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來說,“歷史”是枯燥無味的象徵,但之於網絡小說作家蔣勝男而言,卻具備著巨大的吸引力,從小就樂於沉浸在浩瀚史海以及武俠的世界中難以自拔,由此奠定她日後的作品風格,以歷史人物秦宣太后、遼朝皇后蕭燕燕為原型創作出的小說《羋月傳》《燕雲臺》更被改編、拍攝為電視劇。
以歷史人物為創作原型,要如何在尊重歷史和戲劇衝突之間取得平衡?在“作者”和“人大代表”兩個截然不同的身分之間,又要如何實施無縫切換?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黃志漢
其實與蔣勝男的見面來得很突然,從約訪、落實到相見也不過短短數個小時,全程可以說乾脆爽快,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來馬的行程滿滿當當,她抽出原本整裝休息的時段,如約出現在酒店的咖啡廳。只見她身著淺綠色旗袍,披著白色披肩,佩戴珍珠耳釘,渾身散發著江南女子特有的溫婉嫻雅氣質,有別於我對她“利落”外在的想像。
個性利落的人,原來不一定非得黑白套裝。
蔣勝男出生於浙江溫州,家中還有兩個姐姐,她排行第三,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母親身邊親友勸母親再生育以得子,蔣媽媽心生不服,故為她取名“勝男”。
聽起來既像是賭氣,卻也是一種期望,希望她成為自己人生故事裡的“女主角”,正如她筆下的女主角一樣,都是不讓鬚眉的巾幗。
雖然從小對於歷史、武俠充滿興趣,然而出於現實考慮,她選擇了會計,與數字打交道,只是命運在冥冥中自有安排,她的人生轉折點在90年代末悄悄地到來了。
從百萬字史料 拼湊出完整的人
90年代末,網絡的出現為許多創作者提供發表作品的平臺。由於沒有門檻和限制,網絡文學興起,許多網絡小說家應運而生,乘搭著時代列車呼嘯前進,蔣勝男便是其中一員。
1999年,蔣勝男在“清韻書院”網站的武俠版發表作品,後來她將關注點轉向熱愛已久的歷史,以劉娥、秦宣太后、蕭燕燕等歷史人物為原型創作出《鳳霸九天》(後改名為《天聖令》)《羋月傳》《燕雲臺》等作品,其中《羋月傳》《燕雲臺》獲得劇方青睞將其影視化,並分別由知名演員孫儷、唐嫣主演。
我們都知道改編和翻拍知名作品的難度在於大眾對原著內容、人物非常熟悉,珠玉在前,若稍有差異或不如意必受撻伐,以歷史人物為創作原型亦同理。
杜撰的故事和憑空捏造的角色猶如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歷史人物是真實存在過的,卻因為礙於時代久遠,要如何在史料有限的情況下,儘量不偏離史實來創作,其難度完全不亞於改編、翻拍。
“實際上我覺得最難的是一點就是,你怎麼樣摸到這個人物的脈?”
儘管大家已知這些人物存在過,可翻開正史的資料時,作者有時候就像法醫一樣,需要在一片白石灘上尋找兩根碎骨和一點碎髮,無異於大海撈針。
而史書如同記事錄,許多內容跟這人無關,極少為個人立傳,即便是個人志,記載的更多是個人事件,難以琢磨出人物的脾性。
於是,她必須從散落在幾百萬字史料中的拼圖一一撿起,再慢慢地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
“你可能看幾百萬的史料,就撿出十幾行字來。那麼這十幾行字就屬於他個人獨有的DNA。”
當歷史人物的數據庫越不足,他的個人DNA就越難建立,反之亦然,也因此有助於她避開作者容易形成的慣性創作思維誤區——角色性格、人物設定的重複性。
“有很多作者的角色會與上一部作品很相似,但我希望寫出不一樣的‘她’,甚至不一樣的時代感。”例如出身皇家的羋月,在戰國時代這種大背景,最後成為秦宣太后,應該是在小時候遭遇足夠多的不幸,才會讓她很早自立起來,但基於家世背景,這些“不幸”可能來自親人的離殤或自尊受辱,不會源於物資不足;劉娥15歲時仍是難民,飯都吃不飽,首先便會想到她的挫折來自物資匱乏。“而蕭燕燕既沒有兒時親人離殤,也沒有物資欠缺,在什麼都有的情況下如何製造出她的挫折感,如何在大起大落之間找到獨屬於她的個性?”
“所以這些東西就是你必須要給她預先設計。如果你抓住人物的魂魄時,你就知道後面會怎麼寫。”
因為“性格”決定命運,她說。
尊重歷史人物的原型
當我們翻閱史書時,也許多多少少會為某個歷史人物抱憾、抱不平。興許這人英雄蓋世,奈何君主不明,朝臣不賢,以至於一代忠臣、名將下場淒涼,悲劇收場,恨不得改寫歷史結尾,賦予他們圓滿結局。
然而,即使是在“小說”這般的虛擬世界裡,蔣勝男也不會改寫某個歷史人物的結局。
“實際上我不太認可去改變她的結局,你既然寫了歷史人物,你就得尊重她的歷史原型。”
“你要覺得她不應該這麼下場,那你讓她下場的時候來一個最精彩的亮相。你改變不了她的命運,但你可以在她命運波折的間隙,增加高光的時刻。”
像《燕雲臺》韓德讓的母親,戲份不多,但哪怕只是配角,她也希望這個配角具有生命力,於是便為她做了一些設計。
“她是契丹族,我就設計一些特別符合草原民族的特性。她經歷過草場上下大雪,一夜之間風雪來了什麼都沒了,那個時候也覺得天要塌下來了,真的是痛得生不如死。”
“但怎麼樣呢?天塌著塌著也就習慣了。”
結果播出時,這一段戲、這個母親的角色迅速火出圈。
“你儘量在她這一條命運線上增加一些高光,那你就會覺得哪怕她走向死亡,她也不遺憾了。”
既然無法改變人物的命運,那便為他們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他們在讀者、觀眾心裡留下些許印記。
只要還有人記得他們在人世間走一趟,他們就不算真正地消亡。
從網絡作家切換到政協委員
實際上蔣勝男的命運轉折點,於2018年再次出現。在這一年,她當選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代表浙江省成為該屆人大代表中唯一的網絡作家。
如今,除了網絡文學作者、溫州大學研究員等頭銜,她在中國社交平臺上最為人知的身分是“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並提出了多條民眾叫好的提案和建議,如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的提案,以及用大數據為基層減負、取消報考公務員年齡限制、刪除離婚冷靜期等等。
這些提案和建議來自她通過自身對生活的觀察,以及讀者網民的留言反饋。
“很多人在闡述自身的困境,但個例很難成為一個提案。我更多的是從他的個例裡去提升,去看他要改變的狀態是什麼?”
於是,在提出每一條提案、建議之前,她會詳細地去梳理、瞭解相關事件背後的根源,進而對症下藥。例如反對996制度(即一週工作6日,每日工作時間為早上9時至晚上9時),她發現原來996制度只是少量企業做項目公關時運用,現在每家公司發現該制度好用,也照搬不誤。
“如果畢業時是26歲,投入工作後就一直是996,到了35歲,身體就會出現很多毛病,36歲就會變成一個門檻了。”
35歲時,身體健康亮紅燈之際,還得考慮結婚生子,父母此時年齡漸長,也無法提供幫助,因此人生的門檻平地而起。
“所以要從996這個根源解決了,便不會出現35歲年齡界限的問題。”
她坦言平時看到一些新聞點,覺得可以在將來成為提案的,會先一一記下來,一年下來可能逾20個。每當到了11月時,便會從“作家”的身分切換到“政協委員”,開始去做相關調研,以查驗可行與否。
由於準備提案和建議之前,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做社會調研,基於每年的1月至4月是提案期,因此她從12月開始就著手準備,也就無法在這段時間創作和更新。
從網絡作家到政協委員,跨度不可謂不大,卻也向我們展現人生不是隻有一面。
你的人生AB面又是什麼呢?
更多【人物】文章: 調酒師易柏翔Seven Yi/以調酒穿針引線 敘述餐飲風味的詩意 金曲臺語歌後鄭宜農 / 放慢腳步找自己,困惑有什麼關係 歌手阿蓮娜·沐塱/一把加貝琴 說加拉必族故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