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訊)“我一直覺得馬中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尤其馬來西亞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而中國的起飛也帶動了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前景。”
大馬留華1997年畢業生周時慧當年以“插班生”的身分赴中國暨南大學深造,那時候,赴華留學的大馬學生不多,惟她因為想要一圓念中文系的夢想,而毅然選擇參加南方大學學院(原名是南方學院)和中國暨南大學聯辦的集訓課程和考試,成功獲得了一次赴華深造的機會。
ADVERTISEMENT
配合馬中建交50週年度,周時慧接受星洲日報專訪時,侃侃而談個人留學的經驗和對中國印象的改變。
為圓文學夢 赴暨大念中文系
她憶述,南院和暨南大學當年簽署協議,並開放讓南院生赴華報讀企業管理系、歷史系或中文系,而作為電腦系學生的她並不想錯過任何機會,同時也為了追求心中理想的文學範疇,因此報讀了中文系。
“我們參加集訓課程之後,由暨南大學評定我們的基礎,再決定讓我們插班。當時,報讀這項基礎課程的學生有20人,成功通過考核的有17人,其中2人則是讀了基礎班(Foundation)之後就能直接進入碩士班。”
周時慧在中國深造2年,畢業回國之後投身策劃和協調的工作。由於她曾在中國留學,當她在職場上與中國企業交流時,她在語言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也比較能和當地人溝通。
在她眼中,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和進步,而且經濟起飛已不是一般速度所可以比擬。
初到廣州“髒亂差” 現講究環保
在1995年,當她首次踏入中國廣州時,她對這個城市的印象是:“骯髒、環境差、亂。”
那時,她和另外數十名大馬留學生因以“插班生”身分赴華而延遲入學,她與另外4名友人還要擠在同一間房。
“我還記得,我們吃完早餐後,會將餐具洗好和放在桌上,中午回到宿舍時,就會發現(餐具)上面有一層薄薄的灰塵,那個環境真的非常骯髒。
“但如今回頭看向中國廣州,整個環境已和從前不一樣,現在他們很講究環保意識。”
她說,那些年大家在廣州都是乘坐沒有空調的巴士,但如今廣州地鐵的16條線路已經全部開通,基礎設施甚至延伸至偏遠地區。
畢業後返母校 短短3年鉅變
在1997年畢業之後,周時慧曾於2000年返回中國母校,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在短短的3年內已有巨大的改變。
“我幾乎認不出原來的學校,校園周圍的環境已經變了,都變成高樓了。”
之後,她從2003年開始因工作關係而陸續從大馬往返廣州,這些年,廣州的變化相當大,例如,從當年沒有網絡時代、網寬頻,來到今天大家都在討論5G網絡了。
“想當年,我們在廣州連找個電話線都很慢,而且還出現網速的問題,那時會覺得大馬比較先進,可是如今回望,卻感覺到大馬比中國落後。
“我們的進步太慢,他們的跨越步伐太大。”
她表示,在這10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已有別於以往,而且中國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優勢。
盼馬中續往來助推動經濟
談到對於馬中建交50週年的展望時,周時慧以“聯繫”二字作為願景的主軸,並盼望馬中繼續維繫密切關係,而我國也必須引進更多來自中國的投資商,協助推動大馬經濟。
她說,大馬歷任首相都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再加上馬中已落實互訪免簽證的措施,這對雙方而言更是一大躍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