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影視必須享有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讓製作方和觀眾有更多的自主權。當局必須對創意工作者更有信心,放寬限制,讓他們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同時也要相信觀眾有能力分辨影視作品和現實。
ADVERTISEMENT
內政部日前推出新版本的電影審查指南,包含三大核心,即公共秩序及安全、宗教及道德以及社會文化,以確保伊斯蘭作為聯邦宗教、王室角色、語言等聯邦憲法所闡明事項,不會在電影內容中受到質疑。
內政部長賽夫丁指出,新指南旨在確保藝術工作者創作具審美價值的高質量作品的同時,不觸及敏感課題。他也強調,希望能夠儘可能減少對電影發出修改指南,避免影響作品的審美價值,以及會允許藝術工作者發揮創意。然而,影視業者認為之前的舊指南已經很嚴格,新版本的限制更多。
新指南中,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規範了7種語言的粗口、帶有侮辱性及淫穢等不雅字眼,或會被消音和屏蔽,以確保電影的語言,包括對話、文字、旁白、歌詞、手語、肢體語言、符號或其他展示,所使用的語言必須符合故事情節及電影分級。
影視製作人認為此規範沒有必要,將導致原本已經面臨各種困境的本地影視圈雪上加霜。他們認為電影內容與一般生活場景息息相關,語言、符號、肢體語言等的展現,一旦受到嚴厲的限制,就會影響導演和演員的發揮,無法充分表達情感。現在的觀眾懂得判斷,不需要當局充當道德警察和語言專家來指點。
去年2月,當局已經率先調整了電影分級,從原本的3個級別,即普級(U)、P13和18級,增加至5個,也就是普級(U)、P12、13、1 6和18。分級是確保符合三大原則:父母及監護人有責任引導孩子觀賞適合他們年齡段的電影;保護兒童和青少年於不適合他們年齡段的電影內容;以及給予成年人更多觀賞的自由。
當局指出,通過新的分級,提供了電影人更多的創作和選擇空間,一些題材比較特殊或者敏感的電影,得以在不過度刪剪下獲得上映,讓適合的年齡層觀賞。分級是電檢局的工作,惟戲院有責任限制和確保符合分級規範的觀眾入場,但是很多時候戲院並沒有嚴格執行,導致分級失去了功能和意義。而且,分級並不包括網絡串流平臺,在更多人選擇通過網絡觀賞電影下,家長的責任更為重大,不過,我們當然不希望審查及分級有一天會擴大至網絡。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審查和分級制度,不同的國情和文化,對於影視作品的規範各有標準,而個別影視創作人和出品人也擁有各自的創作原則。本地一些電影人會自我審查,一些則“寸步不讓”。無論如何,影視工作者更著重的是創作受到尊重,並希望電檢局和電影製片人之間建立更加開放和合作的關係,彼此能有更多的討論空間。目前,電檢局成員是由公務員組成,屬於外行管制內行,影視業者認為,電檢局的成員理應納入行業的代表,以平衡審查決定。
在網絡時代,在YouTube、Netflix和各大平臺,創作者享有更寬鬆的空間,許多不能在電影院和電視放映和討論的題材內容,沒有受到限制。除了國外的作品在網上有更多的通路,本地一些影視人也選擇只在網絡平臺發表作品,雖然還不至於太多,然而,一旦限制更多,可能就會形成一股潮流,雖說網絡無遠弗屆,但是難免會影響產業鏈,戲院生存空間變小,觀眾觀影感受也會被限制。
本地影視必須享有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讓製作方和觀眾有更多的自主權。本地不乏影視創意人才,本地作品屢屢在國際影展受到肯定就是明證,但這些作品很多因為審查不過關無法在本地上映,或者製作方為了不讓作品被刪剪至“面目全非”,寧願放棄本地市場。當局必須對創意工作者更有信心,放寬限制,讓他們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同時也要相信觀眾有能力分辨影視作品和現實。國人普遍相信並支持安華領導的是改革和希望的政府,冀改革承諾不會前進一步,又退後兩步。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要真正促進國民團結和對國家的自豪感,類似激發愛國情操的倡議必須是注重實質而非狹隘象徵意義,愛國和忠誠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承諾,或者形式化的佩戴徽章或懸掛國旗,而是必須發自內心的,並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國家建設。
教育部發出通令,從4月21日起,所有隸屬於教育部的教育機構的學生,必須在校服上佩戴國旗扣章,包括政府學校、政府資助學校、大學預科學院和師範學院。教育部也鼓勵其他教育機構採納這一做法。此舉旨在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與自豪感,同時促進團結、紀律及責任感。
愛國情操通常被視為國民團結的基石,是世界各國政府努力培育的一種情感。而學校是適宜培養此情操的場所,從幼年級開始落實,潛移默化,長期以往將能根植於個人心中。
教育部要求並免費提供扣章給學生,在穿著制服和相關活動服飾時佩戴,時刻提醒學生尊重和保護國旗,其出發點是好的。惟學生家長們的疑慮是,這樣的形式化舉動,能否提高愛國精神,還是值得商榷的。
要真正促進國民團結和對國家的自豪感,類似激發愛國情操的倡議必須是注重實質而非狹隘象徵意義,愛國和忠誠不能只是口頭上的承諾,或者形式化的佩戴徽章或懸掛國旗,而是必須發自內心的,並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國家建設。
教育部並沒有詳細說明,佩戴扣章之餘,還有哪些相關的策略和學習或活動會分階段推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校服上僅僅多了一個扣章,那些低年級的小學生,相信還無法領會佩戴扣章的意義為何?高年級學生乃至大學生,就是為了服從而佩戴,沒有遵從可能受罰,恐怕會帶來反效果。
家長除了質疑這項派國旗扣章的實質效果,更不免覺得是浪費資源。畢竟教育部屬下的教育機構,光是中小學就超過1萬所,學生人數逾400萬。單是以每人獲分配2個扣章計算,就已經接近逾1千萬個,而且這還不包括預科學院和師範的學生,即使扣章的成本再低,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其實質成效與開銷是否能成正比,自然難免讓家長產生問號。
再者,教育部並沒有說明,扣章的設計、生產和分發是由教育部全權負責,還是外包給企業?若是外包,是哪家公司獲得合約?是否有通過公開招標?昌明政府提倡廉潔和透明,教育部有必要公開明細。過去,曾經發生“幹撈”事件,結果學校工程淪為“豆腐渣工程”,甚至危及人命。安華上臺後極力打貪,政府部門就必須貫徹廉潔和誠信精神,這不就是教育部希望動過落實學生佩戴扣章,要培養學生們的良好價值觀嗎?
國旗扣章別在學生服裝的右胸口,是一種提醒,自身的行為必須端正,道德觀和思想要正確,才不會愧對身上佩戴的國旗。國旗是我們國民的身份認同象徵,無論是懸掛、佩戴還是高舉,展示的是國家的形象,不能隨意,不能做出任何不敬的舉動,否則就是對國旗的褻瀆。如果大人們要學生尊重和愛護國旗,本身卻沒有做出好榜樣,言行不一,學生們又怎能學習到愛國的精神?
因此,教育部必須規劃出更強大和有素質的教育體系,來培養健康的愛國主義意識,這比起形式化的佩戴國旗扣章來得重要。有鑑於此,教育部應該在國民課綱中更強調公民教育,除了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學校要做到實踐,就必須帶領學生打破形式化的框框,教師要以身作則,教育部官員不要雞毛當令箭,政府的教育資源要公平對待所有源流的學校,不要將政治帶入教育,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平等和包容,從而發自內心地以身為馬來西亞人為榮。
教育部必須培養學生更具有批判性思維、同理心和對國民傳統的深刻理解。學校不僅是要讓學生了解國家過去的輝煌時刻,還要了解我們面臨的挑戰,以及為建立一個公正和平等的社會而不斷奮鬥。學校的任何學習活動,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深入思考成為馬來西亞人的意義,並探索他們能為國家的未來做出貢獻的方式。總的來說,教育部要培養學生愛國情操,還有更多有實質性的政策值得推行,不能止步於佩戴國旗扣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