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如果不能求同存异、缺乏同理心,不会有美好未来。
ADVERTISEMENT
华教运动,说是要回应马来主流“国家文化”的单元霸权,但很多时候其论述是“建构”出来的(详见30年前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一书)。
其一个高潮点是在80年代中期。1985年年底林连玉过世,灵柩在万人陪送下从雪隆中华大会堂出发,环绕吉隆坡市区游行五公里后在福建义山入土。接下来,全国各地相续举行林连玉追思会和哀悼会,随之设立林连玉墓园和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林连玉遗著,并以林连玉的忌日定为华教节,颁发林连玉精神奖等等。至此,马华(不是指“马华公会”)为林连玉塑造了一个“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带着悲壮色彩的族魂形象。林连玉成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马来西亚华社为华教“招魂”的神话和图腾,将林连玉视为“民族斗士”、“精神领袖”、“伟大导师”。诚如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2002)所说的:只要华社一朝还认为华文教育仍然充满危机感,则林连玉的现代意义就会存在。华人社会不断提林连玉,是希望后来者可以秉承林连玉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为华教,乃至整个华人族群的政经和文化争取公平的权益。
然而,曾几何时,如今的林连玉追思及其精神的传述竟成了“小众”。很多年轻华人更不懂林连玉是谁了。发生什么事?近十年来林连玉基金尝试把林连玉争取“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斗争形象提升至公民社会普世性的层次,要跨越种族、超越华教。可是,说点实话,不管林连玉形象再怎样转型,都很难再回到过去族魂领航的角色。
错不在林连玉,而是败于当今之华教。华教救亡一直在喊(只是现在通常只是发发文告),但对“启蒙”的事,华社华教的关注不成比例。除了消费和忽悠承认统考课题,还有哪些是需要自我检讨的呢?
华教发展的外在恶劣环境一直都存在。但最恶劣的时候,支持华教的前辈们都撑过来了。为什么到所谓中国崛起,华文价值提升的时代,大马华教反而失去了更多的群众,尤其失去年轻中生代的认同?
不争的事实,华教意识涣散了。华教办学难与时并进是原因,但华教内部一波又一波连翻如同妖术大恐慌“叫魂”般的内斗,却也难辞其咎。在中国已成“过去式”的文革批斗招术,竟然还在大马华教界里屡试不爽。对外发声无力,然华教内斗却从不停息,把精力尽在此内耗上而乐此不疲。搞得华教团体和华教人士四分五裂,对事也对“人”的批斗,一些所谓的“华教斗争”究其因,可能只是很莫名其妙的意气之争。如今的华教已没有什么魂好招了(林连玉追思已是小众),华教内部却有一堆“叫魂”般的恐慌,直喊:有内奸,要抓妖。
然而,华教哪来那么多的汉奸走狗呢?跟你立场不同,批评你的就是汉奸走狗、是无知的暴发户、是收人钱财、利益挂钩的无耻“走资派”。像这样乱扣帽子的华教斗争迟早自取灭亡。因为有志或无志的年轻一代早已厌倦华教如此毫无节制的内斗内耗。华教典范缺席,有时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争执点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
前阵子确诊骨痛热症,还进了加护病房。出院休养一段时日,一名关心的前辈来邀约吃早饭。他是一名退休的华团华教人士。我们来到茶室时,满座,排队。刚好一对夫妇看到老先生来,马上站起,邀请并桌。可以看出这对夫妇对老先生的敬重之心,一直说他们年轻创业时得到老先生的帮助和指导。
这名老先生是华团华教前辈,在位之时,对华教多有献力,并以身作则,子女也全送入独中就读。但他的华教认知和政治立场也多与“抗争”路线的人士常常相左,以致后者对他多有意见。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的格局和认知,他之所以这样说、那样做,总有他的理由和立场。看一个人好不好,是要看你平时跟他的接触。不能因为立场跟你一样时就把人棒上天,跟你立场和认知不一样时就马上变脸把人骂到臭头,把人家视同败类没水准之人。几十年的情谊全没了。
华教如果不能求同存异、缺乏同理心,不会有美好未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