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特殊兒或者發現孩子發展遲緩,怎麼辦?
不要害怕,不要擔心,早期療育將有助於提高生活能力和技能,越早介入,越有改變他們命運的機會。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林明輝、陳世偉
臺灣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調理保健技術科主任吳東昇教授在由大聖人文基金會主辦,為期2日的特殊教育初階工作坊介紹,早期治療教育(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簡稱早療)也稱早期教育,為0至6歲的發展遲緩的嬰幼兒提供的治療、特殊教育等服務。
他提到,之所以要早期介入,是由於孩子的大腦突觸細胞分別在2歲和4歲迎來高峰期,因此2歲至4歲是很重要的階段。
介入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早期的醫療、復健或充實方案等措施以開發幼兒潛能,並減少併發症,培育幼兒健全的就學與生活適應能力。
“我們早期療育是以家庭為中心,父母親很重要,就是說他的成功與否,是由父母親的態度決定的。”
他笑說,有許多特殊兒的父母會去求神問卜,臺灣的神明已經進步了,會提醒家長一定要去求醫,所以一定還是需要專業介入的。
越遲介入,孩子差距越大
除了父母以外,醫師、復健師、護理師等,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均牽涉其中。
介入的時間將決定發展遲緩兒童將來的可能狀況,3歲前每1年的療育成果相當於日後10年的訓練,由此可見3歲以前是療育的黃金時間。
經由復健、教育,可增進其感官知覺、認知發展、語言及口語發展、肢體動作發展、社會適應及自理能力發展,以避免發生更嚴重的障礙情況,降低生活壓力,亦增加身心障礙兒童的就學率。
他舉例假設,婦產科醫生在嬰兒初生時察覺有異,轉介到小兒科,發現嬰兒趴在桌上或床上,理應翹起的屁股是平貼的,這表示肌肉張力不尋常,大腦有受損跡象,復健科在早期介入刺激他的腦細胞,提升他的肌肉張力和肌肉反射,避免他之後發展遲緩。
“越遲介入,他跟正常的孩子差距越大。如果在黃金期介入,他改變的速度是很快的,有的甚至會成為資優生,可以正常就學、工作、結婚,正常生活不是問題。”
“不代表孩子(現在)有問題,以後長大就一定有問題。我們會視孩子的問題而定,所以一定要轉給一些相關的跨領域專業介入。”
比如每日介入一至兩個小時,交由物理治療師教導孩子怎麼站,或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等等,可以看到顯著的改善效果。
如何定義“發展遲緩兒童”?
未滿6歲的嬰幼兒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社會情緒、心理或自理能力等方面較同齡人發展落後。
發展遲緩兒可分為認知、語言、運動、社會適應與知覺等5類,並且類別之間具重疊性:
01認知發展遲緩(如智能不足)
02運動發展遲緩(如腦性麻痺患者)
03語言發展遲緩
04社會適應能力發展遲緩 (如過動症、自閉症)
05知覺發展遲緩 (如聽障、視障、平衡覺異常或體感覺異常)
06其他:如罹患癲癇、新陳代謝功能異常(例,ALD)者,病因上無法作歸類,但臨床表現上仍有發展遲緩現象。
他提到,有的發展遲緩可能是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缺乏刺激,又或是文化剝奪導致的。
何謂文化剝奪?
他以臺灣為例,當地的年輕父母長居在臺北工作,將孩子送到鄉下與祖父母同住,有的老人家可能因為年邁,忙於農事,又或是疏忽照護,缺乏語言的刺激,於是有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遲緩。
“這時,在他的知覺、認知動作,不管是粗大動作或精細動作,或是語言的溝通、心理、自理能力等等各方面,發現跟同齡人相比有很明顯的差異,就可以經過我們相關的醫療人員或是相關的資料綜合分析確認,6歲前就給予遲緩證明。”
另外,他分享到如今過動的孩子比例很高,經過他們的統計,在臺灣大約20%的孩子,即5人中就有1人過動。
“現在孩子有時候很衝動,所以我們現在很多課題(探討)怎樣抑制衝動?”
他說,近幾年的研究是從腦科學的額葉出發,怎麼訓練孩子抑制衝動。
“現在的小孩看3C(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頻率很高,3C的藍光對腦部有所傷害,所以在這邊也奉勸家長,不要讓小孩子看太多手機。”
“一些年輕的孩子看太多手機,我們發現他們的腦電波與失智症老人很相似。”
Do Don’t |
感統訓練的重要性
早期療育中,有其中一環是感覺統合訓練,簡稱感統訓練。
他解釋,外界所有的訊號比如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光線等等進入大腦時會有一個整合過程,然後再輸出,表現出適應的行為,但是部分特殊兒的訊號會被幹擾,大腦無法回應。
感覺整合障礙會影響孩子與家庭的生活,包括進食、外出、穿衣;觸覺過度敏感的孩童可能會避免用手去觸碰物件;手部體感回饋不佳的孩童可能有書寫困難,行為錯亂,甚至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
“像是上課該安靜時,他們會蹦蹦跳跳;下課大家該玩鬧時,他們會很安靜,那就不是適應的行為,相反就不對了。”
而感覺統合就是要控制外界訊號如何輸入或輸出,因此感統訓練尤為重要。
很多時候需要改變外部環境配合特殊兒訓練,像多動症(ADHD)的孩子來到一個雜亂的環境,會讓他更躁動,所以這亦是一些特殊機構會使用嵌燈等間接光源的原因。
“比如我們要控制光線,有的孩子腦波不穩定時,看到會閃爍的光線會引發癲癇。有時候他的大腦會一直放電,就沒辦法學習。”
特殊機構會通過各類如拼圖、穿珠子、滾筒、坐在氣球上等遊戲來展開感統訓練,分幾個階段整合孩子的眼球運動能力、知識控制能力、身體平衡能力、身體雙側協調等等。
“好的反應給他的成功經驗就可以促進他進步和發展,因為他有了成功經驗,讓他有信心進行下一步,不然孩子會在低成就感裡面,那(對)他的發展是負面的。”
他說,日本一家幼兒園裡有一名兒童,在出生之時大腦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功能,手腳不能動,無法說話,但是經過不斷地復健、感統訓練後,聽得到、看得見、能說話。
“以他大腦剩下十分之一功能的情況,能恢復到這個水平,其實也是一種奇蹟。”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的發展較同齡人慢,別慌別放棄,先向專科醫生求助,再安排相應的感統訓練,一切還來得及。
家長可觀察孩子在學校活動中是否常出現以下的問題:
1. 握筆或是閱讀的姿勢不良 2. 在閱讀、拼字、書寫和數學學習上有困難 3. 不太會使用剪刀或其他學校中的工具 4. 剪貼、著色、摺紙和堆積木的活動做得不太好 5. 花很多的時間在簡單的拼圖活動 6. 不會綁鞋帶、蝴蝶結 7. 生活自理能力較同齡人落後 8. 在體育課的表現較笨拙,例如總是接不到球(或是會影響其他需要用到手眼協調能力的活動) |
但是上述指標僅是參考,當孩子出現上述問題時,必須先請眼科醫生確認他的視覺糸統功能是否正常,可能只需要一副眼鏡就能解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