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紀實:友族生的苦與樂”特別企劃系列,即日起連載。
ADVERTISEMENT
也許,我們會有個既定印象,就是友族學生在華小求學,會因為對中文掌握的不足,而多少給教師帶來教學上的負擔。
也有人認為,這批孩子應該大多是後進生,影響學校的整體成績。
但是,也有教導非華裔生的華小教師,並不這麼認為。他們不以學生種族背景作定論,而是認為學習能力因人而異,包括了家庭背景、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家長的配合度等,都是關鍵。
他們曾親眼見證,在華小就讀的非華裔生,亦可交出好成績,無論是學術或是課外活動,展示了非凡的表現。
可見,關鍵就在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態度,與膚色並沒有直接關係。
協和小學華文科主任黃欣儀及華文老師朱美玲皆認為,學生本身若肯努力,學習態度良好,他們是可以掌握到課程的。
特別是在現有課程綱要下,一些技能是隨著課堂可重複學習的,學生慢慢就會掌握到有關技能。
朱美玲分享在校的教學方式,即授課一段時間後,在安排學生座位時,會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安排坐在學習能力較不理想或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旁,成為小老師,並在做功課時,適時地從旁協助有關同學。
因材施教 皆可成資優生
黃欣儀及朱美玲進一步強調,不能單純把友族生歸類為進度比較緩慢的一群,因為華裔生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最重要是因材施教。
朱美玲說,華小教學媒介語為華語,相關科目如數學、科學、歷史,自然是用華語學習;黃欣儀說,有鑑於此,一旦華小生的華文掌握欠佳,學習過程必然會受影響。
“例如數學,如果只是涉及加減的應用,那還可以應付,但若是比較有難度的數學題,結果因華文程度有限而不理解有關題目,那有關學生就面對難題了。
“同樣的,如果不理解科學題目,或是作答時,知道有關答案,卻又不會寫那詞彙,那也是問題。”
要解決這問題,不二法門就是給學生聽寫、習寫字、識字,即便是科學,也因為有不少的專用名詞,所以同樣也得多習寫。
“有時候,學生明明懂得答案,卻因為寫不出那關鍵性的詞彙而丟分。”
講聽沒問題 讀寫較吃力
負責教導第一階段(一至三年級)學生的朱美玲坦言,若友族生在學前教育時期未能充分掌握華文基礎,升上華小一年級,必然會面對一些挑戰。
“他們可能在聽和說(華語)方面沒有多大問題,讀則需要慢慢拉進度,至於書寫就比較困難了,特別是掌握筆順和筆畫方面,須下一番苦功。”
同樣的,負責低年級課程的老師可說是身負重任,必須讓學生在這學習階段打好基礎,因為升上第二階段(四至六年級),那將是另一個層次且更具難度的學習過程。
至於如何協助這些學生跟上課業,朱美玲說,老師會趁上課前、休息節或課後的額外空檔時間,給學生額外課業輔導,不然就是通過“小老師”平時在課堂上的從旁協助。
她說,老師也會在班上製作各科目的“星星榜”,以鼓勵及加強學生的信心,只要有關學生在學習過程達標或達到老師的要求,就可獲得星星貼紙獎勵,貼在“星星榜”上,學生看到自己名字旁貼了長長貼紙的話,信心一定加強不少。
“特別是學習能力較慢的學生,我們更需要幫他們建立信心。”
是否轉校 友族家長思量
友族家長雖可能瞭解孩子在華小就讀,會面對一定的挑戰,不過,為了讓孩子多掌握一個語文,以及對華小學習氛圍與軟硬體設備深具信心的前提下,決定把孩子送到華小。
然而,孩子在華小上課一段日子後,有些友族家長會開始覺察及思量,孩子是否適合在華小求學,特別是意識到孩子掌握不到課業時。
黃欣儀說,這方面就要看家長本身的決定與選擇,包括是否計劃讓孩子轉學至其他源流學校如國小。
至於學生半途轉校至其他源流學校,學習上會否因為教學媒介語的轉變而面對衝擊時,她認為,若有關學生的母語是馬來語,而家長又決定把孩子轉至國小,那相信有關學生很快就可掌握,雖然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及消化課業。
詢及是否曾有友族生因華文掌握不佳,影響學習並向老師抱怨訴苦時,她說,遇上這情況,一般上老師會與學生家長溝通,以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學習的狀況,並研究如何與學校配合。
優秀非華裔生 當模範生
從黃欣儀與朱美玲的分享過程,獲悉其實亦有表現相當優秀的華小非華裔生,甚至獲選為模範生。
最佳例子便是協和小學的一名校友可麗達,目前在協和中學就讀中二;她當年是協和小學的模範生及最佳女運動員得主。
傑出成就的背後是許多努力與汗水的積累,為了更能掌握課業,她自動自發買了許多額外作業來練習,多寫多複習,包括線上學習。
那時期,父母也安排了各科補習給她,樂天派的她不抱怨太多補習,理解父母的用心,甚至認為在補習班可以見到許多同學,一樣很開心。
當然,她坦言在華小學習的日子挑戰不小,例如低年級時,中文發音不容易掌握,偶爾也會聽不明白老師的授課內容;而來到高年級,華文寫作又是另一個難度。
對她來說,小學各科裡,最難掌握的是華文,她慶幸在這過程中,老師們耐心教導,自己也向同學求助,學習如何把句子寫好、寫對。
友族女學霸 獲獎無數
可麗達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當年把她送入協和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主要是希望她能掌握更多語言,有助於日後的個人發展。
在家,她和父母是以馬來文溝通,在學校就用華語與老師及同學交談,但其英語掌握能力也非常好,其中秘訣就是通過優管頻道學習。
她把對於三語的掌握揮灑在演講臺上,參加校內華語、馬來語及英語的演講比賽,獲獎無數;也常在馬來文及英文寫作比賽中滿載而歸。
小學六年級學年末測試(UASA),可麗達在馬來文、英文、數學及歷史皆考獲最高等級(TP6),科學TP5及華文TP4。
在忙於應付小學課業之餘,她沒忽略課外活動,是傑出的少年軍團團員(奪得校內最佳女少年軍團團員),也曾擔任班長、衛生組長、圖書管理員等,展現了領導風範。
除了在學術及個人領導能力表現優異,運動場上的她更是閃耀的一顆星,是田徑的賽跑選手,也是柔道高手,目前已入選為檳城州的柔道州手。
馬來女生SPM報考華文
升上中學,可麗達繼續進修華文,雖然開始感受到華文程度越來越高難度,特別是古文,不過,她做好準備將應付大馬教育文憑的華文科,並希望能取得好成績。
協和中學校長陳秀鑾對可麗達在校的表現讚譽有加,指她雖然每天忙於柔道訓練,但卻從不忽略課業,考試成績也保持良好水準。
可麗達寄語未來可能在華小學習的非華裔學弟妹們,務必認真對待華文的學習,包括額外補習,同時可通過聽唱華語歌、看中文書籍或漫畫、觀賞中文戲劇等,來加強對華文的掌握。
熱愛運動的她,是學校的中一生最佳運動員,她希望未來有機會進修運動科學,並冀盼成為柔道選手,代表國家出征國際賽。
馬來小兄妹 在家講華語
就讀協和小學五年級的艾莎(11歲),坦言剛學習華文時,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掌握漢語拼音。
她花了大概兩三年的時間,努力辨識漢語拼音字母、謹記正確讀法以及準確發音,終於掌握到竅門,並更有信心地使用中文。
她4歲開始接受學前教育時,家人便安排她在有華文和英文學習氛圍的幼兒園上課,協助她更快掌握母語以外的語文。
而艾莎的哥哥(今年在聖方濟國中就讀中三)也是在華小就讀及畢業,因此,艾莎有任何不懂的課業,都可向哥哥求助及請教,兄妹倆在家偶爾也是用華語溝通。
目前,艾莎的妹妹也在協和小學就讀二年級,一家三兄姐妹,皆是華小生。艾莎的學習態度及表現,更是備受師長們的肯定,甚至推薦她擔任學長。
訣竅:沒有捷徑 只能勤學
對於在華小學習各個科目的訣竅,艾莎說,沒有捷徑,只能勤學,老師和同學幫她很多,但她理解不能一直依賴他們,自己也需要付出努力。
她沒有補習,平時在家自修溫習,儘量自己掌握課業,不懂的就向師長、同學或哥哥求助。
她深諳自己因華文的掌握程度,所以對一些科目如科學、數學、歷史及華文科,須加倍努力,反觀馬來文及英文科,表現相當優秀,評估級別皆是最高等級。
升上四年級時,由於華文科開始有書學作文,因此更具難度,艾莎也咬緊牙關掌握寫作技巧。
令人動容的是,華文的難度沒有讓她卻步,她告訴本報記者,小學畢業後,她冀盼升上協和中學,並準備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華文科。
接觸中華文化 找到另一片藍天
在華小就讀的第一年,艾莎便展示了過人的勇氣,參加校內的華語講故事比賽,雖然沒得獎,卻已為自己留下自我肯定的一頁。
她在一至三年級參加書寫華文生字比賽時,亦曾得獎,升上四年級就開始參加書法比賽,進一步接觸中華文化的精髓。
友族生在華小學習,雖然缺失了母語為華語的優勢,以致在掌握各科知識方面需耗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但這並不阻礙他們在華小找到自己的另一片藍天。
就如艾莎,在馬來文和英文的掌握非常理想,也隨時樂意成為同學們的小老師,互補互助。
明日預告: 啟蒙教育很重要,在華小,前3年是最重要的時期,友族生在這個時期的基礎打得穩,接下來就問題不大;如果這3年的黃金時間沒有打好基本功,老師說:死路一條! |
相關文章:
友族讀華小(一)| 有人輕鬆闖關 有人半途U轉 友族讀華小美麗與哀愁
友族讀華小(二)| 謝立意:不受非華裔生增影響 華小講華語 不變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