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獨中生群很平凡的故事,共同的記憶,也是我們後來踏入職場很重要(很多人沒有)的寶貴“資產”。當然你去籌款,也要知道此次籌款的意義。反過來,你不想去籌款,不就冷處理囉!
ADVERTISEMENT
獨中籌款(我不是說其他學校或組織就沒有籌款),學生的募捐很多時候都不會是整體數額的大宗。在大筆的籌款上,一直以來這重擔主要還是落在董事身上。這是他們的職責,也是有他們的人脈和“本事”。酸民要酸人,還請翻翻一部又一部的華教史。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鼓勵學生參與籌款事呢?只能說這只是一種參與感,這種參與感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傳統。但傳統之優良抑或異化了,就在於其前提應該是學生內化的動力和自覺,而非過於勢利眼的催促。這個“度”的拿捏,校方要有所意識。要加油,應該是向全體董事和師生加油,而不應該僅是跟“包尾”的班級學生喊加油。
但我也想說的是,那些肯自動自發,發自內心的熱忱籌款,敢敢面對世態炎涼的學生,這些籌款經歷會是他們畢生難忘,也將會在日後受用無窮。惟要懂得保護自己,不好單獨行事。然而也不要以為讓學生出外籌款,現在比較危險,以前就安全。40年前我們為學校籌款進新村,前方一排狗看著我們,我們也只能靜靜地站著看著狗(其實我是嚇壞了,還好有經驗膽子大的同學安撫著)。幸好狗群無趣,先散。
籌款過程中,我們有給人唱衰,委屈都吞下了。當然也遇到很多感動人的事,默默告訴自己,將來長大有點能力了,有年輕學子來籌款,記得要支持,多鼓勵他們一下。
今日之華教,有其精神傳統和傳承。若從新式學堂的創辦來看,那是打破僵化科舉制和保守私塾,承續清末國家興亡、民族振興教育改革的產物。這種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在五四運動前後迸出火花,新時代的“進步”學生本當關心時事,參與社會的改革召喚。當時的新馬華校,很多的校長、老師和知識分子都在“鼓動”學生,很多學生也很自覺自發投入時代的改革運動浪潮之中。不只是對中國政事的關懷,很多華校生參與反殖反帝運動,好些校長和老師被英殖民政府驅逐出境。到了抗戰(抗日)籌賑時期,華校生更是常在大節日前一天在課室摺紙花,在公假或紀念日的那一天老師帶著學生沿街籌款義賣紙花,為反法西斯貢獻一份力量,也展現他們的自覺。別以為那個時候就很安全,地痞流氓多得很,而英殖民政府也在嚴密監視著。
不管有錢沒錢的,華校生要讀書,同時也很草根接地氣,與時代相呼應。戰後從“僑”到“橋”,南洋大學的創辦更是掀起新馬華社群策群力,從富商到小販工人各地草根的籌款運動,其籌款模式更是形成今天華校籌款運動的典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款不在於多少,而在於那個意義,並積極爭取社會的認同和支持。一個仁翁認捐五百萬,我們謝謝您;但500萬人一人捐出一塊錢,那個意義更是大不同。那是群眾的力量,象徵華教之草根認同。
不排除間中有籌款賬目不明之舉。若有證據或疑點,就提出質疑,當年的馬華書寫也從不缺席。你矛頭對準那些有問題的害群之馬就是了,何必是也罵,不是也罵?當不問原由地說學生專心讀書就好,不用去籌款,把華教原有可貴精神給一刀切斷,華社竟也無所謂、無動於衷時,只能說華教近亡矣!這不僅僅是“時代不同”了,錯更不在去與不去籌款的學生,或許還得叩問,那些把華教金字招牌給砸爛了的當今華教最高領導層,怎麼離地到把華教草根的支持力量都給斷根了,搞得華教意識如此渙散。
話說回來,學生為校籌款,不管過去,還是現在,老師辛苦了,家長辛苦了,因師長和家長需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督導。很多時候更大的壓力是在家長和老師。當年我和同學出外籌款,母親也很是擔心。還好那時我們有親戚、同學家長有人脈,在很大程度上“保護”著我們(你以為當年要進新村這樣容易呀?)。
最後,只想說,學生為校籌款,我的爸爸,我和我的兄妹,到我的女兒都經歷過。這些都是獨中生群很平凡的故事,共同的記憶,也是我們後來踏入職場很重要(很多人沒有)的寶貴“資產”。當然你去籌款,也要知道此次籌款的意義。反過來,你不想去籌款,不就冷處理囉!這種事我也幹過,尤其當我不認同此次的籌款行舉時,也沒多少人能阻你或逼你什麼。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