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居住在城市的各族人民,在70年代前的英语源流学校求学。这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回顾的都是“温馨和团结”的过往。无奈,他们只是少数。
中文媒体的专栏作者鲜少用马来人视角来看待一些课题。笔者看到很多专栏作者,在一些课题上的分析都是迎合华裔读者的角度。
ADVERTISEMENT
但是,用中文来质问为何马来人这样,为何马来人那样,根本不能正面影响族群关系,反而加剧华裔对其他族群的偏见。笔者相信,这一类的专栏文章若翻译成国文,可能会招来很大的反感和攻击。
笔者在两家中文媒体写专栏,也在两家中文电台当时事评论员,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本身的社交媒体发表国语帖文和视频,以及在一家马来报刊写专栏,并不定时接受国营和私营马来电台的专访。若是同一个课题,笔者都会保持相同的意见,以致有时招来华裔读者的不满,和马来读者的指责。
本文要简单分析大多数马来同胞对华人的不满。笔者是根据对马来族群的了解和认知来论述,并不阐述本身的看法。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种族关系鲜少和谐。很多人认为,在过去,种族之间和谐团结、和睦共处。这不假,但是数据上有问题。
笔者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是1969年大选后的5月13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种族冲突,酿成流血事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族群互相伤害?
那些居住在城市的各族人民,在70年代前的英语源流学校求学。这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回顾的都是“温馨和团结”的过往。无奈,他们只是少数。
多数的华人和马来人都是活在自己语言圈子的世界,对其他族群的看法,都受到政治人物的“引导”。根据一位评论员迦玛的观点,这就是“烟囱政治”。
今天,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社交媒体涌现,很多华人和马来人才正式互相踏入个别的圈子。同时,这也是另一个矛盾的开始。
社交媒体是“标题党”和“角度操控”的最佳平台。温馨和谐的故事固然可贵,但是“敌对”的内容,反倒更容易被广传,印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说法。以下笔者论述马来族群的一些观点。
第一,一些马来人认为华人既然已经在这个国家生根发展,则必须掌握好这个国家的国语──马来语。对他们而言,印尼和泰国的华裔都对国语操控自如,为何还有很多大马华裔(年长者)不能掌握?
上面提及的“社交媒体角度操控”在一些事件上表露无遗。例如,在“华裔申请更新护照,因不谙国语被官员拒绝服务”事件中,华人看到的是无理官员,马来人看到的问题是:你到底是马来西亚人,还是中国人?
第二,1969年的悲惨事件,源自于政治。大选后,A政党增加议席,B政党失去许多议席,而这些政党似乎都是获得不同族群的支持。当朝野政党由不同的族群掌控,则这些政党的任何政治行为,都会受到对立族群的攻击。
譬如,今天绝大多数华人支持行动党,多数马来人支持国盟,行动党的行为会遭一些马来人的抨击。在1969年,华裔多支持民政党、人民进步党和行动党,马来人则倾向联盟和伊斯兰党。也就是说,联盟做什么,都会受到不少华裔的攻击。
第三,马来人不认为土著特权是不公对待其他族群。很多华裔学子得不到奖学金,华商不能公平经商,认为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然而,马来同胞认为,很多国家,包括澳洲和纽西兰都有土著特权,不代表澳洲和纽西兰歧视其他族群。
每当华裔对此提出质疑时,一些马来同胞认为这是挑战宪法,挑战过往华裔交换公民权的“社会契约”。
第四,一些马来同胞认为华裔贬低他们。在工作招聘写“需通晓中文”,升职加薪华裔优先,房屋不租给其他族群。笔者理解为何有些人会如此做,但马来同胞认为,这就是“种族主义”。在社交媒体的角度操控下,一个类似如此的个案,可能会挑起马来族群的情绪。
第五,很多华人,在公司也好,一班朋友相聚也好,很喜欢用华语或方言沟通。若团队里的马来人听不明白,会认为不受尊重。他们有的会在朋友圈或社交媒体分享,加深误解。
第六,很多华裔网民习惯性在中文帖文中写上一些贬低马来人的评语。很多社媒已有“翻译”的功能,这类评语被广传,引发风波。
最后,笔者认为,身为马来西亚人,族群间的关系必须往团结方向前进。首先,要解决的是心态问题,所有民族都应该掌握一定程度的国语。掌握国语之后,以国语发表意见为主,母语为次,而不是在自己的圈子当键盘侠。确实,当键盘侠能抒发自己的不满,但却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