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說讀寫各種故事,曾任星洲日報普通組記者與坤成中學歷史教師。非主流00後,有痣青年,相信人性本善。
電郵:[email protected] 。
ADVERTISEMENT
除生死,無大事。究竟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死亡?年輕人為何舉辦有關臨終關懷的醒覺活動,又會如何談論死亡呢?
“大家聽到死,就覺得很恐懼。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要突破這個恐懼呢?”臨終關懷醒覺活動籌委會主席張菲玲這麼回答。對她來說,一旦看破死亡這個課題,其實就會發覺死亡並沒有那麼恐怖,況且每個人都一定會面對和經歷死亡。
“我們想通過這個活動,自己感受、體驗、接受,最終才能走到釋懷這一步。我們想通過這四個階段(F.E.A.R),讓大家看淡死亡,用更好的心態面對死亡。”
死亡是可以看破或看淡的嗎?她說,如果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的時候,就會發現死亡並沒有那麼恐怖,在經歷其事時,也不會茫然失措。
親身體驗和感受死亡
在開幕儀式致詞時,張菲玲提到此次活動主題中的“蝴蝶”象徵著轉變、美麗、優雅和聯繫。正如蝴蝶從毛蟲變成最終形態一樣,臨終關懷代表著從生命到死亡的轉變,強調了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循環的開始。“吻”的概念則象徵著與逝者分享的連接或記憶的瞬間,溫柔地提醒著人們在肉體之外的愛和聯繫。蝴蝶是希望、變革和生命旅程永恆美麗的象徵,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也是如此。
感受到生命的珍貴
她說,此次臨終關懷的對象,是專門針對患有絕症的人,在他們生命的最後階段,提供支持和舒適的形式,目的是通過滿足患者的身體、情感和精神需求,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為他們的家人提供幫助和安慰。
這種關懷主要側重於管理與絕症相關的疼痛和症狀,力求讓患者儘可能保持舒適。此外,臨終關懷團隊還為家人和護理人員提供指導和支持,提供諮詢、教育和實際幫助,幫助他們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此活動精心設計了不同階段的體驗,讓參與者可以感受、體驗和接受死亡,最終達到釋懷的目的。譬如在感受的階段,通過觀看遺物及其背後的故事,觀眾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和逝去的意義,並瞭解關於臨終關懷和安寧關懷,加深大眾對此主題的認識。
此外,活動也設有死亡體驗環節,參與者需“躺”在偽棺木體驗自身的死亡,進而思考生命的意義。通過冥想環節,參與者可感受生命的臨在感,體驗內心的平靜和思索。
接受和整理情緒 有柔軟才能堅強
看著學生一步步瞭解何謂臨終關懷,直到活動期間已能夠從容談論生死,活動顧問老師姚麗洙也表示:“我希望這不只是讓學生去學習如何舉辦一個活動,而是從中去接觸大眾的人性,學習如何懂得去尊重生命。”
她說,如果大家能夠這麼坦誠地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感受,包括負面的感受如恐懼與悲傷,那每個人的心都會放柔。當每個人的心能夠柔軟一點,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足以慢慢感染身邊所有的人,乃至整個社會。
“我們必須要知道並瞭解,柔軟不是脆弱,反而是堅強的源頭。當一個人能夠容許自己哭的時候,其實那才是最堅強的,因為我們承認自己的情緒,承認我們內在還有一個小孩。
“一旦承認了自己的情緒,其實是在擁抱自己,並且完全接納自己,這也就足以讓自己能夠更堅強起來。所謂弱者,是逃避自己的柔軟之處。其實堅強跟柔軟不是對立的,反而應該是融合一體的。如果我們沒有柔軟這部分,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堅強。”
最後,張菲玲也強調,悲傷是被允許的(It’s okay to be sad),如果不允許自己傷心的話,就是在跟自己搞對立。
討論生死不再是禁忌
“如果你不讓自己把情緒表達出來,那你要怎麼堅強呢?一直把情緒收在心底,你是不可能堅強的。可能到最後那一刻,你真的崩潰了,那要怎樣照顧好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應該面對自己心裡最深處的情緒。你可以哭,你想怎麼樣都可以,但你一定要面對你自己。”
臨終關懷,簡言之就是做好讓生者安息,同時幫助生者堅強的工作。看似簡單,要做好這件事卻不只需要心理意識上的醒覺意識,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行動,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扶持。年輕人願意主動迎面如此沉重的課題值得鼓勵,期待有朝一日討論生死不再是禁忌,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能夠從容面對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死亡。
相關報導:
“生命之旅”情景音樂會落幕 為祗園修心院籌獲43萬
將殯葬教育改革視為己任 遺體化妝師 推廣生命教育
132醫學系師生感恩致敬 送別一家3無語良師
楊偉漢《照》丈量人生 / 歐芙苓(甲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