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發佈: 6:00pm 18/06/2024

婁緗旖

馬中關係50年

婁緗旖

馬中關係50年

婁緗旖|遊走與歸來:一個留華人眼中的馬中關係50年

馬中兩國之間,有大量與我相似的遊走者和歸來者,他們在時空的穿越中造就了馬中關係穩健發展的第一個五十年,併為馬中友誼下一個五十年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婁緗旖

馬中建交50年的深厚友誼,正如大馬獨特的多元文化環境,是由兩國人民共同呵護、同心傳承的結果。作為一個在中國學習生活近十年的馬來西亞籍人類學者,我既是受益者、見證者,也是親歷者、推動者。

ADVERTISEMENT

在中國的社交場景中,馬來西亞華人常被問及關於祖籍、母語習得以及對華認知等,這些成為中國友人瞭解馬來西亞華人的“經典問題”。華人華僑相關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顯著的趨勢,即馬來西亞華人在描述中國時,出現從“祖國”到“祖籍國”的明顯轉變。特別是對於在馬來西亞出生併成長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華人來說,深受我國教育政策影響,強化對大馬國族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將自己的身份表達為馬來西亞人或馬來西亞華人。中國,不再像祖輩那樣被視為“祖國”,而是成為祖籍國。作為一名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大馬華人,我從來華讀本科到博士畢業,再到入職廈門大學,在生活日常與社會交往中已經無數次被問及這類經典問題。

關於選擇來華留學的原因,背後有一段奇妙的緣分。當年做留學地抉擇時,在上海和臺北之間,是家族淵源促使我選擇了上海。家族故事中的祖籍地——上海一直是我心中嚮往。直至我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期間,為完成課堂作業,梳理材料時才發現家族成員對祖籍地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我們的祖籍地其實是在浙江紹興,而非上海。這段趣事以及我在華留學的文化適應過程,強化了我跨文化的思維方式,也促使我對自我身份認同及與他者關係進行不斷思考。

多年在華生活,我在中國的主流文化環境中不斷適應、調整,最終成功融入。乃至我的中國朋友都說,我的氣質像中國南方人、說話口音像中國北方人、思維方式像中國人,完全看不出我是個外國人。“大馬人”和“外國人”的身份標籤,僅僅是存在於各種行政手續中的“紙面身份”。與此同時,我也會經常面臨那些外國人在中國反覆被問及的問題,比如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如何保持馬來西亞的文化底色與身份認同等。這些問題鞭策與思考,以及長期遊走的生活經歷,使我反覆地在兩個國度、兩種文化中審視自己的身份,不斷校準自己的認同。

我是馬中兩國傳統友誼和文化教育交流的受益者。受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我自高中畢業後便前往上海交大深造,後在天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再於北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我身邊也不乏前往馬來西亞深造,併成功在馬來西亞獲得學位並服務於大馬的中國籍友人。可見,這種遊走使我們變成了馬中兩國之間的橋樑,使得馬中教育文化交流生生不息。此外,近期落實的兩國互免旅遊籤落地、兩國雙園的穩健發展、經貿合作的源遠流長,都為馬中人民在個人、企業、社會及國家層面的友好交流提供了許多制度性保障和無限機遇,我們每個人都是馬中友誼的親歷者。

當今世界是高度流動且深度聯結的。越來越多大馬人選擇遊走於馬來西亞和國外之間,為體驗不同的生活、追尋更好的薪酬待遇、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而流動。關於大馬國內人才流失的討論確實不少,但我之所以使用“遊走”一詞,這是對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am 13/04/2025
李怀亮教授.坚定推进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全球经济变局的背景下,中马关系的稳定性和互补性尤为重要。如何在全球经济压力下保持合作韧性,促进产业升级,并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马来西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推行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引发市场动荡。美国股市剧烈波动,美元汇率起伏不定,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全球供应链也受到影响。对于依赖出口和国际贸易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在这一背景下,中马合作的稳定性显得尤为关键。马来西亚作为区域贸易枢纽,必须在全球经济调整期内寻找更稳定的合作伙伴,而中国的市场规模与产业链优势,无疑为马来西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如何借助区域合作增强经济韧性,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保持政策的自主性,成为当下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理念契合,合作基础稳固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全球合作、共同发展。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推行“昌明大马”(Malaysia Madani)理念,倡导永续发展、繁荣与包容。两者在价值观和目标上高度契合,为深化中马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4年6月,中马两国政府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明确以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目标,并在11月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这不仅意味着双方的经济合作升级,也反映出马来西亚在当前全球经济变局中,选择以多边合作稳定发展路径。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员国,进一步凸显了中马经济合作的紧密性。

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互惠互利

在经济合作方面,中马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显示极强的互补性。

基础设施合作是中马经贸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ECRL)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项目,将大马半岛东西海岸连结起来,被誉为“陆上桥梁”,建成后有望大幅提升马来西亚的物流效率,并带动东海岸经济发展。

产业合作方面,中马关丹产业园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成功典范,已累计完成开发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工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该产业园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也带动了马来西亚本地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马来西亚如何在这样的合作框架下,充分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同时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此外,中马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在加速推进。例如,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逐步进入马来西亚市场,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双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也有助于马来西亚提升其全球科技竞争力。

人文交流日益深化,民间互信增强

经济合作之外,中马在人文领域的互动也日益紧密。2024年,两国互相实施免签政策,极大促进了人员往来,并带动旅游与商业合作的增长。目前,约有4万名中国学生在马来西亚求学,显示双方在教育合作上的深入发展。此外,马来西亚的高校与中国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日益紧密,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东盟研究中心”,推动学术合作,并在区域治理、经济合作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这类合作不仅促进了学术成果的共享,也为马来西亚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进一步提升大马在东盟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旅游与文化交流也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马来西亚作为旅游目的地,而马来西亚的文化、美食、自然景观等也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外,双方在电影、传媒、出版等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例如中马合拍电影、媒体联合报道等,不仅促进了两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联系。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中马关系稳步发展,但双方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影响中马合作的主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政府接下来很有可能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可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一定冲击。作为一个贸易依赖型经济体,马来西亚如何在中美竞争中保持平衡,避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现实问题。

此外,国内政策调整和产业转型也是中马合作的关键变量。马来西亚正在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希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而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与合作模式也需适应当地政策和市场需求。例如,在未来的中马合作中,如何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本地企业参与度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将成为决定合作深度的关键。

面对这些挑战,双方应保持战略定力,在既有合作框架下深化伙伴关系。未来,中马可以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青年交流、社会文化互动,为两国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构建更紧密的中马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经济变局的背景下,中马关系的稳定性和互补性尤为重要。如何在全球经济压力下保持合作韧性,促进产业升级,并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是马来西亚需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双方应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扩大贸易、科技、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协作,同时关注本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确保合作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坚定不移地推进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将为地区稳定与全球合作贡献力量。

你也可能感興趣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