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编【读家】,我最痛苦的就是写“编按”。如何将作者的两三千字文章,浓缩成一段话呢?不,我不浓缩,绝不能一股脑塞太多信息量,读者一旦消化不良,就会打退堂鼓。我不能赶客,要留客……
当年爱迪生刚发明电话就犯了愁,纵使相识满天下,知心好友却没几个,实在不知给谁打电话,他决定出去散散心。走在街上,他想起童年孵蛋的往事。那是他人生第一次挫败,为此赌气离家出走。
ADVERTISEMENT
“细路,你做乜系呢度啊?”
饿到卷缩在路边的小爱迪生,才惊觉自己流浪到了唐人街。
“嗱,俾你食啦。”
抬头一看,背光之下的伟岸人影,递来了一碟冒烟的广东白灼虾。小爱迪生也顾不上剥壳,就徒手将一只只虾往嘴里送 :“Who the hell are you?”
“哦,我系卖虾嘅,everybody call me……”
回忆至此爱迪生已老泪纵横,他心里有了答案。
吩咐手下把另一个电话送到恩人府上后,爱迪生深吸一口气,笃定地拨打出人类史上第一通电话,颤抖地说出那一句:
“Har Lou…… may I speak to Har Lou(粤语:虾佬)?”
“太长了,写太长了。”同事YYY读了摇头,“应该再短一点。”
那就这样吧:世上第一个接电话的人是谁?答案是“卖虾的小贩”,因为打电话那方开口就说:“Halo(粤语:虾佬)”。
以上是我在办公室突发奇想的废哏,也许不好笑,但至少自得其乐。难得蹦出来的灵感,写短有点浪费,写长又要费神去铺垫,结果更容易产生歧义或疑问。就比如前同事筠妹妹就问:“电话是爱迪生发明的?”不完全是。但他有份参与改良,并拥有商业专利权。维基上有解说,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
话长或话短,都有不同效果,这个情况放在我的工作上也一样(我虽然不像记者要写大篇幅报道,但总要打标题、写编按,或摘录文章重点做引言)。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大多数人(包括我)容易失去耐性,要是第一眼读到的文字无法共鸣,就会放弃读下去,因此我时刻面对取舍文字的苦恼。
每次编【读家】,我最痛苦的就是写“编按”。如何将作者的两三千字文章,浓缩成一段话呢?不,我不浓缩,绝不能一股脑塞太多信息量,读者一旦消化不良,就会打退堂鼓。我不能赶客,要留客。
笼统而言,标题是要先吸引目光,让人大概掌握文章重点;编按的角色则是要进一步“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大家读完全文(两者的功能或有重叠)。毕竟不是所有文章都符合大众阅读习惯,有时碍于作者的选题冷门,写法不够亲民,因此我会换位思考来写编按,想像自己是一般读者(当然我也不是什么精英读者),并尝试提出质疑:“这篇文章与我何干?我做么要读咧?好读的咩?”然后以轻松语气,在最节制(or合适)的字数内“连哄带骗”大家进入两三千字的说书世界。有没有效?我相信是有的,或多或少。
同样逻辑用在网络上“小编的话”,应该也是相通的。而且写太长就要点开“see more”,字数更要节制了。我在剪辑影片时也尽量把控时长,维持在自己理想中不长不短的5分钟左右。就比如刚出街的513短片,那时心想这么沉重课题,要让人鼓起勇气点开来看都难了,剪短一点似乎比较好(起初我还想让时长是5分钟13秒,但考虑到画面和节奏,最终维持在4分钟多)。
啊……原本只想写800字(话短),不知不觉就写到1200字(话长),也不顾文章首尾是否呼应了,就此搁笔。(“搁笔”一词也太有年代感了吧!)
相关文章: 白慧琪/513与503 李依芳/与时计同在 林芷桑/你了解锡克人吗? 张露华/现在报纸还有人看的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