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8日訊)馬來西亞自然之友(SAM)發現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某些魚類數量不斷減少,越來越難買到,例如鯧魚、石斑魚、紅或白皂魚等。
籲強化法律與政策
該會主席米娜絲配合今日的世界海洋日,發文告呼籲政府強化保護海洋環境與魚類資源的法律和政策,確保國家漁業資源可持續,穩定人民的糧食和營養需求。
ADVERTISEMENT
她說,研究發現,商業價值高的魚種人口劇減和頻臨滅絕。過度捕撈,浪費漁業資源和大量雜魚登陸是大馬漁業資源臨危的原因。
她指出,從2021到2030年的第二國家農糧食品政策定標40%國家漁業資源來自養殖,60%來自海捕魚。
“雖然比農糧政策1.0的50:50比率有所改善,卻仍有不足。不受控制的水產養殖業就是破壞漁業資源的致命傷。”
她認為,這項養魚政策鼓勵摧毀紅樹林、河流和海岸線。研究表明70%海洋資源利用紅樹林作為苗圃和繁殖地,因此紅樹林生態系統必須全面受到保護。
她說,水產養殖業製造雜魚需求,導致拖網漁船捕撈“垃圾魚”供應給魚場。根據2021年的統計,拖網漁船捕撈的“垃圾魚”高達33%,等於上岸量57萬4836噸中的19萬2413噸。
“聯合國糧農機構的報告提示,這個數據表明到了2048年,大馬漁業資源可能消失。”
她說,保護區系統缺乏執法已告失敗。5海里以下A區經常發生拖網越境,導致A區漁民與拖網漁船的衝突不斷。
“龍筌、拖網等違禁漁具在海岸線和河口使用,不但破壞了小魚的棲息地,也導致漁業資源被破壞的後果失控。”
她補充,漁業資源可持續和魚類生物量劇減,生態與漁業資源的相互關係皆不容忽視,唯有嚴法打擊才能保障國家漁業發展的可持續,穩定魚類供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