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越多越好,美好或不美好的都好,因为“我们”是复杂的。只有在直视现实的复杂性时,我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身份,同时也理解他人的不同。这份理解正是包容。
《Pendatang》(译名:外来者)是马来西亚第一部众筹电影。在2023年12月21日于Youtube上传以来,至今已累积180万的观看次数。故事虚构了一个未来时空,大马正式实施种族隔离法,任何跨族群接触都算触犯法律。故事的矛盾激化于一家华裔四口试图帮助一位无依无靠的马来小女孩。由恐惧促成的法律,再也容不得以爱为前提的善举,主角一家注定沦为逃亡者。在评论区可以看到各族网民用自己的母语发表感激和称赞,表示马来西亚需要这样的故事。
ADVERTISEMENT
什么是故事?故事是人的基本需求。解答人生意义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何处去?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答案,暗含在自己述说的故事里。只有理解自己的成长,我们才能说得清自己的故事。对每个人而言“有意义的选择”,正是那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讲明白自己故事的选择。
简单概述了“故事”对于个体的意义后,我们再来看它对一个社会意味着什么。著名的哈佛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认为,每个人生而带有一种历史,我们的生活故事是更为宏大的社会故事的一部分,也蕴含于无数他人的故事之中,包括历史上前辈的故事。割断了这种联系,就割裂了你的存在。
身为大马人,我们的生活故事镶嵌在大马的历史和族群关系里。大马作为后殖民国家,核心矛盾是混杂的文化。每个原本一脉相承的族群故事,因为遭遇殖民和战火,被迫与“非我族类”重新定义为一个“我”。我们就像青春期的孩子,仍在想办法理解自己的成长,说明白自己的故事。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社会中“说故事的人”分为两类:政权叙事和民间叙事。哲学家韩炳哲说过,“(混杂的种族、宗教和语言)不利于权力和统治。权力的前提是连续性。”单调甚至暴力地坚持某一种社会结构,比去理解真实的人心与矛盾容易得多。因此,建立一个扁平、失真,却可实现连续性的国家故事,成了后殖民国家政权的基本策略,尽管这样就否定了民间生活的多样性。
这就给民间叙事开辟了如下的意义空间:直视充满碰撞的真实世界、揭示混杂的痛与美、肯定多样性的价值。在很多结构动荡的国家,文学和电影承担了民间叙事的责任,它们使个体能够在历史洪流中找到心灵安定的依据。
20年前导演雅思敏(Yasmin Ahmad)拍摄的多部国油广告和跨族群的爱情电影,通过“爱与原谅”的视角,温柔地描述这个混杂社会的暴力棱角。她的故事肯定族群之间冲突与偏见的存在,但又乐观地让我们看见,每一次阵痛都会打开爱与成长的缝隙。身为穆斯林,宗教为她找到慈悲的根据,而社会是道德实践的场域。她个人的信仰故事,和她生于大马这个混杂社会的故事,相互兼容、成就彼此。
不过随着时代演进,不只是大马,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民间叙事的主体,其形式和内容也面临着迭代。最为显著的现象是,以往不可想象的极端言论,都可以通过最快的方式收揽跟随者。一项CNA的报道指出,大马年轻一代越来越拥护保守的宗教思想,这现象和 tiktok上层出不穷“宗教师网红”有关。专家担心,这些年轻人对政治和宗教的思想还不够成熟,长期吸收害怕被亵渎和被侵犯的恐惧情绪,会做出极端行为。
近日的KK便利店事件越演越烈,也和其叙事环境脱不了关系。让我们见证同一个事件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族群中,分裂成不同的故事。我们再也不能否认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民间叙事,对族群身份认知的影响力。
于是这就是为什么,在艺术创作寸步难行的国家文化政策下,民间会众志成城地推动某个故事的诞生。因为我们都希望,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复杂的身份、族群之间难以解释的情感,能够被讲述出来,形成故事。故事是生命得以安居的“意义之网”,电影和文学则好比织网的手。我们的故事越多越好,美好或不美好的都好,因为“我们”是复杂的。只有在直视现实的复杂性时,我们才能理解自己的身份,同时也理解他人的不同。这份理解正是包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