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我搬到怡保定居後不久,認識了來自菲律賓的國際紀錄片工作者、Story Tinkers的負責人Ansell陳奕松;5年後,他無疑是我認識的新怡保人當中最熟悉怡保的。最近,這位怡保女婿給怡保送了一份大禮,拍攝了片長半小時的紀錄片──《近打穀被遺忘的鐵路》(The Forgotten Railway of Kinta Valley)。
影片由怡保文史工作者周承隆為引言人,為整支影片穿針引線,Ansell還力邀在怡保做文化保護的重量級推手Ian Anderson做幕後配音,意義重大。故事以一篇1908年刊登於《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的報道展開,1908年一條從端洛(Tronoh)途經浦地(Siputeh)、布先(Pusing)、甲板(Papan)、拿乞(Lahad)、萬里望到怡保,全長24公里的近打穀鐵路支線通車,每天火車從這些小鎮將開採得來的錫礦運往終點站怡保;近打穀作為當年全世界錫礦蘊藏量最多的區域,這條鐵路支線扮演了撐起“馬來亞現代發展先驅”的重要使命。然而,這段重要的鐵路支線卻僅僅出現在地圖上40年的時間,隨著1948年鐵軌被拆作為建造連接泰國和緬甸“死亡鐵路”的建材,幾十年過去,再加上經歷了1985年的錫市崩盤,怡保從此卸下“世界錫都”的光環;如今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怡保人,鮮少再提及這段往事,這段遺忘的鐵路對現今怡保人而言,彷彿從來不曾出現過。
ADVERTISEMENT
Ansell循著這條鐵路貫穿6個錫礦小鎮,走訪包括布先的火車路新村、抗日英雄Sybil Kathigasu的故居、已被列作國家遺產的Rumah Besar Raja Billah等重要遺址,拜訪這段鐵路支線的“關係人”,拍攝了近20個小時的訪問影片,一點一點擦拭掉歷史的塵埃,讓人重新看見鐵軌曾經深深烙在土地上的痕跡,看這些小鎮的絕代風華如何照亮昔日的世界錫都。
影片的受訪對象,包括萬里望中華慈善劇社的前任與新任社長、拿乞的巫裔古董收藏家、甲板出生長大的前村長、曾見證日軍強迫居民拆除鐵軌的甲板老居民、站在古蹟保護最前線的霹靂古蹟協會前主席、以產學合作進場的UCSI建築系和室內設計系的師生團隊、UiTM藝術系的師生團隊,以及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等,訪問片段也穿插了“錫礦大王”鬍子春的故事、“死亡鐵路”的黑暗歷史等。
過去,這條因錫礦而生的鐵路,促進物資、勞動人口的移動,是近打穀的經濟大動脈,同時裝載了當地居民對未來的期盼,根據一篇1907年《Penang Gazette and Straits Chronicle》的報道,怡保之所以成為偉大的城市,包括不同種族的莘莘學子靠著這條鐵路來到怡保這座“教育城”求學,對於不同階層的人來說,這條鐵路在人們心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時過境遷,時代的齒輪向前推進,萬里望中華慈善劇社粵劇社正努力以文化館的形式重新跟社會產生聯結;拿乞古董收藏家的古物收藏,在這個年代重新被世人視為珍寶;甲板的幾棟新村屋和店屋陸續以故事館、生活文物館等面貌與世人見面;建築系和室內設計系學生的大型畢業作品捐贈到甲板作永久展示用;透過藝術系學生之手,一幅關於這段鐵路支線故事的巨型壁畫,在布先大街成為新的風景線……
站在鏡頭後的Ansell,希望透過故事重新喚起“近打穀”這個區域概念,“單一小鎮比較難實現國際化,但串聯在一起就有更大的聲量,就像日本瀨戶內海串聯直島和周邊小島,共同打造被在地人和世人同時看見的願景。”已經消失近80年的火車轟隆聲,能不能穿越時空再次響徹雲霄?這是一部怡保和近打穀居民都應該認真看的紀錄片。
延伸閱讀: 卓衍豪/絕味地圖 卓衍豪/怡保,宜飽 卓衍豪/跟怡保命運相連的六堡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