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12:00pm 29/05/2024

太平

华文教育

坟墓

广东义山

李永球

纪念碑

振华学校

历史人物

殉学

董叔和

李永球 | 董叔和校长“殉学”

(1899-1929)工作者、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拙作《移国-华裔集》里收录了一位人物“董叔和”,当年撰写其史略三百余字:“董叔和(?-1930)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本科毕业,南渡后从事教育事业。于1926、28、29至30年,担任本市振华学校校长。处事严谨而不惮劳……曾亲率高年级学生日以继夜,赶工开辟校前斜坡锄平为操场,结果积劳成疾,1930年1月25日逝于太平医院……夫人钟氏,无子嗣,墓前立有一小型,碑文抄列于下:(正面)董叔和校长先生纪念;(左面)太平振华学校全体学生敬立;(右面)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廿六日;(后面)仁爱永垂……”

董校長墳墓密布姑婆芋,難於見到墓碑
董校长坟墓密布姑婆芋,难于见到墓碑

这些资料主要参考《华联六十年》特刊及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十分匮乏。

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网上报纸查询系统,寻获一篇有关于他的新闻<吡叻太平振华学校将为该校校长董淑和开追悼会>(1930年3月22日。南洋商报,17版)内容提到定在1930年4月4日为其开追悼会,并附上六百余字的“董淑和先生传略”。这些正好补充了拙作的不足之处,经过一番修订,重新撰写如下:

董叔和(1899-1929)华文教育工作者、振华学校校长。名以璋,字叔和(南洋商报是“淑”,根据其墓碑是“叔”)。原籍浙江省湖州长兴东门人(外江人)。 1899年诞生于家乡,父亲是读书人。年幼时,家庭可算是富足不愁生计,迨少年之际,家道逐渐中落,甚至连兄长的学费也十分拮据。他那时候十六岁,刚刚完成高级小学毕业。不得已下,只好应聘于长兴县初级小学为小学教员。

十八岁那年春天,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招考,他决定去应试,可是面对家庭经济问题,连少许的旅费也无法拿出。令他感到悲伤忧郁,无法自解。他听闻吞服藤黄可以导致死亡,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3:32pm 29/04/2025
2025年雪隆政府中学华文教师服务奖 | 三十载杏坛路 坚持“育人” 林宝旺 陈佩玲 视教育一生使命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林宝旺认为,华裔子弟学习华文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八打灵再也29日讯)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总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孜孜不倦地捧起华教的火种,步步踏实地守护着母语的薪火。

他们或因儿时恩师的启发而立志投身教育,或因偶然代课而发现使命感,或因坚定的教育情怀而投身其中,或因对文化传承的执念而不曾退场……他们的坚持与奉献精神,让国内华教篇章得以续写。

2024年“雪隆政府中学华文教师服务奖”得主林宝旺和陈佩玲,尽管教学背景和风格不同,却都坚持“育人”优先于“授业”的初心,把教育视为一生使命,以行动交出一份以母语为根、以文化为魂的答卷。

5月3办谢师宴颁奖

由雪隆华校董联会、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校长理事会、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及马来西亚青年运动联合成立的“关爱华文运动委员会”,将于5月3日(星期六)在吉隆坡崇文华小举办2025年第3届雪隆政府中学华文教师服务奖暨谢师宴。

鉴于前2届活动反响热烈,今年预计将有350位雪隆区政府中学华文教师和100位热心华教人士莅临,共同见证这场教育盛事。

在这场向华文教师致敬的盛会背后,是一个个用心教学、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的身影,其中不乏教学年资超过30载的资深教师。他们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娓娓道来在华文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至圣先师孔子的精神历久弥新,林宝旺正是深受其启发的教育者之一。
林宝旺:教书也教人

从小立志当老师的林宝旺,是因一位启蒙恩师,而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因启蒙老师秉持信念

他仍清楚记得,1974年进入瓜雪沙沙兰中华小学,当时担任他一、二年级级任老师的黄凤珠老师,谆谆善诱、疼惜孩子,秉持爱心理念教学情操教育学生。

那段日子深深触动年幼的他,从此便在心中许下心愿,日后要成为像她那般温暖学生的老师。

“黄老师是我从事教育职务的因,成长后对教育理念的认知感悟是果,支撑我教育学子至今天。”

数十年过去,这份愿望不曾动摇,他从森美兰马口启文中学、瓜雪而榄国民中学一路教到巴生加埔女子中学,直至今年荣休,教龄长达34年。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林宝旺以为人师表之志,践行一生使命。

“教书也教人”是林宝旺始终秉持的信念。他认为,华文老师的职责,绝不仅止于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每堂课中引导、开启智慧,辨析正误,塑造积极康庄的人生思想。

“每当教学进展不如预期,或学生在学习上出现负面行为时,我便以心中秉持的教学理念自我勉励——我正在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培育民族的新生代。”

尽己所能为教育献力

他谦虚表示,自己虽未必完全达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境界,但始终尽己所能,为教育族群奉献绵薄之力。

“华文教师应坚守岗位,把有限的资源与知识转化为丰硕的成果。除了分享学识与教学技能,我们更应传递对自我文化、传统习俗和道德伦理的热爱,让我们的族群不断迈向更完美的未来。

“我愿我教导、授课过的学子,能塑造正面积极人生观,成长后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学华文肩负重要使命

在今日多元化的社会中,华文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林宝旺形容,华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我们日常交流、思考及传递信息的语言。

他说,对华裔学子来说,学习华文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以发扬和提升华文的使用。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林宝旺深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正面的人生观。

“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也开始学习华文,掌握华文成为了一项不可忽视的竞争条件。今日学习环境、师资具足情况的情况下,我们没理由放弃学习,致使自身竞争能力逊色于人。”

推广华教面对挑战

不过,宝旺老师坦言,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着不少挑战。

“我国师资最严缺的科目其一是华文,部分学校因缺乏华文教师,往往由一个教师承担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尤其是中四和中五的高年级课程。”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林宝旺教学年资34年,陪伴一代又一代学生成长。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华教的重要性展开广泛的讨论。作为一位拥有逾30年教学经验的华文教师,林宝旺阐述华文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定位。

“华文教学除了着重语文教育的熏陶,更是文化和道德的传递。它不但培育塑造高尚人格的人民,文化美学的赏析也引导人们迈向和谐愉悦的生活里程碑,培育国民德智体群美。

“如此,华文教育将能与国家教育体系相辅相成,建设丰盛国度。”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学生的感恩与尊敬,对林宝旺而言是最宝贵的回报。
学生感恩尊敬是最宝贵回报

他也感慨,学生的感恩与尊敬,是其作为教师最宝贵的回报。

“华文教育的道路充满荆棘与挑战,并非顺畅的坦途,但只要秉持教育初心理念,敢于革新,群策群力,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即使牺牲小我,教育这条路肯定会走出康庄大道,璀璨多彩。”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陈佩玲希望能把作为政府中学华文教师的使命感与热情传承下去。
陈佩玲:“轻松认真”看待教学

与林宝旺老师的经历不同,拥有33年教龄的陈佩玲老师,是在中学毕业后担任精武华小的代课教师,才决定投身教育领域。

踏上教育之路后,她曾短暂在砂州古晋跑马场国民中学服务,最终回到母校——雪州八打灵斯里阿曼国民女子中学,一教就是31年。

她用“轻松而认真”的态度看待教学,常鼓励学生把华文当作一扇窗——只要你愿意打开它,就能看见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陈佩玲带学生游览仙境古城“太和殿”,师生感情深厚。

“我常鼓励学生:掌握华文,不只是学好一门语言,更能让你们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

她很庆幸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少面对棘手问题,校内教师不仅积极出席课程培训,也愿意在课后交流教学心得,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三十载杏坛路 一生华教情
陈佩玲在雪州八打灵斯里阿曼国民女子中学执教,一待就是31年。
华文科需家长支持

谈及华文教育的未来,陈佩玲坦言,华文科的前途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的认同是华教走下去的关键。

“华文科的前途需要家长的支持,社会需让家长知道华文的重要性,进而重视中学华文科。”

她指出,政府中学的华文教师都希望能把这份使命感与热情传承下去。

“这次获奖对我而言是一种肯定,意味着我也为华文教育出了一份力,谢谢所有人的支持与帮忙。”

对于还在教育路上打拼的年轻华文教师,她寄语:“用快乐的心情当一名华文老师,你会发现,这是一份越做越有意义的工作。”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