間,公園就像是城市的肺。”
這個城市的肺,最好能夠保持有機的樣貌。“越多可能性可以在公園裡發生,當然越好,不管是老人、青年、小孩,以及各式各樣的族群,都可以在裡頭找到自己的空間,可以不斷遇到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事情。”
美好的事情,往往都是麻煩的。但如果這個美好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很是重要,就不怕麻煩了。
相關報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