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經濟力量”始終受制於“政治力量”。標題所問問題的答案,始終離不開“政治”。
ADVERTISEMENT
試問世上何事可令政府不取消汽油或柴油津貼?答案本來是“選舉”。其實不是。
事緣5月4日,一家外國傳媒引述匿名政府高官的消息,揭露政府計劃於6月率先撤除柴油津貼,而汽油津貼將分階段進行。隔天,首相安華即嚴正駁斥該傳媒報道不實。外媒報道哪裡不實呢?6月10日,柴油津貼正式撤除。這不禁惹人猜想,安華當時的反應,難道和5月11日的新古毛補選有關?
不管首相反應如何,撤除汽油和柴油津貼,是勢在必行,也是團結政府計劃中的事。這推翻了“選舉”這個答案。
從經濟科學的角度來看,撤除津貼也是一樁好事。不過,我們不妨設想一下:世上有沒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令政府不取消津貼?答案是……
以“錢頭”論經濟,如果政府有錢,這個津貼可以一直維持下去。所以說撤除津貼勢在必行,是因為政府實在沒錢。而政府為什麼沒錢?
一來,這是因為國家經濟不給力。以產業劃分經濟活動,有五大類,即農業、礦業、工業、建築業、服務業。這幾年油棕價好,帶動了大公司和小園主的收入,但他們畢竟只是經濟整體的少數;又比如AI科技帶動半導體產業,進而帶動我國傳統的電子電器業的外國直接投資,或科技巨頭來馬設立數據中心,但這也只佔整體經濟的杯水車薪。我國的服務業佔GDP近60%,也是年輕人的首選行業。這是我國經濟的根本問題。
經濟活動賺錢,等於說人民賺錢。如果人民賺到錢,定時定量繳稅,政府不會沒錢。政府沒錢,要嘛是因為人民沒賺到錢,要嘛是賺到錢的人民不繳稅。
再來,就算經濟給力,工廠和人民賺到錢都繳稅給政府,也不見得政府就有錢可以大花特花。政府可以跟左手邊的人要錢,派給右手邊的人。不過這樣一來,左手進右手出的政策,就有合理性及經濟效率的問題。再者,政府身為一個龐大的機構,在從左到右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耗費(或貪汙)以至於最後派到人民手上的錢,也是大問題。
經濟沒有活力,就要去改善“經濟環境”。這是根本之道。我們的政府沒錢,他們除了減少花費和到處招商,又是否有實實在在的,設法促進和改善整體的經濟環境呢?還是他們眼巴巴看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環境越來越保守越來越狹隘越來越沒錢可賺而無動於衷抑或束手無策呢?
可見“經濟力量”始終受制於“政治力量”。標題所問問題的答案,始終離不開“政治”。
坊間的一個討論焦點,是撤除津貼會造成通脹,加重生活成本。筆者的看法正好相反——通貨膨脹是由政府印錢造成的。撤除柴油津貼是撙節措施,其效果跟印錢正好相反,所以不會造成通脹。
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都是理性而聰明的。說人聰明,即是說人受制於需求定律。需求定律指出,價格上漲,需求量必下降。柴油汽油價升,開車出門次數或距離必減少。這是聰明人會做的事。親愛的讀者,你聰明嗎?
同理,連帶運輸成本上漲而價升的其他商品,同樣受制於需求定律。人們看著物價上升,自會調整消費選擇,生活成本於是控制下來。聰明的人,絕不是如經濟部長拉菲茲所說的“消費者”。拉菲茲說,消費者看著物價上漲而無動於衷,才形成通脹。絕不是。
話說回來,馬來西亞會陷入通貨膨脹嗎?我認為會。但原因不是撤除津貼。
團結政府撤除柴油津貼有兩個理據,一是杜絕走私,一是避免違法濫用。
撤除了柴油津貼,轉而使用針對性補貼,即每個月200令吉的現金補貼(發放給個人、小農及小園主)和發放給公司的柴油卡(fleet card)。
第二財政部長阿米爾韓查表示,政府去年花在柴油的津貼達200億令吉,如今減少津貼而發放針對性補貼,將為政府節省40億令吉開支。
雖然走私和濫用的損失無法估算,但從整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從事這些勾當的本地人把錢用在本國經濟,無論是投資房產或買地、揮霍無度或儲蓄,依然都是帶動經濟的活力,即是物價上漲的源頭,差異只是政府所流失的錢由這些人的戶頭重新流入經濟市場。如今撤除了津貼,政府回收這筆收入,若如阿米爾所說的把錢用在“建馬路、蓋學校和補貼醫療”,同屬帶動經濟的活力,那算不算是通脹呢?
我們或許可以如標題作如此問:試問世上何事可抗通膨……
答案與本文的分析一以貫之:放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答案不外乎“政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