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在聽到“內向”這個詞時,腦中都會浮現諸如“孤僻”、“不善交際”、“不合群”之類的負面詞彙。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外向的性格受到極大的推崇,或者說,許多人認為只有外向才是“正常且良好”的性格。我認為,這種思想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大眾對內向者有太多的誤解。
在展開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定義。通常來說,外向者是享受與他人相處的人,內向者則是享受獨處的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內向及外向的性格是由基因影響的,並且世界上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內向者。搞清楚這兩者的定義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討論大眾對內向者的一些迷思。
ADVERTISEMENT
首先,內向並不等同於害怕與人交流或當眾發言。我念中學時,身邊就有一些性格內向的同學能在小組呈現上對著全班同學侃侃而談,並且其口條不輸任何外向者。內向者只是沒興趣進行過多的社交,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害怕與他人社交。害怕社交的人面臨的可能是自卑、社交恐懼症等問題,但並非所有內向者都有這種問題。外向者中也有人有社交恐懼症。一些內向者熱衷在社交媒體上給自己貼上“害怕社交”的標籤,並將此標籤歸咎於自己的內向性格,這不僅是一種自我矮化,還會大大地加深大眾對內向者的偏見。社交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這完全無關內向或外向。
學習接納自己的性格
其次,內向並不等同於難以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縱觀各個領域,我們能發現其中一些佼佼者都是內向者,例如比爾·蓋茲、馬克·扎克伯格、J·K·羅琳、奧巴馬等等。事實上,長時間的獨處使內向者更常沉思,也因此更常在腦中湧現創意。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內向者所創作的。內向者和外向者由於性格原因,處事方式或許有所不同,但兩者都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在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
寫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內向者從小到大接收到的偏見實在是太多、太多。我認識的許多內向者,包括我自己,都曾經自我懷疑,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可是,這個世界上不該只允許一種性格的存在,無論內向或外向,都有其可愛之處。強迫內向者變得外向、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並不會讓內向者生活得更好,而是隻會讓內向者更加厭惡自己的性格,彷彿在逼一條魚長出四肢來爬樹。父母與教育界應該從小指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性格,並找出自己的性格優勢。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包容每一種性格,只要這種性格不會傷害他人。我希望,有一天當人們提到“內向”二字時,不會下意識認為這種性格是差勁的,如此,內向者便能自在地生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