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政府從2022年執政至今,不但沒能讓人民感受到“更舒適的生活”,反而覺得每況愈下。
ADVERTISEMENT
在資訊發達、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一個政府的實質政績,不是老黃賣瓜、自賣自誇就能掩飾過去的。政府須讓人民感覺到國家的正面改變,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才能獲得選民的支持。
馬來西亞政治動向逃不開幾個大課題,其中包括經濟、針對種族的相關政策、政治人物的修為(包括貪汙腐敗)以及衛生、教育等等。但最為重要的是經濟,因為經濟發展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而失業率、赤貧、補貼、親商、投資、交通、稅務、基礎建設、國際商貿、國內貿消、房屋策略等等,都是經濟相關的領域。
納吉的倒臺,不單單是政治人物的個人修為所致。一馬公司醜聞在城市地區發酵,是其中一項原因,但是扳倒納吉的主要因素,是反對黨成功營造國陣政府在經濟方面的無能,增加人民生活負擔的印象。其中包括消費稅、阿都拉時期的油價浮動、引進中資的“賣國”行為(在馬來社群發酵)、國債高築、馬幣萎靡等。
人民感受到了生活品質的下降,要怪罪的個體,首當其衝的便是執政一方。團結政府與2018-2022年的多屆短期政府一樣,沒能讓人民“感覺”自己已經過上更好的生活,反而感到生活品質大幅下滑。
若要一些納吉支持者提出他對國家經濟的建設,他們可以輕易的舉出一馬援助金、一馬商店、人民組屋、泛婆羅洲大道、寶騰-吉利合作、輕快鐵等等利民經濟政策。就一些人看來,這些政策與後期政府的政策相比,更能讓人感受到“舒適生活”。
團結政府從2022年執政至今,不但沒能讓人民感受到“更舒適的生活”,反而覺得每況愈下。這個“每況愈下”的感覺,除了人民本身的感受,更是使用了希盟在2018大選前,抨擊國陣的標準。包括上面提及的馬幣匯率、國債、失業率等等。除了把納吉政策改個名字以外,幾乎沒有一個政策是讓人民感到舒服的。
在種族和教育課題上,沒有承認統考文憑、雙語教學計劃(DLP)和華教制度化撥款的失敗等等,都引起爭議,華社因為懼怕“綠色浪潮”而咬牙忍耐,繼續支持團結政府,而馬來人則覺得政府在維護土著和馬來利益方面做得不足,再加上政客開始爆出一些人品修為的醜聞,很多選民已經開始覺得失望。然而這些,都是經濟以外的課題。
經濟方面,馬幣在團結政府成立後不升反降,失業率沒有明顯改善,物價持續上升,電費離譜調高,中位收入提升的情況比過往更差,外資流失,國債和納吉時期相比,即使用同一個會計模式,也高出許多。這些都還可以用國際局勢,甚至一些有關一馬公司的政治術語帶過。
柴油津貼的廢除將會增加民怨。雖然,非T20群體的個人用戶,以及小商人和小園主可以申請現金形式的柴油補貼;但是,這遠遠不足於避免另一波的通貨膨脹。
這項政策的落實,首當其衝的必然是運輸業。運輸工具多以柴油為主。若運輸成本提升,就會轉嫁給消費人。在生活已經很拮据的情況下,廢除柴油津貼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將會進一步激化民怨,而且導致更多的公司面臨財務困境。
為何筆者特別強調柴油津貼?原因其實很簡單。希盟主要成員黨從民聯時期,就給人民一個很簡單又很霸氣的承諾:今天執政,明天降油價。現在不降反升,而且還以各種政治術語推脫,因此民意加速下滑。至於團結政府中的國陣,雖然沒有在過去幾屆大選提到降油價,但也會因身在團結政府而受到牽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