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傳來曾沛逝世的消息,我和瑞芬都感到萬分震驚、惋惜和悲傷。不僅是因為曾沛是我們認識近乎40載的老朋友,上月我們還在互通微信,為《香港文學》的東南亞散文專輯的組稿協商忙碌。她為我們推薦作者,還說,她少寫散文,散文沒有小小說寫得好,如果沒獲錄用,也不要緊。那時她身體不舒服,但我們感覺應該不要緊,最後病稍好就發來她寫的一篇。沒料到,世事無常,年輕詩人楊世康傳來她撒手的噩耗。
讀完曾沛的創作生平年表,歲月瞬間如水倒流。我和瑞芬與曾沛夫婦的相識、文字來往,始於1987年,跨世紀延續迄今,在我們與海內外文友的交往中,似乎比較罕有。也許我們三觀相近,文學創作中又熱衷於微型小說這類文體,在彼此忙碌的日子有時少了聯絡,雙方卻都將對方牢牢記存心底。感動的是我們的來往她筆筆記錄在簿,她是那樣一位重視友情的人啊。
ADVERTISEMENT
1987年,馬來西亞寫作人(華文)協會主辦了第二屆文藝營,邀請了臺灣的鄭明娳、新加坡的田流、馬來西亞的韋暈和香港的東瑞當主講人。舉辦活動的時候,我偶然走出禮堂外,在門口看到一位女的靜靜地靠牆坐在一張小桌子後,守著一張桌子,桌面擺滿了馬華作家的書,她就負責售賣。我十分好奇,就趨近寒暄幾句。問她自己也有寫作嗎?她說有啊……她坐在一角替文友賣書的身影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回港,讀到馬華《寫作人》季刊上一篇署名曾沛的小說〈媳婦〉,我覺得很好,驀然又掠過了那次邂逅的身影。人生舞臺上,不是嗎?許多人喜歡居於臺上幾十支銀光燈映照下的焦點,也有人甘於默默坐在幽暗的一角。
回顧與曾沛的文緣,也絕非偶然。80年代,印度尼西亞嚴禁華文,為了多瞭解東南亞華人和華文文學的生存狀態,發現馬來西亞文壇呈現的竟然是一派開放的局面。我渴望通過彼地的文學作品,熟悉一下海外華人的生活。曾沛的小說無疑成了我管窺大馬社會的文學入門。那時馬華旅港著名作家忠揚(陳鴻舉)推薦我出席在吉隆坡舉辦的亞細安文藝營,為我提供了接觸這方面人事、作品的條件。到了吉隆坡,也獲得時任大馬作協會長、詩人孟沙、財政曾沛等文友的熱情歡迎。1990年8月3日我們仨還一道去馬六甲培風中學作文學講座。我們到馬來西亞前後五六次,其中一次還帶一對幼年兒女南下。有一次在曾沛建議下,我們幾位文友還一起上金馬侖高原度假,記得同行的文友有她、我、瑞芬、李憶莙、毓瀚、陳政欣、葉蕾。大家玩得很開心。
做實事不尚空談
曾沛出版的單行本都是小說,她生前說過,最遺憾的是沒有寫出長篇;她有計劃近期整理文稿,出一本散文集《生涯之旅》(電子書)和再出版一本微型小說。曾沛的小說吸引我,在於她以樸素的文字、巧妙的結構,將大馬華人社會和家庭生活,包括婦女處境、創業、事業與家庭矛盾、各種倫理關係、婚姻、愛情、長者難題、婆媳和育兒養女等等複雜問題,化為一幅幅充滿思想、藝術和睿智的文學作品。她的本事,是以雅俗共賞的形式,告訴你世上無難事,個人命運在於自己把握;她的系列短篇和極短篇,組成了大馬華人社會和家庭生活的生動風情畫,也是華人創業、奮鬥、紮根的精彩素描。
她是以文學、演講、出書、編書等多元形式,鼓勵馬華婦女走出家庭,融入社會的婦女傑出領袖;2017年還與王蒙演講、對談;她謙虛謹慎、平易近人、關愛家庭、夫妻恩愛是她的基本質量;她是做實事、不尚空談的實幹家,不愧為馬華婦女的典範。
非常感激曾沛和許多馬來西亞文友,在我們創作生活的旅程上,也給與我和瑞芬許多協助和鼓勵。直到今天,馬來西亞和香港依然那樣心連心,連曾沛的女兒靜婷也成了我們的忘年交。我們要學習曾沛和她夫君承歷的為人處事、無私奉獻、事事感恩的精神,在不同的區域繼續勤奮地生活和創作。
懷念曾沛,您像一顆夜空上美麗的星,亙久地照亮依然在大地的我們奮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