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4:11pm 03/06/2024

颜值

面相学

黄美锦

颜值

面相学

黄美锦

【讀家說書】黃美錦 / 顏值當道,更不以貌取人?

作者:黄美锦(新山)

編按:你是顏控(或稱:外貌協會)嗎?英文有一句: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畢竟外在不代表內涵嘛。儘管如此,編輯還是得把版面編得好看一些……

ADVERTISEMENT

2024年農曆新年期間上映的一部中國喜劇《熱辣滾燙》,核心內容傳遞出女兒當自強的獨立精神,但戲外的絕大部分觀眾,更樂於把注意力聚焦在導演兼女主賈玲減重100斤後的苗條身段上。比起內在,人們似乎較容易為外表所傾倒。

顏擇雅《向康德學習請客吃飯》裡收錄的〈美貌是修行〉就一語道破:比較起需要深入調查才能知曉的財富或才智,美貌就是毫無門檻一目瞭然的優勢。

文中提及2013年巴黎知名的喬治餐廳(Le Georges)離職員工爆出餐廳秘不外宣的規則:餐廳帶位人員以客人容貌為指標,俊男美女享有頂級座位,相貌長得抱歉者則被帶到角落。老闆若不滿意某些客人坐窗邊,還會斥責:“是誰讓那醜八怪坐那裡?”

◢“美”並不穩定

美貌會抓住眼球是不爭的事實,但作者也揶揄:“眼球卻很容易上當”。只要有醜男醜女陪襯,長相普通的人就會瞬間拉高顏值。這樣的對比顯現出美貌的不確定性。美貌無法像財富能夠實體轉贈他人,也無法像才華一樣可以創造新事物,美貌的不安定要素太高,就像白雪公主的後母每天追問魔鏡自己是不是最美的女人,當某天魔鏡終於吐出刀刃:“你不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白雪公主才是。”緊抓美貌不放的繼母就原地黑化了。

儘管如此,對美貌趨之若鶩依舊是人類本能。現代人拿起手機拍照前,打開美顏濾鏡設置已成常態,尤其所謂“顏值網紅”,直播出鏡時若忘了開濾鏡,極大可能引發史詩級公關災難。溫和點的觀眾只會關掉視頻取消關注,暴躁點的觀眾恐怕就是實施網暴了。

這樣的“顏控行為”,難道是現代才有的現象嗎?非也非也。接下來這兩本書《魏晉有美男》與《顏值》將佐證對外表的重視,無論東西方,顏控是古往今來全人類的共識與偏好。

《魏晉有美男》文筆通俗,語調活潑,帶領讀者認識魏晉時代流帥百世的13位美男子:竹林七賢其中兩位名士阮籍與嵇康;傳說中帥得慘絕人寰而被吃瓜民眾活活“看死”的衛玠;被洛陽妹子丟瓜果示愛而留下“擲果盈車”佳聞的潘安;被譽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蘭陵王高長恭……(其餘人恕筆者不一一列舉)

為本書撰寫序言的蕭牧之認為,對顏值的熱愛自先秦以來就史不絕書,只不過到了六朝(尤其魏晉),人們對美貌的執著超乎尋常。東漢時期的亂政以及戰火連綿之下,知識分子對經學框架的信仰有所動搖,於是轉而把心神投入在個人本身,放大自我感官,盡情享受聲色之歡;從此魏晉的審美從儒家讚揚的謙謙君子開始擴展,民間對美的標準變得百花齊放。原本用在女性身上的貌美形容:“唇賽點朱”、“膚如凝脂”、“面似月下白玉,腰賽風中楊柳”……這些偏陰柔美的特質,魏晉時期卻在男性間成為名士風流的外掛。從現代視角切入,就跟娛樂圈受人追捧的花美男系明星有些類似。

◢在魏晉當美男,有好有壞

換成是中國其他朝代,要評論一位男性,關鍵在他是否具備忠孝仁義等品格特質,但在魏晉只要你貌美膚白,即便本質上是草包或小人,也會收穫來自粉絲的瓜果手帕來肯定你的顏值。潘安便是一例,此人美則美矣,但他實際是個趨炎附勢的諂媚小人。因為拼命巴結當時的權相賈充,與他標榜高潔的詩文作品大相徑庭,一千年後元代詩人元好問也不由感嘆:“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不過跟潘安同居洛陽城的顏控民眾來說,甭管潘安皮下長啥樣,他們就是純粹愛著他那張好看的皮囊。

不過處於魏晉這個動盪不安的朝代,美貌有時是加持,也可能是帶來災禍的根源。其中一位美男——慕容衝便驗證了這點。慕容衝是前燕帝慕容俊之子,也是十六國時期西燕第二位皇帝。慕容衝12歲時,前燕被前秦所滅,一夕之間從皇子身分降為俘虜,更糟糕是當時秦王苻堅看上了慕容衝與其姐姐的美貌,將二人同時納入後宮,少年慕容衝於是成了以色侍人的孌童。再看回每天被一堆路人圍觀導致精神壓力過大的衛玠,顏值過高似乎也未必是件好事。

◢古代面相學,靠不靠譜?

但無可否認,對長得好看的陌生人,人們都會不自覺產生更多的親近感。看見陌生人的第一眼時,大腦就會從對方的外表蒐集訊息,以判斷如何回應對方。但問題來了,我們從對方長相蒐集到的印象信息,是否準確呢?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託多洛夫撰寫的《顏值》直接給了當頭棒喝——你從他人臉上看到的,不是對方的本質,而只是自己的刻板印象。

為了印證理論,亞歷山大教授將西方面相學的盛衰歷史梳理整合,更附上許多與臉部訊號相關的科學實驗結果和導論(這妥妥就是要用一堆硬核歷史和數據來砸醒顏狗之舉)。

面相學的源頭始於鼎鼎大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撰寫的《面相學》被考證是最早的面相學著作。書中提出一個觀點:人類外貌可以和動物的特性掛鉤一起。像是鹿、野兔、綿羊等毛髮柔軟的動物,膽小柔順;而獅子、野豬這些皮毛粗糙的動物則膽大勇猛。以此推導出——擁有粗糙和柔順頭髮的人,也相對擁有勇敢與懦弱的反差性格。

亞里士多德的面相學論說雛形在16世紀被意大利學者喬凡尼·巴蒂斯塔·德拉波塔給擴展,其著作在歐洲有二十多種譯本,並在後來獲得面相學派的大明星——約翰·卡斯帕·拉瓦特極力推崇。

拉瓦特當時是頗有名聲的神學家,他編寫的《論面相學》甚至還找來歌德繪製插畫(牛逼不?),著作一出版便成為貴族和頂尖知識分子的必讀書,一度出現這樣的傳聞:若沒有拉瓦特文字描述和書裡的版畫作為參考對照,人們甚至連個僕人都沒自信僱傭。

遺憾的是,《論面相學》一點都不科學,內容更多是今日看來等同宗教與種族歧視的言論堆砌而成。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以理性反駁拉瓦特的著作,加上因為拉瓦特對若干友人肖像的任意詮釋造成身邊人不滿(連當初幫忙畫插畫的歌德也被拉瓦特的基督教狂熱做派給嚇跑了),此後拉瓦特就走下了神壇。雖然拉瓦特沒能成功替面相學賦予科學身分,但他著作的內容思想卻感染了19世紀文化,造就了普羅面相學的黃金時期。

◢壞人有樣子看的嗎?

同個年代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法蘭西斯·高爾頓。這位提出“先天 vs 後天”(nature versus nurture),對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統計學、心理學都有所貢獻的知名科學家,卻在下半生執迷於遺傳與優生學而聲名狼藉。他研究通過面孔與指紋來區分能幹與無能之人。1905年德國成立了第一個優生學協會——“種族潔淨協會”(Race Hygiene Society),高爾頓成為了此協會的榮譽主席。1911年高爾頓離世,之後納粹黨掌權德國期間,高爾頓的一本著作成為了所有德國學校的指定教材。某程度來說,納粹德國實現了高爾頓生前的優生理想國。

雖然我們不知道如果高爾頓親眼目睹大屠殺時會有什麼感想,但他曾對“平均圖像”(pictorial averages)這項以失敗告終的試驗給出以下結論:

“我已經為許多犯罪群製作了無數張合成照,結果一反預期。他們的肖像創造出平庸的臉孔,沒有一絲邪惡寫在上面。他們個別的臉孔夠邪惡,但邪惡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當這些邪惡處結合起來,個別的特色就消失了,餘下的盡是下等人的平凡樣貌。”

(備註:“平均圖像”實驗原理是把大量囚犯的照片影像重疊融合,最後拿出一個類似平均值樣貌作為犯罪者典範臉)

◢別讓印象妨礙你認識人

儘管種種實驗證明了樣貌和人格特質並不等同,但從遠古至今,人們依舊對美好的外貌報以更多的善意。衣冠楚楚的騙子總是比一個衣著邋遢的乞丐更容易騙取我們的信任。人們總是學不會在做出決定前,把這些看不到幾秒的視覺印象影響力減到最低。大多數人(包括研究臉孔的心理學家)會假定每張照片都是對相片中的人面貌的忠實呈現。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也就代表每張照片都能捕捉到相片中人的性格。而實際上靜止圖像捕捉到的,只是某個人生活中的某個特定片刻,而非個人特質。單是不同角度的光影投射,稍稍調整皮膚表面的狀態,就可以讓同一個人產生不同形象效果。像是打光塑造更立體的五官,讓人顯得性格更為堅毅。讓人臉藏在陰影中,則讓人看起來陰沉抑鬱。而我們從對方的長相收穫的訊息處理方式,更多源自個人經驗、文化教育等固定觀念,而非對方真正的一切。

雖然面相學研究最終已被認為是偽科學,但就外貌影響印象的效果而言,在繪畫上可以產生有價值的輔助。漫畫鼻祖魯道夫·託普費爾(Rodolphe Topffer)雖然對於現實世界裡臉部印象的準確度保持高度懷疑,但他支持把面相學當作創作漫畫人物的工具。

對於虛構的創作,面相學提供了一定的邏輯作為基石。但也要記得,就像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可以用同一張臉,融合演技與妝容技術,飾演出不同的角色一般。我們看到的每一張臉,未必眼見為實。

唯有謹記這點,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時,不會把第一印象的信息照單全收,以偏概全,而阻礙我們去了解他人真正的內在與價值。

相關文章:

【世界讀書日特別企劃】大書蟲阿姨寫給外甥的書話
【讀家說書】黃美錦 / 毛茸茸私房書推薦
【讀家說書】黃美錦 / 居者無其屋,怪誰?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