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15/06/2024

英语

黄莺

鹰童

南洋

福建话

方言

词典

语林又拾

谚语

米能加保

語林又拾(下)/鷹童(居鑾)

作者:鹰童(居銮)
● 黃鶯的詩情名字
【圖3】

我很喜歡黃鶯(【圖3】)的馬來語名字:dendang selayang。“天蕩”(dendang)是說黃鶯和鳴,好比令人心懷盪漾的詩歌般。黃鶯不像伯勞獨來獨往,而是結伴成夥而來的,來時必定相互唱和,嘹亮動聽。“颸來颺”(selayang)是形容黃鶯掠過,其疾如風,瞥然即逝的樣子。

【圖4】

馬來語也稱黃鶯為kunyit selayang。黃鶯的羽色以黃色為主,而且黃得像薑黃(kunyit)似的。它們在樹林或草叢間活動時,你會看到一團薑黃色的光影掠過(【圖4】),所以叫kunyit selayang。

ADVERTISEMENT

人的諺語

有一句米能加保(Minangkabau)諺語轉換為馬來語,一般作:Bagai bertemu buah si malakamo, dimakan mati bapak, tidak dimakan mati ibu。字面是說“如遇malakamo果,吃它,父死,不吃,母死”,比喻進退兩難的困境。

從米能語(bahaso Minang)轉換成馬來語(bahasa Melayu),米能語不吃的“不”是indak,換成馬來語就是tidak。有一點必須交代清楚,馬來語lima(數目5),米能語是limo,米能語malakamo轉換成馬來語,也應作malakama才對。但是,當初翻譯的人轉換得不夠徹底,於是malakamo就留在馬來版的諺語中了。

然而,malakamo到底是什麼?似乎沒有一部馬來文詞典可以告訴我們真相。

其實,malakamo就是印度人所謂的“欲垢”(malakama),一個人沾染了情慾的汙垢,就會喪失理智,不幸的惡果也就不遠了。這就像印度人說的“罪垢”(malapatakam),進入馬來語後變為malapetaka,成了“災難”的意思。災難就是不幸。伊斯蘭東傳之前,古代馬來群島曾受過印度文化的影響,這malakama顯然暗寓著佛理,不是單純神話,值得參一參!

人遇到情慾的對境,要及早看破。等到陷溺已深,才來思考要繼續染指它或立即捨棄它,就會陷入兩難。前述諺語恐怕是從古代某位智者的教言演變而來的呢。

還有一點,米能加保社會奉行母系氏族制度,母比父大。所以“吃它,父死;不吃,母死”這一句,與其理解為“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倒不如理解為“吃固不是,不吃更不是”來得符合米能加保風俗吧!

末了,稍微說一下米能加保這個名字。早年英國人記錄作Menangkabau,這同他們將Pinang寫成Penang的情形是一樣的。華人對“庇能”(Penang)和“米能”(Menang)的譯法也是一致的。至於不作“米能”而作“米南”,那是僑居森美蘭的潮州澄海人的譯法,因為澄海話的“南”正是念nang,與廣府話的念nam是不同的。

● 武吉士語

早年曾有一戶鄰居是武吉士(Bugis)人,他們家有一個姑娘在英國人辦的盲人寄宿學校讀書。每次放假回家,她總是饒有興致地把剛學會的英語歌曲唱給鄰家的孩子們聽。我很佩服她,無意間從她那裡認識了一點武吉士語的皮毛,可惜時隔多年,早忘得七七八八,無法在此處與大家分享了。

如今還略有印象的是,武吉士語似乎與潮州的一些共有一個特點,就是尾音很有點-ng化的傾向。華語“這邊到那邊,只差一點點”這句話,潮州口音念成“這piang到那piang,只差一tiang tiang”。武吉士語也有相似之處,例如號稱果王的榴槤,馬來語叫durian,但武吉士語卻叫duriang。這跟揭陽話、澄海話把“連”念成liang的情形,不是太相似了嗎?再如喝水的“喝”,馬來人說minum,而武吉士人說minung,這是不是很有點潮州味兒呢?

另外,武吉士語也有像福建話的地方。比如華語“裡頭是空的”這句話,其中的“空”和考試得零分的“零”一樣,馬來語該說kosong,但武吉士語說lobang,而馬來語的lubang卻是洞的意思。福建話的“空”既有武吉士語lobang的意思,也有馬來語lubang的意思,視語境而定。新加坡說福建話、潮州話的人很多,俗語“有什麼(好)空頭”,新加坡民間說成“有什麼lobang”,這其實正是混合了武吉士語。文化交融的多元風貌,“攏總有”(一應俱全)!可惜武吉士語在柔佛瀕於失傳,沒有幾個人知曉lobang是武吉士語,武吉士的歷史也漸遭遺忘。

“武吉士”譯名是根據閩南語的發音,“武”字閩南語念bu。中文“士”指有教養的階級,春秋時代以前,中國的士是既能武也能舞的。《書經·周書·立政》有“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的話,而《詩經·大雅·卷阿》也說“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和“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命,媚於庶人”,說明君王和國家倚重吉士。先輩的音譯採用了中國經典中出現的古名,贈予了原本尚武的武吉士人。今天,人們很難找到比“武吉士”三字更為尊榮和古雅的中文譯名了。

● 考較一番

公元3322年,國際考古隊在柔佛中部發現了一處一千數百年前的遺址,出土文物包括一紙殘頁,上面寫著:“1珍吉林較較。”古文字專家們為了破譯這個古意盎然、高深莫測的句子,提出了各種假說。有人解讀了“珍”“吉”的涵義,認為與算卜風水之學有密切關係。也有人考證出“吉林”是中國東北的地名,推斷是古代吉林移民的遺物。他們各自臚列了長長的證據鏈,頗能自圓其說,佔據了當代的考古新聞的頭條。

為了打破未來讀者的迷夢,我們姑且先把謎底給揭曉了:

1珍吉林較較 = 1 tin (of) cream cracker(s)

是的,這是英語的福建話譯音。那紙殘頁是從柔佛老字號餅家的賬簿脫落下來的。本來是常見的南洋用語,千百年後偶然出土,變成了天書。如是而已。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