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ara》是本季刊,一年出版4期,今年5月剛剛推出了第14期,踏入第四個年頭。不同於情節扣人心絃的虛構小說,或抒情創作的小志,《Svara》要做的是復興馬來文書寫中,針對時下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嚴肅課題的討論,或稱非虛構書寫。
39歲的研究員暨電影導演巴德魯希山(Badrul Hisham Ismail),成長時最常看的雜誌是《Massa》,一本討論國內外時事課題的週刊,由《前鋒報》出版於1995年9月發行,2004年6月停刊。
ADVERTISEMENT
同時期的馬來文時事雜誌還有伊黨發佈的雙週刊《Siasah》,更早一些則有偏學術性質、放眼東南亞區域課題的《Jurnal Tenggara》(1980年代停刊)、經濟學家佐摩主編的進步刊物《Nadi Insan》等。
反觀今日大馬,要找到一本深入討論社會、文化或政治課題的刊物已相當困難,以馬來文書寫的,恐怕只剩下有官方背景與觀點、由《語文出版局》出版的社會月刊(Dewan Masyarakat)和文化月刊(Dewan Sastera)了。
希山擔任內容編輯的《Svara》於2020年誕生時,便是有意填補這個空缺。
發表區域觀點,討論東南亞關係
《Svara》是本季刊,一年出版4期,今年5月剛剛推出了第14期,踏入第四個年頭。不同於情節扣人心絃的虛構小說,或抒情創作的小志,《Svara》要做的是復興馬來文書寫中,針對時下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等嚴肅課題的討論,或稱非虛構書寫。
過去數年,《Svara》的封面選題包含大選、綠潮、疫情、音樂、文學等,每期也會刊登針對書籍、電影、音樂的評論,以及部分虛構小說及詩作。它的命名也相當有趣——“Svara”是我們熟知的馬來文單詞“Suara”的梵文。希山說,使用梵文,乃因它正是馬來文的起源。
除了大馬議題,《Svara》也不時收錄印尼、泰南等鄰國作者的作品。希山也希望未來能找到新加坡作者供稿,並考慮將他國作者的好文章作品翻譯成馬來文。
“簡言之,《Svara》的概念是發表區域觀點和建立認同,而不只是討論大馬本地的內容和課題。東南亞各國發生的事會給鄰國帶來影響,鄰國的關係也很有趣。”
從來沒想過做雜誌的希山,是在雜誌總編輯哈菲茲(Hafiz Hamzah)及雜誌行銷納西爾(Nazir Harith Fadzilah)的招攬下加入這個計劃。當時,哈菲茲和納西爾已為雜誌的發行籌備了一陣子。
“成長時期,許多這類型的雜誌帶領我們思考國家課題,如今也有區域(英文)刊物,如《Mekong Review》及《New Narrative》。而我們覺得許多馬來文讀者及作者現在也會需要這樣的讀物和平臺。”
只發行實體大開本,相信“慢讀”文化
4年來,《Svara》堅持只發行實體刊物,不把內容放到網絡,且做成不那麼方便攜帶但相當顯眼的大開本。雜誌的“網絡曝光率”只限於網購鏈接,以及在每期發行後舉辦數次實體的主題分享會,與讀者見面。
希山說,這一切都是團隊相信“慢讀”文化(slow reading)的體現。
“這也是為何我們只收錄2000字以上的長篇文章,抵抗網絡速食閱讀,擺脫對社媒按贊、分享、評論的依賴,那些即時的反饋未必是真正的討論課題。”
“出版物的重點不僅僅是文章內容,排版、照片、設計也很重要。實體刊物讓讀者可以真正坐下來,花時間閱讀和欣賞。”
“我們希望讀者可以花幾個月的時間去讀這份雜誌,並享受其中。大開本設計背後的思考也是如此,希望讀者真正地坐下來閱讀。”
意想不到的是,發行實體刊物也正是團隊的盈利策略。
“我們不只是售賣內容,而是在銷售實體的產品。大家認為做網絡內容的成本更低、觸及的讀者更多,卻忘了讀者在網絡瀏覽時通常只想選擇閱讀免費內容,而內容生產者只能依賴廣告。”
“你的觸及率要夠高才能有不錯的廣告收益,在那之前要怎麼生存?特別是我們這類獨立出版品,沒有任何投資者。”
最大的挑戰:找到合適的作者
《Svara》目前每期平均可賣出500至1000份,主要讀者仍以城市馬來讀者為主,偶爾仍會接到一些來自吉打或彭亨鄉鎮地區的訂單。
希山坦言,雜誌銷量讓團隊得以支付稿費和其他編務成本,但3人並不從雜誌中獲取任何收入,而是各有正職工作。
身為雜誌內容編輯,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說:找到合適的作者。“在馬來文書寫中,發表虛構文學如小說和詩作的作者很多,但寫非虛構文章的很少,可能是因為我們很久沒有一份長期發行的馬來文時事雜誌。只有特定事件發生時,比如選舉期間,我們才會看到比較多分析和評論文。”
“書寫這類文體需要更高的自律,去做研究、整理和提出論點,而非單靠想像力和直覺。現在能夠深入書寫長篇評論或分析文章,而不只報道事實的作者很少,這是我們想培養的寫作類型。”
相關報道: 【馬來文化場域/01】出版社Fixi:小說題材多元百無禁忌,不怕書被禁,最怕沒人讀 【馬來文化場域/02】Tokosue:主打小志刊物Zine,讓你書寫自己的故事 【馬來文化場域/04】打包音樂節:推廣本地獨立創作,讓獨立音樂被聽見 【馬來文化場域/05】擴音版圖:引進外國樂團,奠基馬來獨立音樂圈 【馬來文化場域/06】新時代古物市場,讓年輕人愛上古玩收藏古玩! 延伸閱讀: 【雜誌新浪潮/01】新興雜誌新氣派 【雜誌新浪潮/02】無本|以熱血的心,為電影人說故事 【雜誌新浪潮/03】草稿|零經驗,那就從零開始 【雜誌新浪潮/04】跨出紙本,開創不一樣的閱讀舞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