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10/06/2024

拍摄

演员

预算

票房

陈伟团

剧情

题材

剧组

本土

竖屏剧

言展

陈全能

制作费

【戲說戲劇/03】拍攝豎屏劇,一場速度與妥協的競賽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苏思旗、刘永发、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俗話說“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由於預算極為有限而舉步維艱的難題,在豎屏劇的領域尤為顯著。

以小博大的結果是投資方和平臺袋袋平安,各自歡喜。可是對於投身進入豎屏劇的影視工作者來說,不僅犧牲作品的素質,更是以命相搏。

ADVERTISEMENT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長時間拍攝,讓劇組每個人陷入極度疲憊的狀態,幾乎都帶病工作。

中國資深影視工作者李路(化名)透露,他曾見過的豎屏劇組,若每天能睡3個小時便已奢侈,剛殺青就投入下一個組,所有人高負荷地運轉,最後甚至發生在片場猝死的案例。

製作費的壓縮,意味著劇組人員必須在極短時間完成拍攝,長期處在高強度工作的狀態,哪怕在節奏相對緩慢的馬來西亞,依舊難以避免。

30集的《Tolong Kurung Hati I》(請囚我心)自籌備到製作完成,前後不到1個月,拍攝時長為3天,每一天大約拍攝20場戲。

“因為時間緊張,一天內要拍完20分鐘的內容,若是一般微電影是不可能的,起碼要3天。”

“大家都在很累的狀態。”

這是導演第一次拍攝與劇情片相關的作品,因此他極為重視這個項目,自是抱著求好心態,對鏡頭語言、燈光要求等盡善盡美,倒貼也在所不惜。

可是處於預算和時間有限的窘境,服裝、化妝、道具以及攝像機等器材租借,眼見經費在燃燒,他坦言只得忍痛割捨,不斷地在咬牙將就。“很多東西,我都是這樣讓過的。”他舉著雙手遮蓋著眼睛。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言展提到,等拍攝到了第三天,大家已經進入狀態,女主角的演技已經開始展現爆發之勢時,奈何拍攝已經宣告結束。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陳偉團指出,豎屏的視野較橫屏狹窄,燈光可以靠得較近,燈位多,無需考慮填滿畫面,對技術和美術組的要求降低。

為了趕進度,不得不妥協將就

從導演的角度來看,其實最好的拍攝方式就是3部攝像機同時開拍,一次性拍攝近景、遠景,減少一直換位置的過程,如今只有2臺機器。

“若我真有3臺攝像機,又沒預算去租借監視器查看拍攝進度,一直要在各個攝像機之間來回跑,不就浪費更多時間嗎?”

拍攝初期仍能較勁,可隨著時間的飛速流逝,到了拍攝後半程,為了趕進度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妥協。

如燈光應隨著情緒、場景有所轉變,然而每調整一次燈光擺設的位置,就要耗時起碼15分鐘至20分鐘,難度再高一點的則需要30分鐘至1小時。如此一來大大增加時間成本,最後唯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拍攝後半程就指示燈光師把燈打到牆上,反射閃光(跳燈/打bounce),俗稱世界光,通亮到底,犧牲了層次感。

又如就算演員的演技和情緒遲遲不到位,每個鏡頭最多拍攝3次就讓通過……不勝枚舉。

“我覺得我很對不起我的燈光師,真的沒有時間。很多地方也覺得對不起自己。”他的言語中滿是愧疚,“鏡頭、畫面、燈光等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唯一難以妥協的是服裝造型,乃至於不惜自掏腰包聘用合作多次的妝造師救場。

“我和Kent(陳全能)的共識是,這是我們第一部豎屏劇,即使沒有預算,也要做到完美,否則跟別人有何區別?”

“我們不想因為作品太爛引起爭論,吸引流量。我有我的底線。”即使再將就,也不願意犧牲作品的質量。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Tolong Kurung Hati I 》已於6月初上線。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陳全能認為,豎屏劇的風潮最多維持2至3年,其生命力始終無法與劇情相匹敵。

一天拍15小時,超時拍攝全員累垮

第一天由於劇組工作人員、演員彼此並不熟悉,尚在磨合期,因此從清晨6時直到凌晨1時左右才收工,工作時長將近20小時;即便第二日和第三日收工時間提前至晚上11時,每日平均工作時長亦超過15小時。

連軸轉的結果,是劇組每個人陷入極度疲憊的狀態,幾乎都帶病工作,男女主角精神渙散,兩眼無光。

“其實這不是很健康的現象,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受不了。”編劇兼表演指導陳全能嘆道,這讓一向生活作息規律,每晚11時前就得上床睡覺的他苦不堪言。

“你可以看到演員的累,女主角因睡眠不足,第二天臉上就出現眼袋,臉部浮腫,只能用濃妝遮掩。”甚至由於疲累,到拍攝重頭戲,需要主角淚如泉湧時,主角哭不出來。

言展提到,等拍攝到了第3天,大家已經進入狀態,女主角的演技已經開始展現爆發之勢時,奈何拍攝已經宣告結束。

“所以豎屏劇就是會有這種問題存在,如果我們沒找到一個很好的團隊合作,一直在換不同的人工作,就要無止境地進入磨合期。”

儘管此次拍攝過程艱辛,但他們並不排斥豎屏劇,反而在思考如何改善拍攝模式,把製作過程變得更人性化。

“我們是希望一天只拍12個小時,那我們可以連續好幾天工作,因為休息時間足夠。”

“萬一真的不幸運,還要拍18小時,那我們希望間隙會休息一天,比如拍2天休1天,確保能完整地休息。”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為求盡善盡美,言展自掏腰包聘用合作多次的妝造師救場。
豎屏劇不利於藝術創作?

資深導演、攝像師陳偉團指出,傳統劇情長片一般是三幕劇的結構,有起承轉合,大約在十幾分鍾二十分鐘後會有事件發生,來到中段出現轉折。

一部電影全程可能僅有1次或2次高潮,豎屏劇則是1至2分鐘發生一次。

“觀眾會一直受到刺激,但是這種刺激是很短暫的,你拿著手機的當下你會放不下來,等你放下來之後,也有可能不會想到再繼續追,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像是快餐一樣,我們通過手機觀看的短視頻,迅速得到即時的滿足感,轉瞬就將之拋諸腦後,水過無痕。

反之,當我們通過閱讀、觀看電影,花較長時間獲得的滿足感或從中得到的啟發,往往感受最為深刻,甚至再三回味。

“你可能會記得20年前看的一本書,提到的一句話是什麼。但你看豎屏劇,短短一分鐘出現兩句金句,下一分鐘又出現三句金句,記憶一直在覆蓋,你到底記得什麼?”

豎屏劇先天的“基因”,也註定在藝術創作上必然有不足。

同樣一個場景,橫屏與豎屏呈現出來的畫面信息大不相同。豎屏時,也許只看到主角一人,鏡頭打橫以後,會發現原來主角周遭還有燈、垃圾、推車等等。

普通劇組的做法,自然要清理與劇情不符的現場,為了避免畫面空蕩蕩有失美感,就要考驗美術組的功力,擺放合適的道具填滿畫面。

豎屏的視野較橫屏狹窄,燈光可以靠得較近,燈位多,無需考慮填滿畫面,對技術和美術組的要求降低。

“很多像中國那邊的劇組,就算畫面穿幫,他們也不管,用後期模糊掉就行,反正大家看豎屏劇也不會看得很仔細。”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儘管此次拍攝過程艱辛,但言展(左)並不排斥豎屏劇,反而在思考如何改善拍攝模式,把製作過程變得更人性化。
快拍快播,分秒都是錢

“我們拍電影,每一個畫面都是精挑細琢;拍豎屏劇就是趕工,更像是工廠流水線產品。”

長此以往,對於創作者並非好事。比如在李路看來,豎屏劇的劇組人員從編劇、攝影、剪輯,甚至導演,彷彿是工廠流水線打螺絲釘的工人,沒有創作尊嚴。

“因為你滿腦子想的就是要如何拍得快?如何撒狗血?最重要的是你並不知道你這部片子能不能播出?能不能賺錢?你拿的只是低廉的勞務費。”

不過,凡事一體兩面,世事無絕對,至少對陳全能而言,豎屏劇依舊能給他帶來創作的快感。

他認為,實際上豎屏劇更考驗編劇的功力、節奏的把控,以及情節的“舍”與“得”。

“你知道這部戲的重點、主題和目標是什麼,如何一針見血,無論是寫長片或短劇都是一樣的。”

同是一個女騙子為錢接近霸總,最終戲假情真愛上對方的故事,假設只有1分鐘時間向別人講解故事內容,豎屏劇的內容僅需30秒就能解釋完畢;長片故事則可能由於細節太多顯得如裹腳布般囉嗦。

“我覺得它更能挑戰編劇或者導演的拿捏、掌控能力。”

他說,藝術存在的目的是令人感到愉悅,並非高高在上,陳列在美術館的才是藝術,路邊賣藝的小丑表演摔倒逗人開心發笑也是藝術。

“藝術是不分高低的。”

不過,試想想如今市面上有多少長片的劇情拖沓重複,邏輯漏洞百出,有時為了湊時長和集數往往“注水”,加入許多毫無必要的情節?

相比起更精簡,甚至部分更有創意的豎屏劇,此類製作敷衍的長劇顯然並無優勢。但,他話鋒一轉,“就算豎屏劇的製作方式,長期下來會有損藝術創作,但豎屏劇這陣風又能吹多久?”

他和言展不約而同地認為,豎屏劇的風潮最多維持2至3年,其生命力始終無法與劇情相匹敵。

“霸總、甜寵劇的題材還能炒多久?而且可能還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再次改變觀影習慣。”

【戏说戏剧/03】拍摄竖屏剧,一场速度与妥协的竞赛
因長時間拍攝疲憊不已,演員見縫插針地休息。
新人出線的平臺

關於豎屏劇的爭議從未停止過,演技綜藝《無限超越班2》的導師曾志偉、郝蕾、寧靜曾就此展開討論,將“現實”和“理想”之間的拉扯、糾結展現在鏡頭前。

其中曾志偉提到,新人能夠導演或主演大片的機會少之又少,豎屏劇無疑是新導演和新演員的機會,既然有市場,無妨選擇面對它。

從豎屏劇成功殺出的例子不少見,比如《招惹》導演曾慶傑、《長公主在上》導演知竹、新人演員錦超和丞磊,如今轉戰橫屏長視頻領域發展。

由此可見,豎屏劇何嘗不是為新人導演與新演員提供機會的平臺呢?這陣風或許未能長久,但未必不能借機乘風而上?

相關報道:
【戲說戲劇/01】解碼豎屏劇崛起之勢
【戲說戲劇/02】本土首部豎屏劇──不玩霸總劇情,拍出原創本土風格

延伸閱讀: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1:發展變革篇】當影視遇上科技…… 電影夢工廠百年革命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2:應用效果篇】當科技滲透電影…… 幕後電影人如何活用造夢?
【科技助力電影造夢/03:體驗意義篇】當影像遇上超高清…… 觀眾能否身臨其境體驗?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