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紀實:友族生的苦與樂”特別企劃系列,即日起連載。
ADVERTISEMENT
今天,華小不再是華裔的專屬學校,而是為各族莘莘學子提供了學習中文的機會;而在華小畢業的友族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中文,也吸收了華人的文化和思維。
砂拉越泗裡街群賢華小校長李高建以堅定的口吻說:“華小必須獲得保留,這是華族文化的搖籃,也是國家民族團結的育苗船。”
他堅信,華小始終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無論是什麼種族或宗教,只要踏入華小,華小都會盡全力把孩子教好。
莫扎裡:報讀華小邊玩邊學
來自柔佛吧口小鎮的莫扎裡(Mohd Zakry)幼時就讀柔佛麻坡吧口輔南小學,在全家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的他是家中唯一就讀華文學校的孩子。在華人社區影響下,莫扎裡的父親萌生了讓兒子報讀華校的想法,沒想到莫扎裡非但不抗拒,還直接回答“想”!
莫扎裡憶述:“我沒想太多,只是覺得很多鄰居都是華人,學懂中文應該還不錯。”
然而,巫裔學習中文最具挑戰的就是非母語本身,在學校的幾個星期裡,他沒辦法完成一個句子,甚至無法說上一句話。
“我真想過放棄,除了對語言感到陌生之外,剛開始的種族差異也讓我生畏。”
1990年輔南華小全校共有6名馬來學生,而莫扎裡是其班級中的唯一非華裔生。
“華語很難,有些功課完成不了,家裡也沒人可以教我,不過幸好老師沒罵也不打我,爸爸也沒給壓力。”
讀小一的莫扎裡很快跟華裔同學打成一片,也經常把作業帶到朋友家寫,久而久之就開始聽懂中文,學習也逐漸上軌道。
華小畢業後,他在老師安排下參加了麻坡中化中學的入學試。
“我通過了考試,但中學華語太深奧,最後我還是選擇念國中,其中也考慮到中化距離住家較遠,不太方便。”
回到母語環境的國中,莫扎裡卻有點不適應:“我的馬來語程度有點落後,不得不找補習加強科學、數學和馬來文。”
受華校文化影響 笑說自己“kiasu”
雖然只接受小學六年的華文教育,莫扎裡也總是笑說已經把中文讀寫能力“還”給老師了,但從他的言談中,亦可發現華校文化對其性格塑造和思維影響頗深。
記者與他約訪時間是早上十一點半,但他提早半小時就已抵達等候,資料也備好整齊放在桌上,並在閒聊中提起:“跟華人相處時我就知道大部分人很拼,我也被影響,所以怕遲到,個性也有點kiasu(怕輸)哈哈!”
掌握第三語言的能力也讓莫扎裡在職場上佔優勢。他曾在馬來西亞科學院擔任聯絡官,因為會中文,所以獲得負責接待中國訪問者的機會,其中到機場接待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最令他感到自豪和印象深刻。
目前他在大馬道路安全研究所(MIROS)任職管理服務部主管,偶爾也會使用中文與華人或中國官員就工作事宜進行交流。
對他來說,懂得基本中文對事業發展是有幫助的,也會讓某些溝通和工作事半功倍。
羅卡:靠“講中文”工作賺錢
來自森州寧宜的羅卡(Loqa Kumaran)自幼兒園就接觸中文,後來就讀寧宜中平華小,畢業後升學至芙蓉中華中學。雖然他對學習中文的態度談不上非常感興趣,卻從未想過一開始的無心插柳,到如今在靠“講中文”工作賺錢。
“父母會送我到華文幼兒園是因為離家近,7歲時則是爸爸問我要不要上華小,當時我就覺得,反正哥哥姐姐已經念淡小和國小了,我就特別一點,選華小吧!”
羅卡是家中老麼,上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
印裔同胞上華小,說不辛苦是騙人的。為了追上課業,羅卡小學6年都上同一家補習班,課後進行全科輔導和寫完所有華文作業。
“主要是補華語,因為家裡沒人可以幫我,只能靠補習老師,我家經濟能力還可以,補習費大約是一個月70令吉。”
在同學的幫助和補習下,羅卡順利在華小畢業,後來因喜歡寬廣的校園,而決定報讀獨中。
“老實說,一個語言從小學起的話不算太難,但獨中的科目也太多了,比如文言文,連華裔生都覺得難,那我咧?”
從小地方到大型獨中當寄宿生,他笑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華人全部都長得一模一樣,剛開始難免不適應,幸好有位小學同學就讀同所獨中作伴。
老師免費補習順利畢業
獨中課業怎麼跟上?他說:“初中三時有一位很好的老師,免費給我們補習。” 在一樣靠老師、靠同學之下,他順利在2013年高中畢業。
他接受記者採訪時,全程都用非常流利的中文,這也與他這幾年的工作有莫大關係。
“因為我讀華語(校),才有今天。” 這些年,他嘗試很多不同的工作,包括大眾銀行的財務執行員、居家作業的客服人員及目前在一傢俬企從事金融教育培訓,應聘條件全都是需要通曉中文。
“因為我工作的客戶大部分是華人,反而很少會用到英文。
“現在很多印裔家長也會考慮讓孩子學中文,很多私人企業都需要聘請會華語的人,即便不是中國公司,市場也對中文能力有需求,所以掌握多一種語言總是好的。”
妃麗納:憑自己努力赴臺深造
“因為你會中文,所以那些人都會為你留一個機會。”
畢業於關丹班珍華小、以育才基金資助進入關中求學的原住民孩子妃麗納,憑靠自己的努力到臺灣國立嘉義大學深造,並打破原住民社區對升學之路的刻板印象,原來獨中非華裔生的升學之路多麼的廣……
妃麗納的父親有著三分之一的華人血統,從小就是以原住民和馬來文交流,而在進入華小之前,她完全沒有任何中文基礎。
在陌生的語言環境下學習,她因不懂得說中文,也聽不懂其他人說什麼而感到困難。
然而,妃麗納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她深知,倘若放棄學習中文的機會,往後的學習之路就會變得越來越窄。
“我的父母認為華小是我最好的出路,如果我轉校到普通國小,他們會認為既然我們放棄了,他們幹嘛還要管我們?”
由於妃麗納是以育才基金資助的方式在關中求學,因此,她更不敢掉以輕心。
在獨中畢業後,她原本計劃到新加坡和中國深造,但基於學費太貴而打消了念頭。
最終,她順利赴臺灣國立嘉義大學深造,並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這項決定曾遭到父親反對,但她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不想中學畢業而已,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雙方爭執以後,家人同意了妃麗納的決定。
如今,妃麗納的哥哥在國中唸書,而妹妹和她一樣進入了關中求學。
對於妃麗納來說,她很慶幸父母堅持送她到華小求學,畢竟學習中文也令她的社交圈子擴大,身邊的人甚至會向她投下驚喜的目光:“你是原住民,但你會說中文喔!”
原住民朋友也會驚歎:“原來,原住民也可以赴臺灣和中國深造呢!”
國小增設華文班可行嗎?
謝立意 :國小華小 華文程度不一
有人建議,與其送孩子進入華小,不如在所有國小增設華文班,一來可鼓勵各族進入國小就讀,二來也讓所有非華裔都可學習中文,惟這個建議會有何利與弊?
教總主席謝立意認為,國小的華文班和華小的中文基礎程度不一,無法相提並論。
他說,國小生無法使用中文溝通,再加上沒有中華文化的環境,即使是在國小學習6年的華文,可能畢業後還不及華小二年級的華文程度。
陳大錦:讓非華裔多學一種語言
不過,董總主席陳大錦和教專總秘書弗茲則抱持不同的意見。
陳大錦認為,在國小增設華文班,讓非華裔生學習多一種語言,這是一件好事,也能將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弗茲:讓學生有多一個選擇
弗茲也希望政府學校增設具有附加價值的語言班,讓學生和家長能選擇馬來文和英文以外的第三種語言。
他認為,若非華裔生能掌握中文溝通技巧,相信能在以華裔為主的企業和商界佔一席之地。
“除了能提高國民學校的質量,也能鼓勵更多非巫裔生到國民學校學習。”
相關文章:
友族讀華小(一)| 有人輕鬆闖關 有人半途U轉 友族讀華小美麗與哀愁
友族讀華小(二)| 謝立意:不受非華裔生增影響 華小講華語 不變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