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3:39pm 18/06/2024

胡天胡地

胡须佬

虾面

虾仁

北马福建面

海南炒面

亚庇虾面

肉片

干葱

大虾面

胡须佬 | 虾面

不久前在亚庇吃到的,没有刻意标榜福建或槟城虾面。面一上来,汤水清澈,一看就知道是新鲜的。中马一带爱把虾仁片得薄如蝉翼,吃不到什么味道。唯一可赞的是:刀工一流,耗时肯定不少,改天不卖面可以成为雕刻家……

Fkxx20240618tlk1

ADVERTISEMENT

过往需要解释,北马的福建面就是这里的虾面。近年网络和社交媒体风行,加上著名台湾作家加持,大家都搞清楚了。只不过有趣的是,巴生的福建面是炒得湿湿的细黄面。配料也和吉隆坡的大黑福建面不一样,有点像海南西餐的炒面,所以这个炒法去到马来档,就变成Mee Hailam了。

说回虾面。宿醉后,行尸走肉要唤回失散的元神,指路的就是暖心暖肺的虾面。浓香适中的汤,鲜甜的虾仔,几条蕹菜浮在碱水面上,尚沉溺在酒精残余快感中的灵魂,立即回到人间。

哦,还有那几片无味的瘦肉,总让人想起惨白的过去。一般小贩会用一大包现成买来的炸,不香也不脆,吃后口中一股幽臭,直到海枯石烂也纠缠不清。这两样都坚持不要。

大家都喜欢香浓郁重的“槟城”口味,很多网红和轮胎商也推荐这类,但很多北马人会偏清甜派的。这个一般不会出现在游客区,应该继续受到保护。

为符合大众口味,主流的汤水有的还会“调味”。略有诚意的,则用拌搅机把虾壳打成粉,以求汤味鲜浓。汤是甜了,但喝起来粉粉的,很不舒服。老派的用完整的虾头加大骨熬汤,浮在汤面上的红,是虾油,不是辣椒。

不久前在亚庇吃到的虾面,没有刻意标榜福建或槟城虾面,未吃已生好感。面一上来,确实令人惊喜:汤水清澈,虾仁一看就知道是新鲜的。也不知是不是成本考量,中马一带爱把虾仁片得薄如蝉翼,吃不到什么味道。唯一可赞的是:刀工一流,耗时肯定不少,改天不卖面可以成为雕刻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28/04/2025
胡须佬/好店名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经市郊商区,喜见大小食肆林立。左一家酿豆腐小店,名“得意酿酿”。惊魂未定,右一家“心满意粥”,接着是“丰衣粥食”。无语。

得意“酿酿”,谐粤音得意“洋洋”。难道老板觉得有幸吃到酿豆腐,是等同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般大喜,足以得意洋洋一番?

粥,粤同音“竹”,华语发音“舟”;丰衣“舟”食,心满意“舟”为啥,天知道。

粤语成行销第一方言,和过往华人社会崇尚粤语有关。早年港剧港片入侵,大家努力模仿港式粤语,是为风尚。

大马华人,除极少数纯二毛子外,一定懂得华语。另一类是受华文教育,但以假装不懂华语以“提高身分”的伪二毛。在华人圈用华语沟通,几乎没人听不懂。

以方言来说,北马说的是“福建”话,(其实是偏闽南漳州语系的本地闽南话)。当地企业开董事会议,亿万大买卖都以福建话拍板。下霹雳红土坎、实兆远到爱大华一带,印度人也会用福州话问候您。芙蓉客家人当道,再南下,由马六甲直到新山,都以华语沟通。粤语通行的,不过怡保到首都一带而已。到了巴生,又是泉州话天下。

粤语谐音店名当创意,主要是犯了行销大忌:把自己的喜好套在消费目标群众。自认店名独具创意,消费者不知所云。

早年餐馆立名,优雅的仿广州四大老店家:“大三元”、“文园”、“南园”、“西园”(“西园”五十年代后式微,“泮溪”取而代之)。其他名店如:“大同”、“金龙”、“幸运”等,或古雅,或朴实,是最美好的年代。也有以中国地名为主的:“北京楼”、“南京阁”、“新香港”、“金陵”等,一看就知道是餐馆,直接而务实。

九十年代,集团式经营酒家崛起:“五福门”、“喜来登”、“福临门”;喜气洋洋,意头十足,一看就知主打婚宴市场。当然,在好意头的酒家设宴,一年后劳燕分飞者,不计其数。

小地方的餐馆最可爱:“天天来”“日日到”、“顺顺来”、“日日满”。通俗直接,赏心悦目。也有直接用店主名字的:成记茶楼、明记点心。在新加坡看到一家“强珍记”,幕幕温馨画面立现:阿珍的积蓄、强仔的厨艺,开家小餐馆。辛勤多年,强仔忙着在店面点菜,阿珍埋头柜头数钞票,其乐融融。

近年“轩”字当道,众食肆大“轩”特轩。也看过直名“轩记”的点心茶楼。不累吗?

无论如何,这个年代牵强搞谐音,众人似大为受落,竟然大家喜欢,倒也无可厚非。个人独爱创意而踏实的店名,赏心悦目。香港老牌甜品“糖朝”,贴切又直接。以前本地也有一家“芝麻绿豆”,可爱风趣。住家附近有“粗茶淡饭”,菜如其名,讨人欢喜。“面对面”卖面,不俗。不用简体就不通了。在成都见过“面面俱到”,觉得不如“面对面”。

好的店名,大都落在单一语言的海峡三地。香港都说粤语,所以“满粥”,是好店名。台湾人大胆:“全家生煎”卖生煎包。还有一家个人最喜欢的店名,叫“无饿不坐”,见之莞尔。

中国内地,可就天马行空了。“蒸功夫”卖蒸、炖为主的中式快餐,一看即明。“说吧”,是让人聊天的茶坊。在深圳看“朝酒晚舞”,是本人向往的优质生活。

佳作虽多,但最大毛病还是牵强的谐音。大家都大搞创意时,标新立异反流于俗套。除非你有超水准佳作,不如还是安分的用个普通名。

红尘纷扰,还好学到老母厨艺皮毛。不如意不如归去,开家小餐馆,就叫“妈的厨房”。

相关文章:
胡须佬/鱼头米粉
阿蓟/身世离奇的Roti Khurasan
陈静宜/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夏靖柔/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