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行动党领袖称,是时候重审马来西亚的“社会契约”。此番言论在网上中文和国语圈子引发一番热议。在还没下评论前,笔者想阐述“社会契约”这个字眼的由来,和在马来西亚语境的落实。
ADVERTISEMENT
社会契约这个概念,来自17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期,一位思想家罗梭(Jean Jac Roseau)。这个概念主要说明,民众为了得到安稳、和平与秩序,自愿交出部分权利予政府。
举个例子,为了不让一位国民滥用“言论自由”诋毁和攻击另一位人民,或者制造冲突,因而交出部分权利(言论自由)予政府。而政府则制定煽动法和诽谤法,来为言论自由设限,以确保秩序与和平。简单来说,社会契约的原义,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契约。
在马来西亚语境(Malaysian Context),社会契约指的是在独立时期,马来亚半岛的外来非公民(多为华裔和印裔)与土著马来民族的契约。这个契约是通过联邦宪法来执行。这个社会契约不是一个官方词汇,更多像是一个用来形容“宪法和政府有关种族关系的政策及法律”的政治话语。
这个契约内容包括我们(华裔)祖辈同意,以当时的外来国籍(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分,同意土著经济教育特权来换取获得马来亚的公民身分、投票权、参政权、母语教育权等等。
今天,政治人物说要“重新审核”这个社会契约,以便对各族更加公平,但是没提及往哪一方面审核。因此笔者就不评论该政治人物的言论。
华人读者,肯定将这段分析为,对少数民族更为公平的审核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奖学金只看成绩,不看族群;开公司获得政府合同不看股东的种族;大学录取全看成绩等等。
但是,马来同胞会这样看待吗?
对马来同胞来说,教育经济特权是换取华裔印裔公民权和母语权的双向交换。若重新审核,则要彻底的在土著和非土著之间的权益作出审核。
新加坡、日本、泰国、印尼、中国、英国,甚至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的教育体系源流只有一个,非官方源流的政府学校要么很少,要么没有。少数除外的国家包括加拿大(双语)、瑞士(三语)、马来西亚(三语)。也就是说,马来西亚的华小和淡小,是全世界的少数。就连邻国也不允许类似的教育源流。
友族同胞要重新审核社会契约的内容包括华教的存在。少数友族同胞将孩子送入华小,知道其中的好处。而笔者也常以国语写文章作视频,要求友族送孩子入读华小。但是大多数友族还是非常排斥华教,主要原因是华校毕业生一般只能掌握基础阶段的国语,即使中学毕业,能写能读,但是不能有效沟通,因此对马来文化的理解很肤浅。
另一个比较偏激的审核模式,就是若要触碰社会契约的土著教育经济特权,则友族要收回与之对等交换的“公民权”。因此比较偏激的友族政客,常以“回中国”来攻击一些对他们而言比较激进的华裔政客。
当然,华裔会说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可以在中文报反驳友族的审核请求,可以通过这课题成为华裔的民族英雄,但是,搬到全国层面,有政客敢面对友族同胞吗?
行动党说会承认统考、增建华小、制度化拨款、解决华校师资不足、公平分发奖学金、大学学额,以及废除固打制等等。这些用以攻击马华数十载的政治话语,哪一项已经落实?
若一项都没落实,下一句则是:不会还是不敢?
今天种族不和谐的局面,令到华裔角度的重新审核“社会契约”论,只能是说说而已。政治人物绝对知道华裔需要怎样的审核来获得“公平”。但是,就是不敢,不敢开罪大多数人。
因此,这类话语,若不是已经落实,我们听听就好。期待不久后的未来,社会契约的重新审核,是因下一代全民真正团结而产生的意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