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原住民多元色彩何其多,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和認識這支全馬乃至世界最少數民族之一,來自砂拉越的加拉畢族(Kelabits)。
ADVERTISEMENT
加拉畢族在原住民世界中是一個小群體,世界大概只有不到1萬人,其中約6100人居住在馬來西亞,主要聚居於砂拉越內陸地區峇里奧(Bario)。其餘約900人生活在汶萊和印尼,還有少數分佈在澳洲和紐西蘭等社區。
被評為世界7大智慧社區
峇里奧位於砂拉越美里省峇南縣內陸海拔1000米的加拉畢高原,是一個聚集加拉畢人的小鎮。1950年以前,山路和河路未開闢,人們只能步行翻山越嶺再跨河過江,好幾天才能抵達這座世外桃源。
後來當地開始修建輕型飛機降落跑道,小型機場也在1998年竣工,讓遊客先飛到美里或馬魯帝再轉機至峇里奧,航程不到1小時。遊客也可選擇駕駛四驅車至少11小時通過伐木路徑前往,但若碰上大雨天,路況就會變得艱難前行。
前首相署部長出生地
峇里奧雖小卻民智早開,曾獲世界心靈協會評選為“2001年世界7大智慧社區”。多年來也出產不少知識分子、專業人士、傳教士和政治領袖,其中前首相署部長拿督斯里依德里斯加拉就出生於此地,他曾任馬航董事經理帶領馬航走過風光時期。
峇里奧在1973年曆經大復興(Bario Revival),是指當時基督聖靈之火降臨小鎮,使如今大多數加拉畢人皆信仰福音派基督教。
以卓越務農能力聞名
風景宜人的峇里奧高原和加拉畢村莊是大馬著名旅遊勝地之一,民宿和設施也相當齊全。加拉畢部落以卓越的務農能力聞名,祖先是農夫和獵人,主要種植稻田生產高質量的Bario Rice(峇里奧米)、玉米、芋頭、鳳梨、咖啡、百香果、草莓等蔬果,也出產高山鹽及飼養水牛、羊和牛,非收割季節時就會去打獵和抓魚。
如今的加拉畢人則過著比較現代化生活,很多人也遷移到市郊工作和唸書,卻始終保留著家鄉的民情淳樸。
隆辦展介紹族群文化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加拉畢,原住民藝術基金會(YKOA)決定把他們的族群文化“帶下山”來到首都,在吉隆坡舉辦“吉隆坡的加拉畢族”文化活動(The Kelabits Live in KL)。
在活動上,加拉畢朋友向來賓逐一介紹色彩絢麗的傳統服飾和首飾,準備了編織、串珠、包裹峇里奧米飯和彈奏民族樂器沙貝琴的工作坊,也讓民眾免費鮮嘗美食。
“這裡有tengayen(野生菠菜)、ayam pansuh(竹子雞肉)配kantan(野薑花)、ikan sultan(砂蘇丹魚)、midin garlic(野蕨)還有用daun isip打包的Nuba Laya(軟飯),全是從森林採摘。”傳統佳餚一字排開,看著就叫人流口水。
攤主蘇珊熱情招呼來賓免費試吃她親手做的炸芋頭和黑糯米球,一邊笑說:“這不能每天吃哦,會變胖!”
轉向旁邊檔口,已遷居雪隆19年的LLoyd說這是他母親第一次從峇里奧飛來這裡售賣手製的串珠首飾,每一條都是獨一無二的珠子帽和項鍊,也提供客製化服務。
“你看,封頂的加拉畢帽是女性飾品,若頂部留空,意味著穿戴的女性是單身,男性可以前去搭訕;女性一般穿戴亮色片的首飾,顏色稍微黯淡的則是男性舞者。
“加拉畢的傳統項鍊會有一個吊飾,大粒的是男性,女性或小孩戴小粒的,沒有吊飾的話就男女通用,腰間珠鏈則是女性舞者的標配。”
年輕人外流 文化恐失傳
“我們的文化豐富多彩,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短短一句話,卻道出原住民長達半個世紀難解的題。
砂拉越加拉畢協會副主席拿汀Pearl Masna Ulun在活動上說,過去20年裡,許多加拉畢人為了接受高等教育和尋找工作機會,背井離鄉來到城市謀生,使峇里奧和周邊偏遠村莊僅剩下約1200人,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
時間久了,該族群的分散導致峇里奧的文化與傳統越來越難以傳承。加拉畢語也被歸類為瀕危語言之一,與其他Miriek、Punan、Narom、Kibut、Selakan等民族語言一樣,沒有詳細文字記錄。
各地多次辦培訓課授藝
他們試圖為保留加拉畢族群文化尋找出路。“我們開始從社區召集不同年紀的志願者,傳授傳統舞蹈及編織籃子、串珠等藝術,分別在美里、民都魯、詩巫和古晉舉辦了多次培訓課程,還邀請年長者分享技能與智慧,並把這些傳承以錄音和錄影的形式記錄下來。”
近年來,這些舞蹈家也開始應邀到各州活動表演,給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大馬人帶來了一種長期隱居在高山上的文化。
Masna Ulun介紹:“我們華麗的舞蹈講述了加拉畢族與大自然和野生動物親密相處的故事,而勇士舞蹈則描繪了族人所面臨的激烈戰鬥,展示著勇敢和力量,手中的沙貝琴(Sape)能夠撫慰和淨化心靈。”
2022年10月,該協會帶著一群能歌善舞的加拉畢同胞首次來到吉隆坡表演並大獲讚揚,也促成了第二年再次舉辦“2023年吉隆坡的加拉畢族”文化活動,讓不曉得峇里奧、沒聽過加拉畢的半島民眾開始認識他們,跨族學習其手藝和品嚐美食。
“我希望大家也能到訪峇里奧,一個涼爽而美麗的加拉畢族家園,來探索自然小徑、長屋民宿和生態旅遊,沉浸於加拉畢人的生活。”
兒承父志推廣原住民文化
大馬原住民藝術基金會主席安德烈拉託斯頭戴一頂加拉畢族的傳統帽子,先是用加拉畢語向大家問候:“Ken dooq tiko?(你好嗎)” 接著引述聖雄甘地的永恆名言——衡量一個國家的真正標準,在於它如何對待其少數民族和最脆弱的成員。
此話贏得眾人鼓掌。事實上,安德烈在童年時期就跟著父親到訪不同原住民村莊,從小意識到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侵蝕,看著他們的故事如何逐漸消失而感到惋惜又心急。
安德烈的父親,已故拿督安東尼拉託斯是在1952年第一個使用“Orang Asli”一詞撰寫論文的人,後於2002年創立了YKOA,以保留原住民傳統文化作為終身事業。他讓世界看見了來自雪蘭莪加釐島的瑪美里(Mah Meri)雕刻品,並曾在吉隆坡國家藝術館及澳洲、印度和德國展出。
安德烈:視為榮譽責任
安德烈繼承了父親的理想,多年來也跟旅遊部密切合作,將致力於保護、保存和弘揚原住民的文化身分和遺產視為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
由於成本考量,文化活動的主辦方原本考慮直接邀請吉隆坡的舞者,惟再三商議後還是決定讓峇里奧道地的藝術表演者專程飛來西馬。
“重點在於原住民的故鄉、文化賦權的精髓,用真正的文化之美重新點燃原住民年輕人的熱情。”他補充,該協會未來也將重點關注解決原住民兒童的健康與營養問題,尤其他們在轉向現代社會的過渡中面臨著各種風險。
“我們希望得到大家的持續支持,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包容的國家,認識我們的原住民少數民族,帶來健康和給予文化上的認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