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生育的觀念,看來已經不是政府或什麼人可以輕易改變,而未來華裔也無可避免的會變成這個國家的極少數民族。
如果你是一個出生於60至70年代的大馬華裔,基本上成長期間會看到一般家庭育有4到6個孩子,多產的父母甚至會有十多個孩子。
ADVERTISEMENT
到了60至70年代出生者成為父母后,若問起各人家裡有多少個孩子,會發現很多答案是“1個”,若現代家庭有兩個或3個孩子,算是“很多”了。
到了這兩個年代的華裔進入初老階段,想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時,卻出現另一種新現象,新一代的華裔年輕人倡導“不婚不生育”,熱衷於養狗養貓取代孩子,因此一些長輩再也沒有機會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
大馬統計局的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華裔生育率從去年同期的9.7%降至8.8%,關於華裔不積極生育的課題再度引起關注。
大馬華裔生育率逐年降低,最明顯的是少子化因素,導致國內華小新生來源受影響。城市地區的華小新生人數每年下跌,鄉區和漁村的華小降格為微型華小,甚至一些面對“零新生”的困境。
越來越多華小淪為微型華小的同時,一些郊區華小也出現非華裔包括巫裔、泰裔學生人數超越華裔的現象。而面對華裔新生“短缺”的情況,秉持“維護華小,一間也不能少”的華社,面臨了現實條件和“華教使命”之間形成衝突的兩難局面。
華小學生來源不足,師資和學校軟硬體設備運作,形成的資源浪費,長期下去或會引起一些政客挑起打擊華小發展的議題。
華教的發展長期依賴華社的支持,而秉持“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華社,支持微型華小或非華裔生佔多數的華小發展經費時,也面對資源和現實的不平衡現象,可能會疑慮本身是否仍在單純的支持炎黃子孫“發揚華教的使命”。
華裔人口越來越少,牽動的層面很廣,除了華小面對新生來源銳減之外,整體上這幾年的選民冊也顯示,全國各選區的華裔選民比率逐年下降。連華裔佔最多的檳城州,也面對巫裔選民在大多數選區超越華裔的現象。
選民結構左右政局,逐漸淪為少數民族,華裔用選票發聲的力量也越來越薄弱。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國內出現種族兩極化的現象,其所帶來的隱憂導致一些華裔對此局勢越來越失望,一些華裔新生代在國內看不到公平的升學和就業機會,就轉向外國尋求發展,間接也形成華裔專才外流的情況。
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上的社團為了鼓勵華裔生育,曾推行現金獎勵生育的計劃,但看起來並沒有取得成果。華裔新生代不會為了得到眼前一筆小數額獎勵金,而承受養育孩子需要長期經濟負擔的代價。
華裔家庭對生育計劃的考量,側重於長遠的現實問題,尤其目前面對通貨膨脹、全球氣候轉變對生態的影響、世界上許多國家發生戰爭牽動全球經濟的問題,使得新生代的華裔不會再傳承上一代養兒育女的觀念,反之大多數新生代都只側重“活在當下”、“愛自己”的生活態度,不生育也是新生代視為“不禍害更多生命”的理念。
這種不生育的觀念,看來已經不是政府或什麼人可以輕易改變,而未來華裔也無可避免的會變成這個國家的極少數民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