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城中心的茨廠街,是吉隆坡最早出現的街道。舊時人們在這裡經商貿易,寬敞的街道兩旁,一排排的商店使用招牌作招徠。隨著我國獨立、政策的改變,單一語言的招牌換作多元,形成大馬特有的招牌風景。
華裔商家深信取下舊招牌會影響生意,“幸運”被留下招牌,存在本身就說出了城中的歷史變遷。
ADVERTISEMENT
1. 陳氏書院
早期華裔社區的招牌只有中文,一如陳氏書院入口處上方高掛鍍金的灰塑招牌。大門兩側使用同樣技術,寫著“德星光耀遠, 潁水派流長”對聯,意味陳姓子孫能夠綿延連續。
“最早的招牌是用石頭雕刻技術,石頭代表永恆,通常在廟裡看到,這樣的技術叫做Plaster Relief(灰塑)。”字型設計師陳姝利解釋,在泥灰質上雕刻的招牌,屬於建築的一部分。
2. 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在建造中華大會堂時,其中文招牌依附建築打造,以繁體形式從右到左橫寫。隨著後期國家政策改變,招牌新增馬來文和英文。在“PERHIMPONAN”使用“O”非“U”,亦能看出馬來文在特定時代的變化。
3. 建源茶行
創於1945年的建源茶行,招牌“建源茶莊”出自著名書法家黃實卿之手。當時製作招牌的人不多,黃實卿是其中一位,從書寫、選材、刻模和製成招牌他一手包辦。
“這個區域很多牌匾都是他寫的,招牌的書法寫得方方正正,筆觸比較圓,帶出穩一點的感覺,大家會覺得對生意比較好,屬於廣告的書法美學。”陳姝利說。
對於掛在建築側面的招牌,東南亞歷史文化研究員陳子豪解釋:“這個vacuum form lettering(真空吸塑工藝)招牌技術,屬於比較後期,但日曬雨淋很容易壞。”
4. 馬聯旅社
1920年代的馬聯旅社前身為妓院,如今被改造為餐廳。為了留住老式建築的美,店家保留招牌和柱子上的浮雕中文字,新店名“Choca”則隱身在天花板,展示時代交織的模樣。 “大多人買下老店後會更換店名,或用白漆或裁掉這些浮雕招牌,希望更多人懂得保留。”
5. 品泉茶室
店家將初代招牌上的字體數碼化,在搬遷後仍沿用。“這個字體算是美術字,是一種東西方結合的字體,在當時的上海非常流行。美術字是用形狀‘畫’出來的。”
陳子豪以“品”為例,底下的兩個口更像是一個長方形切半;而茶室的室,裡頭更像是拉丁字母“C”。
6. Nanyang
Art Supplies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也是屬於灰塑招牌的一種。設計者使用幾何圖形重新詮釋Nanyang,比如A便是用三角形取代。
7. 興華餉當有限公司
招牌含多種語言,是馬來西亞招牌的一大特色。一般上,中文招牌以紅色為主;馬來文用青色;英文使用青或藍色。當鋪的招牌會使用更多的語言,為了吸引不同種族的人前來光顧。或,從招牌注重的語言亦可推斷主要客群。
8. 百代影社
單是招牌就有5個以上,由此可見百代影社歷經多個年代。從新舊招牌能夠得知,以馬來文為主的是新招牌,此外招牌上的“FOTO”改成“GAMBAR”,從中也可以推斷出不同時代馬來文的變化。
9. 樂安大酒店
受捷運工程影響,擁有75年曆史的樂安酒店,經歷長達2年餘的“抗徵地”鬥爭,是最後一家在2013年搬出蘇丹街的商家。每隔一段時間到訪,陳姝利坦言茨廠街的變化快,“很常有新取代舊的狀況,樂安酒店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我想這也成了茨廠街固有的現象和特徵。”
10. 茨廠街
茨廠街的站牌屬於2000年後的招牌樣貌,招牌本身就有多種語言。相較沿路看到以中文為主的招牌,新的招牌多以馬來文為主。
11. 洪興玩具店
高掛店外的招牌以馬來文為主,1982年製造,以中文為主的招牌“洪興”掛在店門口,由此亦能推斷80年代的馬來西亞,在文化政治方面不斷強調馬來文的重要。而洪興從原本的“Hong Heng”改為“Hoong Hing” ,亦能看出中文字拉丁化的演變。
12. 楊鴻泰參茸有限公司
不同的年代招牌有不同的設計,柱子上的浮雕屬於最早期的,掛在高樓側的真空吸塑工藝招牌,目的是為了吸引遠方的人目光。但如今茨廠街加蓋遮陽篷,擋住了路人的視線,這類招牌的作用不復從前。
13. 萬華布行
招牌上“kain2”的用法常見於七八十年代,隨著我國與印尼政府協調發布了《1972 Ejaan Rumi Baharu》(1972年新羅馬拼寫)後,統一招牌上的馬來文字。店內仍掛著前店家的“中國理髮室”招牌,說明華人商家認為取下招牌是不吉利的。
14. 柏屏大廈
樓層底樓告示牌的字體帶點港式風格,陳姝利解釋:“G的上面有一點傾斜,這種字體比較多Humanist Touch(人性化筆觸),有點手寫感的筆觸。現在的G大多比較工整了。”大廈內一家“興利車剪貿易公司”的手繪招牌,畫風精緻獨特,讓huruf團隊停留許久。
15. 建發藥行
附在店牆上的招牌字體使用銅製,字塊特別氧化變黑色,讓招牌顏色耐久。中文上方寫著爪夷文,下方則是英語。五腳基柱子上的浮雕招牌字體是楷書,是建發藥行最早的招牌字體。
“雖然招牌寫了爪夷文,但看懂爪夷文的人跟我們說看不懂。下面的英文字母,E其實不太對。學過字體學的設計師都瞭解,E的3條線不會平行,中間的會比較短。”平面設計師李蕙伊說。
16. 冠記
1942年創始的冠記,無論是招牌還是菜單的字體,類似香港“北魏體”。北魏體是介乎隸書與楷書的書體,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大量運用於香港招牌字體。
相關報道: 【招牌景觀/02】解讀老招牌:看見馬來西亞獨特的字體美學 【招牌景觀/03】字遊喬治市:走讀招牌背後的故事 【招牌景觀/04】關於招牌問與答 延伸閱讀: 【牆繪藝術/01】塗鴉,城市裡的斑斕藝術 【牆繪藝術/02】塗鴉,把反叛的聲音留在牆壁 【牆繪藝術/03】Nestwo/塗出夢想。改變了生活 【牆繪藝術/04】Drewfunk/多元繪畫風格,墨爾本街頭華麗張揚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当我们跟随杨辛娣的脚步在街上游走,无论是坐在街头、巷尾、转角、五脚基,又或是桥底下的流浪者,都一一与她点头打招呼,她记得每个人的名字,熟悉他们的喜好、脾性和背景,更被流浪者昵称为“妈咪”。
“流浪汉妈咪”究竟是因何诞生?

若非杨辛娣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装扮体面的她,曾一度携着女儿和流浪者一起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她是专门服务于外国游客高端定制团的导游,经常带着三五人小团在吉隆坡趴趴走深度游,深入体验吉隆坡,一日的收入比普通旅游团导游来得高。在Covid-19席卷全球之初,她以为旅游业只是如同过往的H1N1、MH370事件一般短暂遭受到冲击,2至3个月后便能恢复如常,她的存款尚能支撑过去,不料疫情越来越严重,完全超乎她的想像。
“其实全世界(实行)行动管制是在2020年1月,(虽然)我国是3月18日,可1月时我们旅游业基本就是关停了。”她细细回忆。
“一般来说,我们是来不及吃团年饭的,有很多工作要做,会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不过那时我们居然还能吃团年饭,吃了团年饭就真的收工了,这是我从事旅游业20年以来从未试过的。”
婚姻失败加上工作停顿,堪称祸不单行。半年过去了,眼看着储蓄一点点消耗,入不敷出的她不得不限制自己每日只许花5令吉,若看到有善心人士或组织派发食物,就拉下脸皮排队领取盒饭,每日只吃一餐。
“人家说丢脸啊,怎么会丢脸呢?要吃饭的哦,你不吃你女儿也要吃啊。”
赋闲在家日久,她带着女儿在熟悉的吉隆坡走街串巷,不禁怀念起忙碌的工作时光而备感心酸,然而这种心酸却被陌生的街景冲击得一点不剩:在她们路过的店铺五脚基睡满了人,少则30至40人,多则50人。
“很严重啊!全部人睡在街上,一个走廊三四十个(人),有些比较长一点的走廊有四五十个(人)。”
原来,还有很多人比她们过得还惨。

被面档老板善意之举启发,决心帮助流浪者
当她走过某家经常带游客光顾的餐厅时,该店老板和她寒暄几句后,她向老板表示口渴,是否能请她喝一杯水时,他却一反热络的常态婉拒:“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她理解老板担忧开了请她喝茶的先例,自此就成了常态,理解但也感到受伤。
“我曾经带那么多游客去帮衬他,如今连一杯白开水也不愿意请我喝。”
怀揣着受伤失望的心情,她们来到不常去的牛肉面档,心想着就算她不吃,女儿也得吃,于是叮嘱面档老板做一碗5令吉的面先让女儿吃饱。
原以为5令吉顶多只能吃一碗汤面,不料老板却端上一碗用料十足,价值10令吉的牛肉面,接着当她向老板要一个空碗,打算跟女儿分着吃,老板的回答不仅疗愈了她受伤的心灵,也间接改变了许多流浪者的命运。
“他说先让我女儿吃,他再给我做一碗,我当时有点害怕,怕不够钱买单,还提醒他我只有5块钱。”
“老板说不用,他请我吃。我当时就想哭,认识的人连一杯水都不请我喝,素未谋面的人却请我吃两碗20令吉的牛肉面。”
牛肉面档老板不经意的善意,以及让她大受震撼的街景,让她下定决心帮助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流浪汉妈咪”杨辛娣就此诞生。
“如果我可以帮助比我更惨的人,那我的生命就还有意义。”

从服务VIP到服务街友
尽管当时身在自顾不暇的困境中,可一旦下了决心就雷厉风行地实践,只是没钱怎么行善?
原来是在她领到一些食物后,将多余的部分再派送出去,自此每晚9时左右,她带着女儿开着小车到街上,为露宿街头的街友派发食物。
“晚上9时以后,才可以看到真正睡在街上的人。白天去的话,有很多人可能是经济不宽裕,但有住处的。”
她曾看过一名乘坐名车的7旬老人,白天时就跟流浪者坐在一起,看见有人派送盒饭,他亦跟着去领,因此只有在夜晚方能辨别出谁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们在街上的时间长了,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
鼓励流浪者不要放弃,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杨辛娣坦承部分流浪者确实符合一般人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吸毒者、更新人士、黑社会、好赌等“牛鬼蛇神”。
“不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在座每个人都犯过错,只是可能没有他们这么严重,以致于要坐牢、家人不愿理会。”
“于我而言,他们的错误可能比较严重,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当他们身处亲人如同陌路,四下无援的绝境,她的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成了他们的再生母亲,并且亲地称她为“妈咪”。
比如曾有一名流浪者,是知识分子且具备国外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挣了不少钱,然而由于吸毒感染HIV病毒,仿佛人生已来到尽头,他的世界日月无光,觉得活下去再也没有意义。他对她说:“妈咪,今天我的愿望是今晚睡着后,明天不再睁开眼睛。”
“我告诉他,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那天会有一个人很伤心,他说他知道是谁,一定是我,没有别人。”
于是,她一直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要寻找到自己的目标。
“全世界都说他们是烂泥,是懒惰的,全世界看不起他们,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能这样活下去吗?”
“如果我那时候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失业、失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放弃,那还有许多人比我更惨的。我跟他们说,若我没有放弃,你们也不允许放弃,有一天你们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
有一次,她带着食物到街上,随机分发给经过的流浪者,其中包括4名印裔流浪者,在他们吃饭的当儿还跟他们聊起来,劝他们不要再流浪。
“有一人经常进出监狱,拉开衣服让我看他身上有18条鞭痕,可以说坏事做尽,也允许我拍视频让人们知道做坏事是会被鞭笞的。”
“(为何一次又一次明知故犯?)社会不要给他们机会。社会就是我们嘛,我们不要给他们机会。”
后来,她如常伸出援手协助和鼓励他们,半年后的某个白天,她路经电梯间,一名戴着口罩的印裔男子朝她招手,喊着:“阿妈!阿妈!”
当她寻思对方是否认错人时,他拉下口罩说:“我找你很久了。”
原来他就是半年前曾接受她援助,有过一饭之恩的4名印裔流浪者之一。这半年来每日晚上都来找她,却无功而返,于是改成白天来碰运气,还真让他碰上了。
“他提醒我半年前在这里请他吃炒饭,当时他才出狱2日,给我看过老婆孩子的照片,但妻儿已经不知所终,他和我一起为此掉泪哭泣。”
那时,她鼓励他站起来重新做人,他就开始找工作,重逢时已经打扮得整齐干净,判若两人。
“他说他已经改过,那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希望,只要改过自新,总有一天会找回妻儿,让他们重新接纳他,他不要再重蹈覆辙。”
语毕,他立即蹲下扶住她的脚以示尊敬,并买了一份食物道:“阿妈,半年前你喂我吃饭,今天轮到我喂你吃饭。”
“他真的喂我吃饭。”

重获新生,感谢“妈咪”扶助
还有一些流浪者经她协助和劝解,自愿去戒毒所、找工作……在续写人生后,回头再寻她“汇报”成果,给她送花、送鞋道谢。
“他们就捡了一些商家不要的花,写一张卡告诉我‘妈咪,我爱你’,这些人都是黑社会、吸毒者。”
“有一人给我送了全新的拖鞋,解释说是有鞋店倒闭,清除掉存货时店家给他的,他看着是我的尺寸才拿来送我。他说他不敢偷,因为‘妈咪’讲过不能做坏事。”
她希望接下来能设立一个场所,可供流浪者住宿、技能培训,因为社会大众对吸毒者、更新人士往往抱有偏见,不愿雇用他们,她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去处。
她说,他们已经坐过牢,接受了惩罚,欠下的债已经还清,但社会又再惩罚他们,抛弃他们。当他们接二连三遭受打击和排斥,没有丝毫翻身的机会,便会重蹈覆辙。
因为光明处无人接纳,深渊处处是朋友。
所以她希冀着能设立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在此接受技职培训,或做简单的包装工作,可饲养鸡鸭鱼或种植蔬菜等等,让他们从中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及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希望。
一个个在家人、社会眼里已无药可救的人,在杨辛娣处重获新生,也值得新生。
光顾牛肉面档,不忘滴水之恩
生活逐步回到正轨后,她偶尔会到牛肉面档消费,尽管档主早就不记得她了,亦不知他就是她故事里提及的主角。
我们永远不知道一次无意的滴水之恩,会不会变成惠及多人的一汪涌泉?会不会就此改变别人的一生?
而那家拒绝请她喝一杯水的餐馆,她再也没有回去过。
相关报道: 【流浪者之歌/01】我住在街头!──露宿者的流浪故事 【流浪者之歌/03】无家不是罪!定点送食,温饱落难的人 延伸阅读: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1】手停口停,收入归零,三餐是奢侈他们的无助,你看见吗?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2】怕逮捕,怕遣返,怕感染,也怕未知的明天难民的辛酸,谁人知?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3】不管有证或无证,请别标签他们是“瘟神”他们的权益,不该被无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