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係列文章,旨在提高民眾對微塑料汙染的警惕性。每個老百姓和當政者,都必須在社區、國家和國際層面,扮演好塑料廢物管理和監督的責任,並致力於減少塑料使用和生產,以遏制微塑料對全球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在109個國家中,微塑料消費量排名最高!”說的白一點,就是:“大馬在吃塑膠排行榜上世界第一!”
這篇4月24日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的研究論文,是美國Cornell University研究員的精心傑作。
該研究根據各國自1990至2018年間的飲食結構、年齡結構、不同食物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濃度、吸入率、空氣微塑料濃度等數據,計算通過飲食和空氣兩大管道攝入的“微塑料人均攝取量”。
其中最讓大馬人觸目驚心的世界第一數據,是人均每天攝取量“0.5克微塑料”(相當於每月15克),其中逾50%微塑料從魚類攝取。
排名第二的是印尼(0.43克),接下來有埃及、菲律賓、越南、遼國、泰國、柬埔寨、加納、剛果、緬甸和中國,世界“十二大吃塑膠大國”,東南亞佔了八個(箇中原因會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討論)。
報告旋即在各界引起軒然大波,相關業界也懷疑“大馬魚類和海鮮含微塑料”的事實。
首先,微塑料幾乎汙染了所有人類居住的環境,這是無可否認的鐵事實;就連食品材料、水生動物等食物鏈,也不能倖免於微塑料積累;據一項全球商業魚肉的綜述統計發現,56.5%魚樣本被微塑料汙染(引2022年1月《Reviews on Environmental Health》論文 )。
在我國,這類研究也不在少見。以下從學術數據庫隨手摘錄的論文,證明我國海產類的微塑料汙染事實:
(1)2021年8月《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論文:在柔佛和雪蘭莪沿海區域捕獲的158條魚(16個物種)當中,約86%樣本的胃腸道和92%魚鰓中含微塑料,包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PET等化學成分;靠近城市的魚類比遠離城市的微塑料汙染更嚴重(平均每條魚含9.9對比5.2個微塑料)。
(2)2019年8月《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論文:採自雪州某魚市場的110條魚(11物種)樣本,被去除鰓和內臟(消化道、腎、肝、心和脾)後,其中9個物種魚肉被發現含有共56個微塑料顆粒(平均直徑約2.6mm),77%為塑料聚合物(plastic polymers)。
(3)2017年10月《Malaysi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s》論文:來自登嘉樓某地的四條籠養和野生的亞洲鱸魚(siakap),被發現含有共約4千500個微塑料(小於1毫米)。
(4)2024年2月《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論文:沙巴某海灘的血蚶等海洋雙殼類體內裡,每公克樣本含24至113個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等微塑料顆粒。
(5)2022年4月《Peer J》論文:從檳城兩個魚市獲取的72條海魚(四個物種)當中,共發現432個微塑料。
另,各國眾多研究經已證明,微塑料汙染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問題是“世界性”的(例:葡萄牙、韓國、 法國、 澳洲、 美國、孟加拉、 比利時,甚至遠至南極的Ross Sea,也都發現同樣問題存在。
再者,以上研究使用的傳統方法,只可以觀察到直徑相對大的微塑料,而不是能探測更細微“納米塑料”(nanoplastics;小於1微米)的更先進技術(引2024年1月《PNAS》報道;細節請參考本欄4月25日拙文《喝塑料瓶裝水失去兩顆腎?》)。
對愛吃海鮮的大馬人來說,“每天吃0.5克微塑料”,是個公共健康風險的驚人警鐘。
雖然海洋微塑料汙染,已被世界各地廣泛記錄(淡水域也一樣),但科學界仍需更多研究,去全面瞭解食物供應鏈微塑料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許多研究皆已證明微塑料可進入人體組織(包括肺部、胎盤、血液等),但未有關於微塑料影響健康的確鑿臨床證據,對生物影響的數據也仍然不足。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許多體外(in vitro)研究,還有種種動物的體內研究,經已顯示微塑料可能造成健康負面影響。
更糟糕的是,塑料在加工過程中,被混入許多可能有毒的添加劑,包括填充劑(fillers)、著色劑(colorants)、阻燃劑(flame retardants)、穩定劑(stabilizers)等,會慢慢釋放入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的同時,也被人類攝入體內。
此係列文章,旨在提高民眾對微塑料汙染的警惕性。每個老百姓和當政者,都必須在社區、國家和國際層面,扮演好塑料廢物管理和監督的責任,並致力於減少塑料使用和生產,以遏制微塑料對全球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微塑料系列之二)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滑世代”如何能够做到人机共处、相得益彰,关键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星洲日报3月9日的星期天头条《3C保姆孕育滑世代》,点出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大问题: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对大多数高中和大学生来说,现今的多数课程设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材,都是放在诸如Moodle、Blackboard的网上学习管理系统,老师、教授和学生们无可避免在这方面增加屏幕时间,以完成教学活动。同时,5年前新冠疫情的到来,大幅度加快了“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脚步。
在日常生活里,因为智能手机科技的日愈发达、便利和廉宜,“快”、“短”、“浅”和“碎”成了许多人的特征:长期习惯于观看碎片、快览短文,造成性子急躁、注意力易散乱,导致思考浅薄、内心空虚等“滑世代特征”。
这些症状,都出现在各个现代化中学、大学课堂上,而且都有各种研究数据支持。套一句有30余年教学经验的澳裔同事的话,是“注意力、学习力、智力和创造力逐年下滑”。
不受影响的,是极小部分“天赋”较强(是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动脑的、注重学术思考的教育),或者颇为“自律”的学生。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律”是个关键。因为相比20年前的课堂,当前电子设备和平台制造出太多让人更分心的娱乐性玩意;无法在各种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娱乐性屏幕前展现“自律”的人,其结果必然就是“心浮气躁”和“不专注”,相等于无法“止”、“静”和“安”,不能随处而静安,就无法“虑”(思虑周详、深入思考),最终无法获“得”所要吸收的知识。
对需要各类电子设备来完成工作的成人来说(如区区在下),一天超过8个小时屏幕时间是等闲事,但这些是善用网际网络、社交平台、人工智能和各类软件,以提升工作效率。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因为生活和工作KPI的压力,定性和自律是无需太大外力来达致的;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些来自师长的引导和劝勉,以培育健康的滑世代生活方式。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综合当前各方研究来看,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有必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过度使用屏幕对智力的祸害:
使用电子设备,原意旨在提升学习效率、增长知识和智力;但水亦能覆舟,过度使用它们,很大可能会破坏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以及影响学生(包括成人大学生)的智力进程。依据中国、韩国、匈牙利诸国多方研究发现,网瘾、网游瘾、微信瘾等患者的脑部特定区域皮层结构,都出现异常(变薄)或功能失调征兆。
二、屏幕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基本的,是保护好眼睛。滑世代人类可以采用美国眼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的“20-20-20”建议:每隔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每次持续20秒。
三、人工智能和数码科技的局限:
生成式AI、电子设备、网络等教育科技,虽然都具备划时代价值和利益,但它们只能作为偶一为之的补充工具,不能反客为主的成为课堂主角,或替代训练学生智力、培育独立思考的工具,以免妨碍人类原创性科学和科技的进展。
考量过长屏幕时间对学生、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电子设备普及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回归更多纸媒阅读时间,不啻是个解方。比如笔者在工作范围以外时间,都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闲时在家里、图书馆、公交上阅读的,也多是纸版读物或有声书。
无论如何,鉴于数码媒体在教育领域的高效能,我们知道这些教育科技是不可能走回头路了,除非是与世隔绝的修道人,没有人可以不使用电子产品。
于此,“滑世代”如何能够做到人机共处、相得益彰,关键就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