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總統賴清德520就職前5天,臺灣國防部稱,在臺海周邊發現了45架中國軍機,這是今年以來臺灣單日內發現中國飛機數量最多的一次。其中26架越過了臺灣海峽的中線。臺海中線是兩岸之間的非正式邊界線。
ADVERTISEMENT
中國也展現較友好的姿態,臺灣的國民黨團總召傅昆萁上月率領代表團訪華,中方宣佈恢復福建省居民到臺灣馬祖旅遊等措施,同時也批准符合檢疫規範的臺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中國。
觀察人士表示,在5月20日賴清德接棒蔡英文之後,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做法可能會繼續並加強,成為中國與臺灣打交道的首選方式,因為在與西方爭奪影響力和國內經濟挑戰的背景下,臺北在北京的考量中變得更加重要。
北京向賴傳達信息明確
觀察人士表示,北京向賴清德傳達的信息很明確:如果臺灣在推動兩岸更深層次融合方面發揮作用,臺灣將獲得好處,但如果它試圖進一步遠離中國,臺灣將面臨報復。
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日益升高的壓力下,臺灣將越來越多地向其他國家尋求經濟和外交利益,而賴清德將試圖維持兩岸現狀不宣佈獨立。
但臺北所能做的是有限的,因執政黨缺乏立法多數優勢可能會阻礙努力。此外,賴清德能在多大程度上擴大或深化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也存在明顯的制約。新南向政策即與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澳洲和紐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和人文聯繫。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符祥文告訴亞洲新聞臺(CNA),中國基本上是區域所有國家的主要經濟命脈。
他說:“(東南亞國家)將謹慎地避免被視為與臺灣建立更密切聯繫……他們必須對中國的考量非常關注和敏感。”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東亞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祁冬濤告訴CNA,“兩手抓”或“胡蘿蔔加大棒”是北京的長期做法。其中胡蘿蔔就是拉近臺灣人與中國的距離,而大棒就是阻止臺獨勢力將臺灣推離中國。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實力項目研究員哈特告訴CNA,但中國揮舞更大的大棒,加大軍事和灰色地帶壓力,同時讓經濟“胡蘿蔔”更具吸引力。
哈特表示,中國可能會在賴清德就職前的時機,把自己塑造成仁慈的人,把臺灣塑造成不識好歹拒絕中國的提議。“如果中國在賴德清就職後加大對新政府的施壓,北京可以聲稱它做出讓步但遭忽視。”
4月初,臺灣前總統馬英九率臺灣學生訪中國大陸,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馬英九。分析家表示,這些動作都向賴清德傳遞了一個信息。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指出,北京試圖強調,只要臺灣接受中國的條件,“一切都可以討論”。而值得注意的是,討論既不意味著同意也不意味著對協議的承諾。
觀察人士指出,賴清德預料將繼續努力進一步降低臺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並深化臺島的區域一體化,特別是北京對他仍深感不信任之一。為此,預計他將延續蔡英文政府的旗艦對外策略──新南向政策。
分析家同意,在賴清德的領導下,東南亞仍將在臺灣的多元化戰略中佔據重要地位。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2022年的一份報告發現,東南亞國家佔臺灣出口最大份額,同時也吸引更多臺灣資本。
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告訴CNA,東南亞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目的地,成為一個新亞洲工廠和供應鏈佈局重點。
分析人士指出,臺灣投資和商品更多流入,東南亞將從中受益,特別是考慮到臺灣是半導體生產重地。據香港《南華早報》去年10月的一份報告,臺灣生產全球60%以上的半導體及全球90%以上的先進晶片。
向東看西看?
符祥文表示,賴清德“完全有動力”延續新南向政策。他認為在華盛頓和北京對在亞洲的影響力進行角力之下,賴清德可能進一步把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在區域的倡議保持一致,這可能加強臺灣與其最主要安全夥伴的聯繫。
他表示,胥視2025年華盛頓是拜登還是特朗普掌權,無論他們的新經濟政策會如何,他認為賴清德將嘗試將新南向政策的目標與美國的經濟政策連結起來。
符祥文補充說,賴清德可能會加倍努力,不僅加強與美國,而是更廣泛的西方、尤其是歐盟的關係。
本月稍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隔5年再踏上歐洲大陸後,臺灣當局本週表示,他們將密切關注歐洲即將舉行的幾場選舉,以瞭解兩岸政策的變化。
符祥文表示,賴清德若具“創造力”,他也可能會嘗試將新南向政策與區域政治經濟連結或至少在戰略上結合起來,特別是與諸如日本和韓國等民主鄰國。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黃勁豪指出,東京和首爾傳統上並非臺灣南向政策的部分,但臺島與這兩個美國盟友一直享有“歷史上相當親切和友好的關係和交流”。
他表示,對於日本,臺灣領導人與日本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關係“相當深厚”。舉例說,2022年,賴清德曾出席遇刺身亡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
賴清德已表示有意與日本建立更密切關係。他上週表示,臺灣與日本能加強合作,創造雙方經濟繁榮,更期許臺日共同合作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他也引用安倍三的名言:“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也是臺灣有事”。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尤其是在東南亞,將最終限制臺灣在區域的參與動力。
中國是幾乎所有東南亞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據中國駐東盟使團,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9117億美元。相較之下,根據臺灣的經濟部的數據,2023年東盟與臺灣的貿易額僅為1172億美元。
符祥文指出,“(東南亞國家)不能放棄中國市場,只要你在該地區,這將永遠是一個因素。”
根據智庫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盟研究中心上月發佈的《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中國被視為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美國在中國之後。至於“若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今年選擇中國的人數首次超越美國。
符祥文指出,北京已明確表明,臺灣問題是他們首要核心利益,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會非常注意這一點。
他進一步表示,即使臺灣和東南亞國家之間有更多人與人、文化和旅遊聯繫,也不一定會提升臺灣的國際空間或國際影響力產生影響。
東南亞有各自“一箇中國”政策
與此同時,所有東南亞國家都有各自的“一箇中國”政策,這表明臺灣期望得到這區域表態支持是多麼具挑戰性。
臺灣仍然依賴中國經濟。儘管兩岸緊張關係日益加劇,中國大陸仍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去年兩岸貿易額達2240億美元。
專家表示,賴清德將保持謹慎的平衡,他將帶領檯灣進入一個新的、不確定的篇章。
黃勁豪認為,賴清德將採取務實的態度,他不會宣佈任何形式的法律上的獨立、不會改變現狀的安排。最重要的是,他想向所有所有相關利益攸關方傳達這一連續性和保證的信息,不僅中國,東南亞國家也將關注。
他說:“我認為臺灣明白操作空間有限,但它將充份利用有限的空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