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張曼娟在演講臺前是眾人仰望的作家,回到家關上門後,她是照顧兩位罹患老人精神病父母的女兒,9年的長照生活曾經讓她身心疲倦,甚至諮詢過精神科醫生,不過幸好還有寫作幫她自我療愈,也療愈了無數在長照路上的同行者。
她完成了“中年覺醒三部曲”:《我輩中人》、《以我之名》及《自成一派》,除了書寫中年人生的自在心態,也描繪了獨力照顧者的艱辛。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張露華
攝影:本報 黃安健
長照,是個不知何時會結束的路程,無論在路途中多麼痛苦,都比不上將來“畢業(被照顧者往生後)”時失去他們的痛苦,很多長照者因而走不出來。
但張曼娟很確幸擁有寫作這個能力,讓她可以把照顧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父親與失智症母親的心情寫下來,作為自我療愈的方法,並且透過她的文字,療愈了不少長照者。
照顧患上老年精神病的雙親,在別人口中是心酸與辛酸事,但張曼娟卻幽默的說:“朋友說你只要得到一個,就是中了頭獎,但我是兩個都得到了,所以我是中了頭獎中的頭獎!”
寫日記成自我瞭解的解藥
在寫作這條路上堅持了40年的她,在自己的臉書賬號上分享,她會一直寫下去,因為不寫的話就沒有辦法超脫自己。當中的超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我的挑戰與覺醒,另一部分則是從痛苦中超脫出來。
她坦言,作為照顧者,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而變得脆弱,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叫做“寫作療愈”的方法,讓比較豁達的自己跳脫出來,甚至會分裂出一個現實生活的自己和一個喜歡寫作的自己,而這個喜歡寫作的自己,有時甚至會高於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她透露,她從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練習,把所遇到的不愉快、挫折的事情都手寫下來,當時還沒有電腦。後來有電腦了,她卻發現手寫跟用電腦打字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手寫的時候它好像更能夠從手指傳遞到你的腦裡面,更清楚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
因此,她建議每個照顧者都應該寫照顧者日記,除了可以解放自己當下那個痛苦跟困擾,當你完成了照顧這個課程,成為“畢業生”之後,這本日記還會成為你自我瞭解的解藥。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療愈自己,把我的這些生活寫下來,也幫助療愈他人的創傷。”
張曼娟認為,寫作是她在遇到痛苦時,提升自己的一個方式,而這幾年來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成為照顧父母的獨力照顧者。
將照顧心情記錄出版 為照顧者發聲
她感嘆,所有的照顧者都是在猝不及防和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成為照顧者,而作為獨力照顧者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臺灣一項統計顯示,一般的照顧者時限是7至8年,而她今年已經邁入第9年,自己也步入了中年階段。
沒有經歷過成為照顧者的人都會說“照顧父母是你的福報,應該感恩”之類的話,但對身在其中的人卻承受著極大精神壓力與情感挫折的痛苦,旁觀者永遠無法想像當中的痛苦跟困難。
“若再加上又是獨力照顧者的話,很大機會會毀滅掉一個人。我覺得孝順是一回事,愛父母是一回事,但你能不能夠在這麼艱難的照顧下存活下來又是另一回事。”
張曼娟所謂的獨力照顧者,是沒有配偶或兄弟姐妹共同分擔照顧家人。她聽過很多已婚的女性朋友,當她們在擔任照顧者的時候,配偶並不具有同理心而覺得很麻煩。
她感嘆,照顧者這個角色,華人女性永遠無法得到公平看待,從小就被教育照顧家人是女性天生的職責。好比她並不是獨生子女,是有手足的,但是在整個照顧事件中,手足一直站在最外面的地方,甚至當她求援的時候,手足的反應是非常冷淡,反而是工作上的夥伴在必要時對她伸出援手。”
也因為照顧這件事,讓她獲得且更堅定了原來她有非血緣關係的家人,反而比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帶給她更多的幫助跟溫暖,所以與其期待跟你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幫忙,有時候不如形成跟朋友之間的一種互助關係,彼此之間的情感跟羈絆,讓我們做得更心甘情願。
“所以與一些已婚的女性朋友相比,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是單身,我想投入多少時間或金錢,我可以自己決定,不必受到另一半的質疑。而這也更加深了我的信念,要繼續為照顧者發聲,在照顧了父母一年之後,就把當中的心情記錄出版了《我輩中人》這一本書。”
你要的幸福 要自己給自己
除了扮演好照顧者角色,張曼娟說,她現在另一個目標就是增長自己的健康餘命,縮短不健康的時間,這也是所有臺灣中年人的目標。未來我們的世界最大的問題不是戰爭或飢餓,而是老化,因為人均壽命越來越長,而老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現在努力工作存錢,因為從照顧父母的過程我知道長照的費用蠻可觀,所以我從現在開始就存老了以後住安養中心的錢,不必任何人來照顧我,因為我很清楚知道照顧者有多痛苦,我覺得這才是我的福報。”
她很早以前就相信“你要的幸福,就是你要自己給自己”,也許因為基因關係,將來她也會像她父親或母親一樣患上老人精神病,所以她都告訴了周圍的好朋友與工作夥伴,當這一天來臨時,什麼都不用想直接把她送去安養中心就可以了,以後也不要來探望,因為她不會知道他們是誰,然後他們看了又難過。
讓自己有存在價值感
張曼娟也給照顧者強烈忠告:絕對不要辭職在家照顧老人,情願多打一份工請看護,也不要成為百分之百的照顧者。因為照顧小孩,小孩會越來越可愛,而照顧的老人則是一個逐漸走下坡的人,是最悲情的一件事;當被照顧者離世後,你想重回社會,卻會出現一種叫做“人際關係的斷裂”現象,就是離開社會太久而產生的社會隔閡,難以重新融入。
因此她建議長照者,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存在價值感。
“如果已經是一個全職照顧者,當被照顧者往生後,你想重新回到社會,去參加任何宗教團體或社團,他們一定會伸開雙手來迎接你,會讓你覺得這個人世間還是有希望的,讓你重新投入社會。”
張曼娟表示,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總會面對很多問題,這是各自的人生課題,唯有各自去面對與跳脫,也就是所謂的“課題分離”,而她一直很努力在跟自己與照顧者之間取得平衡,她覺得這是自己在修這一門功課所得到的成績。
在扮演照顧者角色中,她學到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就會覺得每一天都很珍貴,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不要去想明天,用這種方式來自我催眠,要學會自救的方式。
“我是用這種方式來自我催眠,也跟其他照顧者說,不要去想未來的事情,想今天就好了。如果在照顧過程中,我比父母更早離開,這就是天命,不用覺得好遺憾,因為在我活著的每一天已經很努力的在照顧他們,當我離開之後,我相信他們還是能得到照顧的。”
她也提醒旁人,不要老跟照顧者說“加油”這句話,因為他們的油都榨乾了,還要加什麼油呢?應該是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讓他有個喘息的空間,這種幫忙對照顧者而言就是黑暗裡的曙光。
想當一個氣派的大人
寫作生涯40年,張曼娟完成了“中年覺醒三部曲”:《我輩中人》、《以我之名》及《自成一派》,接下來她笑說要開始策劃“忘年”,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樂而忘年,忘年而後忘憂,這是很棒的一種狀態。
對於未來,她有一個期許,就是可以活到如臺灣一部電影叫做《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一樣,不一定要玩到掛,但我希望真的是可以做到樂而忘年。”
疫情阻隔,8年之後再次來到馬來西亞,有什麼想對大馬讀者說的?張曼娟說:“馬來西亞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地方,我第一次來演講是29年前,當時蕭總(星洲媒體前集團總編輯蕭依釗)邀請我來演講,但那時候我的書都沒有在這裡出版,但蕭總卻說我在這裡有很多讀者,我說怎麼可能!”
後來她真的來了,就被當時的情景震撼到,當時的馬華大廈演講廳坐滿人,連要進場也難,她才知道原來她可以用中文在這個地方跟這麼多讀者取得情感上的交流,給了她滿滿的感動。
不久之後,她的書就在大馬出版,陸陸續續也到過大馬很多城市,有一年還獲得馬來西亞讀者票選為“十大最受歡迎海外華文作家”第一名。
她表示,大馬讀者給她很多的熱情與光榮時刻,令她難以割捨,每一次到來都收穫滿滿的感動,很多讀者都跟著她一起成長。
“我覺得我現在追求的叫做‘大人’,完整的說法叫做氣派的大人,人不會因為年紀老了就變成真正的大人,這是一個人生修煉課程,先把自己修煉成一個由內而外的真正的大人,以後老了才不會成為討人厭的老人。”
“當你年紀越大,就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主流跟中心,要懂得如何退到邊陲,從邊陲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熱情跟喜悅,心裡不會覺得很惆悵,我們要懂得適時的進退。”
更多【人物】文章:
小說家朱宥勳 /文學是無意義但好玩的遊戲
網絡作家身兼政協委員:蔣勝男的人生AB面
調酒師易柏翔Seven Yi/以調酒穿針引線 敘述餐飲風味的詩意
打开全文
在寫作這條路上堅持了40年的她,在自己的臉書賬號上分享,她會一直寫下去,因為不寫的話就沒有辦法超脫自己。當中的超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我的挑戰與覺醒,另一部分則是從痛苦中超脫出來。
她坦言,作為照顧者,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而變得脆弱,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叫做“寫作療愈”的方法,讓比較豁達的自己跳脫出來,甚至會分裂出一個現實生活的自己和一個喜歡寫作的自己,而這個喜歡寫作的自己,有時甚至會高於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她透露,她從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練習,把所遇到的不愉快、挫折的事情都手寫下來,當時還沒有電腦。後來有電腦了,她卻發現手寫跟用電腦打字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手寫的時候它好像更能夠從手指傳遞到你的腦裡面,更清楚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
因此,她建議每個照顧者都應該寫照顧者日記,除了可以解放自己當下那個痛苦跟困擾,當你完成了照顧這個課程,成為“畢業生”之後,這本日記還會成為你自我瞭解的解藥。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療愈自己,把我的這些生活寫下來,也幫助療愈他人的創傷。”
張曼娟認為,寫作是她在遇到痛苦時,提升自己的一個方式,而這幾年來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成為照顧父母的獨力照顧者。
將照顧心情記錄出版 為照顧者發聲
她感嘆,所有的照顧者都是在猝不及防和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成為照顧者,而作為獨力照顧者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臺灣一項統計顯示,一般的照顧者時限是7至8年,而她今年已經邁入第9年,自己也步入了中年階段。
沒有經歷過成為照顧者的人都會說“照顧父母是你的福報,應該感恩”之類的話,但對身在其中的人卻承受著極大精神壓力與情感挫折的痛苦,旁觀者永遠無法想像當中的痛苦跟困難。
“若再加上又是獨力照顧者的話,很大機會會毀滅掉一個人。我覺得孝順是一回事,愛父母是一回事,但你能不能夠在這麼艱難的照顧下存活下來又是另一回事。”
張曼娟所謂的獨力照顧者,是沒有配偶或兄弟姐妹共同分擔照顧家人。她聽過很多已婚的女性朋友,當她們在擔任照顧者的時候,配偶並不具有同理心而覺得很麻煩。
她感嘆,照顧者這個角色,華人女性永遠無法得到公平看待,從小就被教育照顧家人是女性天生的職責。好比她並不是獨生子女,是有手足的,但是在整個照顧事件中,手足一直站在最外面的地方,甚至當她求援的時候,手足的反應是非常冷淡,反而是工作上的夥伴在必要時對她伸出援手。”
也因為照顧這件事,讓她獲得且更堅定了原來她有非血緣關係的家人,反而比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帶給她更多的幫助跟溫暖,所以與其期待跟你有血緣關係的家人幫忙,有時候不如形成跟朋友之間的一種互助關係,彼此之間的情感跟羈絆,讓我們做得更心甘情願。
“所以與一些已婚的女性朋友相比,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是單身,我想投入多少時間或金錢,我可以自己決定,不必受到另一半的質疑。而這也更加深了我的信念,要繼續為照顧者發聲,在照顧了父母一年之後,就把當中的心情記錄出版了《我輩中人》這一本書。”
你要的幸福 要自己給自己
除了扮演好照顧者角色,張曼娟說,她現在另一個目標就是增長自己的健康餘命,縮短不健康的時間,這也是所有臺灣中年人的目標。未來我們的世界最大的問題不是戰爭或飢餓,而是老化,因為人均壽命越來越長,而老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現在努力工作存錢,因為從照顧父母的過程我知道長照的費用蠻可觀,所以我從現在開始就存老了以後住安養中心的錢,不必任何人來照顧我,因為我很清楚知道照顧者有多痛苦,我覺得這才是我的福報。”
她很早以前就相信“你要的幸福,就是你要自己給自己”,也許因為基因關係,將來她也會像她父親或母親一樣患上老人精神病,所以她都告訴了周圍的好朋友與工作夥伴,當這一天來臨時,什麼都不用想直接把她送去安養中心就可以了,以後也不要來探望,因為她不會知道他們是誰,然後他們看了又難過。
讓自己有存在價值感
張曼娟也給照顧者強烈忠告:絕對不要辭職在家照顧老人,情願多打一份工請看護,也不要成為百分之百的照顧者。因為照顧小孩,小孩會越來越可愛,而照顧的老人則是一個逐漸走下坡的人,是最悲情的一件事;當被照顧者離世後,你想重回社會,卻會出現一種叫做“人際關係的斷裂”現象,就是離開社會太久而產生的社會隔閡,難以重新融入。
因此她建議長照者,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存在價值感。
“如果已經是一個全職照顧者,當被照顧者往生後,你想重新回到社會,去參加任何宗教團體或社團,他們一定會伸開雙手來迎接你,會讓你覺得這個人世間還是有希望的,讓你重新投入社會。”
張曼娟表示,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總會面對很多問題,這是各自的人生課題,唯有各自去面對與跳脫,也就是所謂的“課題分離”,而她一直很努力在跟自己與照顧者之間取得平衡,她覺得這是自己在修這一門功課所得到的成績。
在扮演照顧者角色中,她學到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來過,就會覺得每一天都很珍貴,簡單來說就是活在當下,不要去想明天,用這種方式來自我催眠,要學會自救的方式。
“我是用這種方式來自我催眠,也跟其他照顧者說,不要去想未來的事情,想今天就好了。如果在照顧過程中,我比父母更早離開,這就是天命,不用覺得好遺憾,因為在我活著的每一天已經很努力的在照顧他們,當我離開之後,我相信他們還是能得到照顧的。”
她也提醒旁人,不要老跟照顧者說“加油”這句話,因為他們的油都榨乾了,還要加什麼油呢?應該是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讓他有個喘息的空間,這種幫忙對照顧者而言就是黑暗裡的曙光。
想當一個氣派的大人
寫作生涯40年,張曼娟完成了“中年覺醒三部曲”:《我輩中人》、《以我之名》及《自成一派》,接下來她笑說要開始策劃“忘年”,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樂而忘年,忘年而後忘憂,這是很棒的一種狀態。
對於未來,她有一個期許,就是可以活到如臺灣一部電影叫做《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一樣,不一定要玩到掛,但我希望真的是可以做到樂而忘年。”
疫情阻隔,8年之後再次來到馬來西亞,有什麼想對大馬讀者說的?張曼娟說:“馬來西亞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地方,我第一次來演講是29年前,當時蕭總(星洲媒體前集團總編輯蕭依釗)邀請我來演講,但那時候我的書都沒有在這裡出版,但蕭總卻說我在這裡有很多讀者,我說怎麼可能!”
後來她真的來了,就被當時的情景震撼到,當時的馬華大廈演講廳坐滿人,連要進場也難,她才知道原來她可以用中文在這個地方跟這麼多讀者取得情感上的交流,給了她滿滿的感動。
不久之後,她的書就在大馬出版,陸陸續續也到過大馬很多城市,有一年還獲得馬來西亞讀者票選為“十大最受歡迎海外華文作家”第一名。
她表示,大馬讀者給她很多的熱情與光榮時刻,令她難以割捨,每一次到來都收穫滿滿的感動,很多讀者都跟著她一起成長。
“我覺得我現在追求的叫做‘大人’,完整的說法叫做氣派的大人,人不會因為年紀老了就變成真正的大人,這是一個人生修煉課程,先把自己修煉成一個由內而外的真正的大人,以後老了才不會成為討人厭的老人。”
“當你年紀越大,就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主流跟中心,要懂得如何退到邊陲,從邊陲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熱情跟喜悅,心裡不會覺得很惆悵,我們要懂得適時的進退。”
更多【人物】文章: 小說家朱宥勳 /文學是無意義但好玩的遊戲 網絡作家身兼政協委員:蔣勝男的人生AB面 調酒師易柏翔Seven Yi/以調酒穿針引線 敘述餐飲風味的詩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