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自然及人文进程,有其包容多元,吸纳外来元素的“海洋”特性,而下“南洋”的海南人又有其“南洋品牌”的创造和再创造。这些都是探讨新马海南人重要的精神文化和本事,遂乃以“海洋和南洋”作为本书之主标题。
ADVERTISEMENT
5月26日,马来西亚海南联会推介我的新书《海洋与南洋: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原印1000本,预购却已超出1400本,乃再加印多1000本。算是热卖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但也希望认购者能阅读我的书,更希望“非海南人”也阅读这本书,多多交流。
《海洋与南洋》是作为海南联会马来西亚海南文物馆之设立的延伸阅读而出版的。惟出版有些匆促,有一些打字错误。书里收有10篇文章,不是每篇都写得很好。前三章是叙述性的写史,以让读者对海南历史文化与海南精神的探索有个概览性的了解。后半部则是比较严肃的探讨海南民俗、饮食文化和海南会馆天后宫“馆宫二合一”的建置。虽言主要都是写海南人的历史与文化,间中有“一家之言”,也有近些年来我对华人研究视角的实践。一些论见兹述如下:
一、海南人推崇丘、海二公(丘濬和海瑞),惟世人多认识清官海瑞,也多推崇清官海瑞。但本书在丘海二公的评论上,我则比较推崇丘濬。海瑞好批评,但很多思维是极端保守的,虽言树立了个人形象,但对当时的明朝政风和存在的种种弊病,其实他无能为力改变什么。惟丘濬却是以其真材实学著述建言,并参与国事。而且丘濬的经济思想、其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很多建言都是具有前瞻性的。当然丘海二人虽都是明朝人,时代却不同。丘濬在明代中兴之世,海瑞却是在明代衰败之期。不过,两人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嫉恶如仇,善恶分明。
二、我很难说海南人有那些“特性”,不能硬说那些个性是海南人“独有”的海南精神。但从近代历史的探索,从很多海南历史人物身上,你会看到很多“跨国越界”的灵光,以及对善恶分明的忠贞之心。这纵不能言是海南人的特性,却是在当下极需传扬,可贵的精神。
三、本书收有好几篇关于海南民俗的论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受到我厦大博士论文导师曾玲教授的影响,强调既要有在地大马的“横向寻根”,也要有向中国原乡海南岛做文献资料搜索和田野调研的“纵向寻根”,去做对比、交流和对话。如此你才能更清晰的探出新马海南人的民俗脉络。不了解海南岛的历史文化发展,你看新马的海南人文化常会以为那是“我们”的“独特性”,什么都是我们的在地创造,又或什么都是“礼失求诸野”。其实不然。同理,不懂中国历史与文化,其实你做出来的“在地”华人研究也常会是“自以为是”。
所以,我常鼓励国外(尤其是中国)的年轻学者,多出来看看东南亚,多点“不是客套”的交流。而大马华人研究的学者,拜托还请你有机会的话多到中国走走,多到世界各地观察,慢行、细看。否则你的所谓在地“进村找庙”就只能是“进村找庙”了。你看不出什么来的。找了一大堆在地的文物和资料及拍照,却解读不出什么。
在“本土与中国”之间,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偏执任何一隅。事实上,一个有活力的文化,其文化发展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但即使再如何本土化,亦多少有其文化的原生性,有其渊源。当然文化的生成,可以是多源流,那才是其丰富精彩之妙境。
海南岛的自然及人文进程,有其包容多元,吸纳外来元素的“海洋”特性,而下“南洋”的海南人又有其“南洋品牌”的创造和再创造。这些都是探讨新马海南人重要的精神文化和本事,遂乃以“海洋和南洋”作为本书之主标题。
本周是马来西亚海南联会的改选日。听说两个阵营竞争激烈。不管谁胜谁负,都得尊重民主,相互敬重。著名(海南籍)学者吴德耀教授曾说,如果有什么海南精神,我们应当弘扬“海量”精神。明代贤臣丘濬诗云:“远观沧海阔,万波总朝宗;溪壑流难满,乾坤量有容”。谨以这首丘濬的《海仪》,共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