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紀實:友族生的苦與樂”特別企劃系列。
ADVERTISEMENT
在華文學校就讀的非華裔學生要掌握好程度的中文一直都不容易,不少學生因為缺乏學習基礎或不具備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而感到吃力,難免出現“學生辛苦、老師也辛苦”的情況。
不過,馬大學教育系語言教育教授朱莉安娜給予學生和師長信心:“學習新語言的確具有挑戰性,但只要方法正確和多鼓勵,任何人都可以熟練掌握另一門語言。”
學習新語言並沒有所謂的完美年齡。馬大孔子學院(馬方)院長諾扎麗娜博士指出,甚至有超過60歲的樂齡學生成功通過了HSK漢語水平考試的高級水平。
兒童學新語言具優勢
然而,考慮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兩位專家皆表示年紀幼小的兒童會更容易掌握一門新語言。
朱莉安娜引述研究表明,這是因為4到7歲的兒童處於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在這個窗口期,兒童特別善於掌握髮音和流利度。”
諾扎麗娜也認同,從小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也意味著學習者面臨比較少的壓力和批評。原因不外乎是人們對孩子的犯錯或失誤更有包容性一些,不太會過於苛責。
ECCE主席:越早學習越好
大馬幼兒保育及教育理事會(ECCE)主席拿督詹行瓊補充,處於成長期的兒童透過對話將更容易學習多種語言。
“越早學習越好,因為孩子天生有10億個神經元,在掌握了所有基本的語言發音後,只要在其成長階段有機會接觸到的語言或方言,他們都能夠進一步學習。”她說。
多語教學設計雙語作業
教師為非華裔生絞盡腦汁
報道“華小紀實”系列專題時,星洲日報記者走訪全國數所擁有較多非華裔學生的華小。面對班上的多元種族學生,無論教授哪些科目,老師們都會絞盡腦汁使用多語教學,甚至特別為華語課設計雙語教科書和作業,讓非華裔的孩子能更好地掌握。
這也讓如今的華文小學出現一種嶄新獨特的教學生態,各校還會自行找出最適合運用的教學系統。這在國小、國中、淡小、甚至是獨中和國際學校都非常少見,或幾乎沒有。
朱莉安娜:寓教於樂是關鍵
朱莉安娜受訪時提到類似觀點:“每個人學習語言的速度不同,所以(老師)必須因材施教,採用創新的教學方法。”
寓教於樂是關鍵。她建議老師們利用遊戲、歌曲或有趣的活動讓學習者參與進來,過程中給予稱讚和小獎勵也對學習成效有很大幫助。
她補充,視覺學習者會更受益於閃存卡或圖片的教學方式,聽覺學習者則容易在以對話為基礎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
諾扎麗娜:沉浸式課程見成效
對此諾扎麗娜指出,讓學生們沉浸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對提高該語言的流利程度也有很大效果。“根據我們在孔子學院的經驗,我們為成人開設了為期兩週的沉浸式課程,最後他們的漢語水平都達到了HSK1(漢語水平考試初級)。
“我們製造一個環境,讓學習者有能夠使用該語言說話的對象;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重要,有志者事竟成。”
若在課堂使用了各種新的教學方式,還是行不通,怎麼辦?
朱莉安娜樂觀地說,那就走出課堂外吧!
善用課外資源激發熱誠
“課外資源多不勝數,可通過應用程序的、在線課程、語言交流項目等,有時改變一下節奏或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都可以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
她表示,非華裔生學習華文不一定只能通過課本,老師們也可在教學內容中納入華文文化,進一步加強非華裔生對漢語的理解與熟練程度。
學習多語能促進理解
話說回來,非華裔生在華校克服了諸多困難和障礙後,到底值不值得?
除了語言本身的經濟價值,諾扎麗娜認為,學習多種語言的價值在於為社會發展和文化認同作出積極貢獻,尤其接觸不同的語言可以打開通往新文化大門,促進彼此理解。
縮小彌合彼此人差異
“如果你會說別人的語言,你一定會尊重他們,因為你會對差異感到謙卑,這也會縮小和彌合其中的差異。
“學生們也會變得更善於溝通,與更多人建立聯繫。”
諾扎麗娜給所有正在因為學習非母語、新語言、學習華文的非華裔生給出中肯的鼓勵:“不要放棄!語言學習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它需要時間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星洲小科普】
不同生命階段在語言學習上各有優勢
• 嬰兒時期:耳朵更為敏感,能分辨不同聲音
• 兒童時期:擅長聆聽並模仿的隱性學習,能快速掌握母語口音
• 成年後:擁有更持久的專注力和讀寫技能,不斷擴充詞彙量
• 年長者:生活經歷豐富,可利用對自身和世界的更多瞭解和知識來處理新語言信息
安排馬來供應商經營
森芭蕾華小推清真食堂
友族生除了要適應語文的問題,也得適應“非清真”的環境。不過,也有一些華小特別遷就友族學生,進行環境的調整。
例如,森美蘭芙蓉芭蕾新村華小超過半數(63%)是非華裔生,儘管校園依然以華文文化元素為主,但校方也對環境進行了調整以滿足人數眾多的需求,包括安排學校食堂由馬來供應商經營,提供全校師生清真食物。
“這不成問題,因為華裔學生也可以享用清真食物。”該校董事長林國堅說,非華裔學生佔多數也為芭蕾新村華小創造了一個多元的學習環境。每到休息時間,就可看到學生們不分種族、不分你我地一起用餐,聊天時參雜著華語和馬來語,彼此的膚色和母語並不阻礙孩子們一起吃飯玩樂。
該校也設有伊斯蘭教育課教室,任教三年的宗教師莫哈末沙吾菲表示,該校一直非常照顧穆斯林學生的需求。
張洪銘:華裔生國語變好
家教協會主席張洪銘也是該校校友,他說,非華裔學生一直是芭蕾新村華小的一部分,但人數確實不如現在那麼多。
“大多數學生來自附近社區,但也有許多來自芙蓉其他地區,原因是其父母希望孩子能認識中文或在以紀律嚴明著稱的華小學習。”
他承認,要創造一個沉浸式的華文學習環境是一項挑戰。儘管學校的官方語言還是中文,然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在教授不同科目有時需使用馬來語解釋。
“而且有些學生說的國語比華語還多!”不過這也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該校的國文整體成績優異,華裔生在多元學習的環境下有了很多練習說馬來語的機會。
張洪銘強調,該華小的課程和教學大綱與政府學校相同,惟各別科目的使用媒介是中文,因此若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有困難,學習成績就會落後。
蘇綏平:小學校教師能一對一輔導
剛調任到芙蓉芭蕾新村華小掌校的校長蘇綏平表示,該校老師正竭盡全力幫助那些在語文方面碰上難題的非華裔學生,同時鼓勵老師們在授課和講解時,多混合使用華語和馬來語,讓學生們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幸運的是我們學校的規模比較小,所以老師能夠給予學生們更多個人關注和一對一輔導;教育部也鼓勵我們使用更多的互動學習模式,而不是僅僅依靠講授和粉筆字教學法。”
為了提高不同種族學生的語言流利程度,校方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把他們分成小組上華語課,以便更能對症下藥。
非華裔學生中文書寫較弱
蘇綏平補充,校方發現大多數非華裔學生都能掌握好華文閱讀和聆聽,至於中文書寫方面則較弱,尤其是作文。
無論如何,她說學習沒有捷徑:“提高語言技能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多練、多寫,若可以就去補習。”
零華裔生華小
友族撐起北根那示啟華
李佳憓∕報導
彭亨北根那示啟華華小是一所完全零華裔生的學校,是全靠友族才撐下來的;因董事會及家協多年來群策群力向原住民和馬來社區招生,才得以讓該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目前全校共有128名學生,當中70%是原住民及混血兒,另30%是巫裔生。
“我們主要的生源是原住民校友們的孩子。” 北根那示啟華華小董事長石偉強說,原住民校友把孩子送來並不完全是因為住得近,更多是認為自己也曾受惠於母校,以及讓孩子在同族人數居多的華小更能適應。
巫裔生則是近年來人數稍有提高,他表示,該校每年向學生收取的費用是100多令吉,比當地國小近200令吉便宜(包括書費和學雜費),所以一些做務農或漁業的家庭也會選擇這裡。
學生平日馬來語溝通
學生們平日主要以馬來語溝通,老師則華語和馬來語切換教學,因市面上的多數教材不適合全非華裔生,因此該校老師也會主動編寫雙語教材,讓學生們更容易吸收知識,也會安排課後補習。間中有些學生會退學或轉校,但人數不多。
“本校學生的馬來文會比華文科好,升上國中不是問題,至於要念華中或獨中就比較困難,畢竟整體華文程度沒那麼好。” 石偉強坦言,該校學生多數都有念中學,惟頗可惜的是,一些原住民孩子從華小畢業後升至國中,卻因不適應馬來學校環境而選擇停學。
“我們很多校友也有專業人士,即便有些沒中學畢業,他們(原住民)種植油棕或到關丹發展也過得很不錯,只要有自信,還是可以用簡單華語溝通,至少也會寫自己的名字。”
相關文章:
友族讀華小(一)| 有人輕鬆闖關 有人半途U轉 友族讀華小美麗與哀愁
友族讀華小(二)| 謝立意:不受非華裔生增影響 華小講華語 不變質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